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巴山北坡的植被垂直地带谱,前人未见发表,现将我们1978年7月实际调查的材料加以整理发表出来,以求为大巴山地区农林牧副渔合理布局和秦巴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录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兽类95种或亚种,隶属7目23科65属;分折了兽类区系组成、生态类群与空间的关系、地理分布及其特点,以及种群的相对数量,对进一步研究卧龙的兽类和自然保护管理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野外兽类考察过程中,由于多数兽类喜欢展昏活动或昼伏夜出,加上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工作人员要对兽类进行直接的目的性观察和持续性研究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动物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不同兽类的活动会在野外留下特定的踪迹,这为野外鉴别、观察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本文总结了影响对大中型兽类进行直接性观察的因素、野外兽类踪迹的表现形式以及兽类的野外遗留物在有关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野外考察与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明清时期山地灾害史料,统计分析了1368—1911年陕南汉江上游地区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对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灾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2.9年发生一次。山地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368—1467年呈减少趋势,1468—1567年呈上升趋势,1568—1717年呈下降趋势,1718—1911年为高频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季节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的6—9月。山地灾害发生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安康盆地的安康市和旬阳,汉中盆地的勉县、南郑为高频中心;而大巴山地的岚皋、镇坪,秦岭南麓的洛南、商南、山阳、丹凤为低频中心。研究区地质地貌是山地灾害发生的基础,气候水文是主导,人类活动是山地灾害的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5.
山西黄土高原东北地区,包括长城沿线以南地区,苍头河,河,源子河以东,滹沱河以北的广大地我,区内有山地、丘陵及盆地等地貌类型。自然植物被为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原及农田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里分布着不同的兽类群,有些兽类具有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6.
神农架林区小型兽类的研究 Ⅱ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神农架林区小型兽类区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的海拔高度以及不同生境中小型兽类数量关系的研究,初步探讨该区小型兽类的垂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7.
湖北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了考察,报道兽类共58种,隶属于8目22科,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42种:Ⅰ级3种,Ⅱ级12种,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兽类27种;有CITES附录的兽类21种,对兽类的区系组成、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巴山是陕西和四川的界山,在行政区划上,它的南坡属四川管辖,北坡为陕西所有。北部与秦岭山脉接连,仅以汉水相切。秦岭山地是我国东部著名的高山,也是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分界线。在动物地理学上,郑作新(1959)曾提出以它作为古北与东洋二  相似文献   

9.
汉中盆地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中盆地位于陕西的西南部,北依秦岭地槽,南靠大巴山台褶带。在盆地内外地带,由三组复活大断裂直接控制了盆地的发生发展。盆地内的次级小型断块地升降活动,是第四纪冲积层厚度不均匀变化的原因。北部山地新构造活动较南部大巴山地区犹为强烈,因此,汉江两岸各阶地的展布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工程影响区兽类的区系组成及其特点.各垂直带兽类的区系组成及其优势种、常见种.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兽类资源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市目前已知兽类117种,隶属于9目、31科、79属,其中,东洋界种88种,古北界种19种,季风型及广布种10种,地理分布上处于盆中平原丘陵省的物种仅54种,盆地东北缘大巴山省有85种,盆地东南缘山地省有79种,同时还探讨了重庆市兽类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类型。  相似文献   

12.
陕西秦岭地区兽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秦岭山地是东洋界和古北界的交汇地带,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有兽类7目28科82属125种,占陕西省兽类总种数的85.0%.兽类区系组成十分复杂:北方分布型有57种,南方分布型有68种,特有种2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CITES附录的物种有54种,占该区总种数的43.2%.这些珍稀、特有动物主要分布在秦岭地区15个自然保护区内.导致众多物种濒危的原因,主要是栖息地变化和人猎杀等.  相似文献   

13.
正9月1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美国北卡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合作的研究成果以《美国北卡上三叠统的北方阔齿兽的头后骨骼以及与其他横齿兽类的比较》为题在线发表在Peer J上。三叠纪开始的时候,犬齿兽类分化为两支,一支演化出哺乳动物,另外一支演化出许多牙齿横宽的种类,其中最成功的就是横齿兽类。横齿兽类在  相似文献   

14.
灰头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属啮齿目鼯鼠科。据有关资料记载,只有我国的陕西、贵州、西藏和四川的西南山地及万源大巴山山地等处有发现。但2000年5月,笔者在四川西北边缘岷山山脉上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450米的山林中发现了3只。灰头鼯鼠的成体一般重570克左右,体长34厘米、尾长41厘米,吻、鼻、口缘、  相似文献   

15.
重庆云阳晚三叠世—侏罗纪古流向反转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巴山逆冲推覆作用与江南-雪峰逆冲推覆作用在川东地区的复合或联合构造作用的时序,进而分析大巴山前陆盆地的强烈沉降时期.方法 以详细的野外剖面测制为基础,通过对重庆云阳南溪上三叠统-侏罗系剖面沉积序列及古流向的详细研究,确定晚三叠世-侏罗纪沉积体系及物源方向的演化规律,进而探讨大巴山逆冲推覆作用与江南-雪峰逆冲推覆作用在川东地区的影响时序的差异性.结果 重庆云阳南溪上三叠统发育辫状河沉积体系,古流向向南,而中下侏罗统主要发育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体系,古流向向北或西北,两时期古流向发生了反转.结论 川东地区大巴山逆冲推覆作用早于江南-雪峰逆冲推覆作用,中侏罗世中晚期为大巴山前陆盆地强烈沉降期.  相似文献   

16.
2003年11月9日~18日对贵州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兽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和采集,共采获兽类标本10余号,经鉴定和分类,加上原有资料的记载,该保护区共有60种兽类,隶属8目21科45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Ⅰ级3种,Ⅱ级11种。从区系组成看,以东洋界种为主体,共45种,占保护区兽类种数的75%。分布型以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型为主,有35种,占保护区兽类种数的58.3%,中国特有种有6种,占保护区兽类种数的10%。此外,易危兽类有13种,濒危兽类有3种,稀有兽类有1种。分别占中国濒危动物的9.8%,2.3%和0.75%。  相似文献   

17.
为了调查重庆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物种多样性,作者通过样地调查法对大巴山自然保护区2个主要流域、6个垂直带、9个水平带、33块样地蚂蚁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样地间蚂蚁群落物种组成、个体数目、群落多样性、优势度与群落相似性等特征.结果表明,在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共发现蚁科昆虫5亚科32属59种,其中24种为重庆新记录种.多样性分析表明,各样地蚂蚁群落个体丰富度为38~6 815头;物种丰富度为3~19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184 1~2.127 5,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144 0~0.928 0,Pielou均匀度指数0.167 6~0.850 3.前河下段海拔1 000 m低山偏暖性山地阔叶林物种最丰富(19种),前河中段海拔1 000 m低山偏暖性山地阔叶林多样性指数最高(2.127 5),优势度指数最低(0.144 0),前河上段海拔2 000 m亚高山偏寒性针叶林均匀度最高(0.850 3).物种丰富度以前河较高,任河较低.群落相似性系数显示不同海拔与植被的蚂蚁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整体看来,大巴山蚂蚁群落的个体数目呈现随海拔上升而递减的规律,物种数目、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群落相似性随海拔上升普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模式,与低海拔地带受人为干扰导致的植被次生化和碎片化有关.海拔、植被和人为干扰均对蚂蚁物种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源山地草甸类草地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6月27日至7月9日对新源县境内新源山地草甸类草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动物资源调查,发现脊椎动物64种,其中鱼类5种,两栖动物2种,爬行动物1种,鸟类39种,兽类17种。家鸦(Corvus splendens)是新疆新纪录,鼹形田鼠准噶尔示亚种(Ellobius talpinusursulus)系新疆首次采到。  相似文献   

19.
<正> 五月下旬在我校由省科委主持通过了我校生物系王岐山教授主编的《安徽兽类志》这一学术专著的鉴定。该书已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作者付出十年心血,立足我省开展科技研究,在有关单位通力合作下共同完成的一项省内最大科研项目。《安徽兽类忘》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我省曾类资源的学术专著。是对安徽省野生兽类调查研究资料和成果的总结。它首次整理了明清时期地方志的记载,吸收了建国以来的化石研究及本省近30年来对兽类研究的内容与成果,记录了安徽兽类96种、包括新亚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服务对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各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秦岭-大巴山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当量因子法、空间数据探索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索1980-2018年期间秦巴山地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秦巴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尺度响应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秦巴山地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耕地.在这38年里土地利用变化阶段性特征明显.(2)选择9 km×9 km作为秦巴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特征尺度,基于该尺度便于较为全面地把握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3)1980-2018年以来,秦巴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稳定后下降”的波动式下降趋势.其中林地和耕地对研究区ESV总量的贡献率最高;从省域来看,陕西省区域则是秦巴山地ESV总量的主要组成部分,38年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主要发生在局部地区,有必要加强秦巴山地边缘区域的生态功能优化调整.(4)地理探测器的分析结果表明,积温和高程对秦巴山地ESV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