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外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只放归亚成体大熊猫和3只圈养亚成体大熊猫肠道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鉴定出17种细菌,发现放归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肠道优势菌群均为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圈养大熊猫相比,大熊猫放归野外后,肠道菌群中的肠球菌增多,肠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的检出率增大。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圈养大熊猫的观察有一年多的时间(1979.6—1980.10),圈养场位于卧龙自然保护区英雄沟海拔2,560米的铁杉、红桦、华桔竹丛林中、这一带过去和现在均有野生的大熊猫活动,具备有大熊猫生活的自然条件。因圈养场限制了熊猫的活动、改变了它的生活习性,为了使它们在饲养条件下能正常生活和生长发育,在食物  相似文献   

3.
圈养环境下,大熊猫幼兽的死亡率高达71.3%,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一胎产二仔者往往有一仔被母兽遗弃不能存活.因此,将母兽无力哺育或遗弃的那些初生幼兽人工育活,可以大幅度提高圈养环境中大熊猫幼兽的存活率,对于圈养种群的衍繁乃至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几年来国内外对人工哺育初生大熊猫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华盛顿动物园与墨西哥动物园合作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人工哺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人们还对大熊猫的繁殖和种群延续忧心忡忡,因为大熊猫极为“娇气”,圈养大熊猫的生殖率和存活率都很低,有科学家甚至设想克隆大熊猫来延续种群。如今,卧龙的科技人员总结出一套成功的人工辅助繁殖和育幼技术,大熊猫幼仔成活率连续6年保持百分之百,由此看来,大熊猫种群复壮大有希望。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胡锦矗四川师范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大自然1995,(1):5-6.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生态学原则进行,而不能用动物园圈养的方式进行.动物园圈养下繁殖的后代,放到野外是没有生活能力的,也...  相似文献   

6.
放归大熊猫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但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一直令人担忧.可喜的是,我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已经取得成效。据最近的调查显示,我国野外大熊猫数量已从1988年的1100多只上升到近1600只,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目前也已达161只。本文介绍了大熊猫的人工繁殖和野外放养。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最大的大熊猫圈养种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圈养种群的研究 ,总结了圈养大熊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繁殖场现圈养了大熊猫 4 2只 ,雄性 18只 ,雌性 2 4只 .0~ 1岁的 11只 ,2~ 4岁的 12只 ,5~ 10岁的 8只 ,11~ 15岁的 7只 ,16岁以上的 4只 .育龄雌性大熊猫 11只 ,有生育史的 9只 ,育龄雄性大熊猫 6只 ,4只能进行自然交配 ,2只可供采精 .从 1986~ 2 0 0 0年 ,共繁殖大熊猫 3 3胎 ,5 0仔 ,存活 1岁以上的3 6只 ,存活率为 72 %,其中单胎 17胎 ( 5 1 5 %) ,双胞胎 15胎 ( 4 5 5 %) ,三胞胎 1胎 ( 3 %) .大熊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 ,每年春季 3~ 4月发情交配 ,8月 ( 3 0 49%)和 9月 ( 4 8 88%)产仔 ,每胎平均产仔 1 5只 ,圈养繁殖大熊猫的雌雄比为 1 1∶1.大熊猫的妊娠期和幼仔的初生体重变化很大 ,妊娠期平均是 13 7 4± 19 3d ,初生幼兽的体重平均为14 2 6± 3 9 4g(N =13 ) ,最轻的只有 5 3 5g ,最重的 2 16g .即使是同一双胞胎 ,两仔的体重也有很大差异 ,1999年 8月2日大熊猫白雪产一双胞胎 ,两仔的体重分别为 5 3 5g和 15 0g ,相差近 3倍 .性成熟的年龄 ,雌性是 5 7± 1 1岁 ,雄性是 5 8± 0 5 8岁 .  相似文献   

8.
从圈养大熊猫生物学特性和个体能力两方面研究了放归个体的特点对其放归后存活的影响,指出了建立类似野生大熊猫生长和行为发育所需环境条件的饲养管理系统是大熊猫放归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放归大熊猫的饲养管理中相应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大熊猫西氏贝蛔虫和黑熊横走贝蛔虫成虫体内Ca,Fe,Zn,Mg,Mn,Cu,Cr和Pb等8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在所有的虫体样本中均未测出Pb.横走贝蛔虫虫体的Ca,Fe和Mg含量较高,而Cr和Mn含量最低.圈养大熊猫的西氏贝蛔虫虫体的Ca,Fe和Mg含量较高,而Cr和Mn含量最低;野生大熊猫西氏贝蛔虫虫体以Ca最高,Mg次之,Mn最低.野生大熊猫体内西氏贝蛔虫体内Ca,Fe,Zn,Mg,Mn和Cr的含量均高于圈养大熊猫体内的西氏贝蛔虫和黑熊的横走贝蛔虫.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稀有动物,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所关心的自然历史遗产,为了发展野生的和饲养的种群数量,对于它们所患疾病的研究十分重要,现就卧龙自然保护区英雄沟圈养场(海拔2,562米)饲养的大熊猫所患的过去未曾报导过的缺钾症报告于后。莉莉为雌性,年龄7—8岁,于1979年11月1日自宝兴捕捉运入圈养场。  相似文献   

11.
对卧龙大熊猫研究中心圈养的19只大熊猫在5min间隔发生的行为进行了全年统计,我场饲养的大熊猫的多数行为的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文中还描述了性别、年龄的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去年和今年对卧龙圈养雌性大熊猫发情行为观察,总结了大熊猫在发情阶段各个时期的行为特征。在各个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结果表明:青年大熊猫的发情时间为:14-18d;中年大熊猫的发情时间为:12-16d:高龄大熊猫的发情时间为:9-13d.结合尿中雌酮的变化判断最佳的配种时间,以保证能够配种的雄性大熊猫的精液品质,同时减少了为雌性没有达到发情高潮时期交配的打斗,避免意外发生.  相似文献   

13.
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繁殖场圈养的19只大熊猫粪便中的Fe、Mn、Zn、Cu、Ca、Mg、Na、K8种元素素进行降维处理,4个因子占总信息的909%左右,饲养熊猫的粪便按元素含量可分为三类。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大熊猫在野外的分布格局,对栖息地的选择及种群生存力的分析,应将大熊猫就地保护,使固有的栖息地的种群得以恢复,并提高其生存值和适应度。另一方面,圈养的大熊猫存活率和净生率都大于野外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保持其野外生态习性,通过驯化,先在大面积范围内散放,然后放归自然,增加野外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具有1000万年历史的"活化石,大熊猫现已成为国际社会携手保护濒危珍稀动物活动的象征。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科技界,这是一场关于如何适当地应用技术手段来增加这一种群数量的争论之焦点。目前在我国,有1000只左右的大熊猫在野外生活,还有近百只大熊猫在29家动物园和繁育基地圈养。最近的一场争论是由一份关于通过体外受精以获取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大熊猫"5年(1995~  相似文献   

16.
继第一只浅棕与乳白相间毛色的大熊猫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关注.专家学者、保护区工作人员、关心大熊猫的广大群众都在关心,是否还会发现棕色大熊猫?棕色大熊猫是不是一个独立的种群?棕色熊猫与黑白熊猫在习性上有什么不同?……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圈养第一只棕色熊猫"丹丹"的情况,谈谈我们的看法.第一只棕色熊猫是1985年3月26日由佛坪保护区内村民吕国友在大古坪海拔约1200米的东河河谷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发情期繁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圈养大熊猫的活动节律、活动量、食欲、叫声、遗留气味标志、蹭阴频率和方式的变化;雌体独自抬尾出现的时间和频率、阴阜膨肿度和颜色、阴道角化细胞百分比的变化;雌雄个体相互影响和引诱等行为方面,探索大熊猫行为与发情高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免疫系统中负责抗原呈递的基因家族,其多态性维持机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多种进化动力参与维持MHC的适应性多态,导致物种间的MHC多态性维持机制各有千秋.本文通过检测大熊猫I类MHC的遗传变异,分析外显子和内含子区段的选择效应和重组事件,发现卧龙圈养大熊猫具有较高的环境生存能力,同时揭示平衡选择和重组作用共同驱动大熊猫I类MHC基因的变异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选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案例地,针对旅游者网络评论中文文本,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 6和NVivo 8软件,使用内容分析和质性主题分析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旅游者在访问圈养环境中的大熊猫研究基地时的旅游体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旅游体验的核心主题是旅游者、目的地和大熊猫;旅游者动机主要为熊猫迷、教育和目的地品牌;旅游者的行为主要体现在3个环节"参观"、"拍照"和"接触";旅游者的满意度与熊猫接触的程度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大熊猫的行为状态、参观游览的时间季节、游客的秩序、价格等。  相似文献   

20.
圈养大熊猫刻板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时间取样法对成都大雄猫繁育基地的10只圈养大雄猫的刻板行为进行了观察,大熊猫成体和亚成体的刻板行为差异明显,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与性别无关,不同时间段刻板行为发生的频率差异大,结合观察结果,对大熊猫刻板行为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减小刻板行为负面影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