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溶栓剂的研发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血栓引起的血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溶栓剂是预防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抗血栓药物。本文总结性地概述了目前国内外各种新型溶栓剂的溶栓机理、临床应用效果及其副作用等。其中,第三代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变异体、导向溶栓剂、嵌合体溶栓剂,以及部分天然溶栓剂包括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蛇毒纤溶酶原激活剂、水蛭素及其变异体等均通过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溶解血栓。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在延长体内半寿期、增强对血纤维蛋白选择性和溶栓效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但溶栓治疗后的冠状动脉再栓塞,颅内出血等问题仍是目前未解决的难题;而纳豆激酶及豆豉纤溶酶由于溶栓原理的不同,引起内出血的几率较低。溶栓剂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如何综合不同药物的优点,使其更加安全与廉价。  相似文献   

2.
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了血液中的抗凝因子外,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具有抗凝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水蛭素、蚯蚓纤溶酶等.基础研究证实这些抗凝刑的作用一般是通过三方面得以实现:一是抑制凝血酶及凝血酶活化因子活性;二是水解血纤维蛋白或纤溶酶原;三是抑制血小板凝聚.由于这些活性物质具有高效的抗凝、溶栓作用,它们极有可能发展成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溶栓剂蛋白质工程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国内外溶栓剂蛋白质工程方面的新进展,主要涉及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链激酶(SK)、葡萄球菌激酶(SAK)、DSPA及TSV-PA的研究进展。一些PA突变体及新型溶栓剂,如K2P、TNK-PA和STAR等的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它们在延长体内半寿期、增强对血纤维蛋白选择性和溶栓效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但溶栓治疗造成的颅内出血等局部性出血问题仍是目前的难题之一,说明新型溶栓剂的研制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1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DVT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经过溶栓、抗凝、祛聚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后病情均完全缓解,深静脉再通,无1例发生肺栓塞.结论由CO_2气腹引起的下肢血流动力学、机体凝血纤溶改变及内皮细胞损伤是腹腔镜手术区别于开腹手术后DVT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磁性蚯蚓纤溶酶脂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超声法将磁流体和蚯蚓纤溶酶同时包入脂质体中,形成一种具有磁导向性能的溶栓药物──磁性蚯蚓纤溶酶脂质体。纤溶酶包封率达80%以上。在磁场作用下该脂质体定向聚集在血栓周围,脂质体破坏后释放出来的纤溶酶可以将血栓完全溶解。还介绍了一种简便、快速制备磁流体的方法。本系统对于制备水溶性药物的磁性脂质体可能有一定通用性。  相似文献   

6.
安舒克栓酶(Antithromboase,AT)是本实验室从枯草杆菌N18中分离得到的具有强烈水解纤维蛋白活性的蛋白酶.研究表明,该酶具有直接纤溶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双重作用,且有较强的纤维蛋白亲和性,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溶栓药物.来源于医用水蛭的水蛭素(hirudin,Hir)是凝血酶的最强有力的天然抑制剂,是极具优势的抗凝药物.但仍各有不足:安舒克栓酶只有溶栓功能,不能抗栓,不能解决血栓治疗中再栓塞的问题;水蛭素只有抗凝作用,不具溶栓功能.如果将这两种从不同途径治疗血栓的药物.通过融合  相似文献   

7.
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溶栓疗法效果显著。在新型溶栓制剂的研究中,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重组纤溶酶,实现酶的高效表达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微生物来源的纤溶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栓疗法是目前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安全可靠并且有效的方法,采用传统的溶栓药物在治疗血栓病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应用也受限制.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纤溶酶制成新型的溶栓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从不同微生物中所提取和纯化的纤溶酶的理化性质、结构特征、生物学活性及开发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9.
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维吾尔医学体液论对305例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进行异常体液分型,采用ELISA法、发色底物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哪(ATⅢ)含量.结果表明,305例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70例、异常血液质型冠心病126例、异常胆液质型冠心病28例、异常黏液质型冠心病81例.各组冠心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GMP-140含量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患者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PA,PAI-1,ATⅢ的含量,健康对照组与各组患者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黑胆质组冠心病患者t-PA,PAI-1,ATⅢ的含量分别与其他3组患者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异常体液型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功能均发生异常变化,其中异常黑胆质型冠心病患者凝血、抗凝及纤溶功能受阻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弱激光照射改善红细胞聚集能力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弱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LLLIT)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下降的临床实验结果基础上,采用酚分形动力理论,研究了弱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激活血纤溶系统的分形机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ILLLIT提高了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素的活性,有利于细细胞聚集指数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反映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血栓性疾病中D-二聚体的含量都升高.近年来,D-二聚体的测定在脑梗死的诊断、排除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VT)和肺栓塞(PE)以及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相比于其他实验,简单快速且敏感.本文总结了D-二聚体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栓塞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诊断恶性肿瘤疾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仍需深入研究。联合检测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及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四种实验室血栓分子标志物,比单一检测更加系统全面分析患者机体凝血-纤溶系统活化状态,可早期诊断其血栓前状态,对于临床恶性肿瘤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由于凝血因子大量被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物的抗凝作用,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继而形成循环功能障碍及组织坏死。妊娠和分晚期血液呈高凝状态,这是机体的自然保护功能。当病员并发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滞留、重度妊娠中毒症、严重感染、休克等,均可能发生DIC。此时往往发病急骤。临床表现为大量出血、血不凝。可因流血过多、休克和受累脏器功能衰竭而导致产妇死亡。一、临床表现1、出血:皮肤出血可出现散在出血…  相似文献   

14.
纳豆激酶纯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蒸煮后的大豆为原料通过纳豆菌发酵,生产纳豆激酶.改进纯化工艺以酸法提取和凝胶过滤纯化出比活性为160.8IU/mg的酶制品.该酶制品不仅对纤维蛋白有很好的溶纤作用,而且对大鼠血纤维(拟血栓)也有很好的溶纤活性,实验还证明该酶制品对大鼠新鲜血液有很好的抗凝性能,尤其是该酶制品在pH值为2.45和经胃蛋白酶作用后仍保持较高的活力.同时,该方法制备工艺简便,有0.6%的高回收率,故本方法提取的纳豆激酶制品有望开发成为新型口服溶栓、防栓制剂,以供医疗和保健应用.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尿激酶原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人血浆及其产生的血栓凝块 ,在试管中模拟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体内引起血栓溶解的过程及麻醉开胸犬电刺激冠脉左旋支引起的冠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重组人尿激酶原的溶栓活性 ,并与尿激酶进行比较 .InVitro实验结果表明 :2 4 0IU /mL是 prouk血纤维蛋白专一的最大浓度 ,低浓度的重组prouk比天然 prouk具有更高的溶栓能力 ,这可能与其非糖基化结构有关 .当重组prouk浓度小于 1μg/mL时 ,它在血浆中几乎不降解任何纤维蛋白原 .犬静脉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 9× 10 4 、4 .5× 10 4 、2 .2 5× 10 4 IU·kg- 1 对冠脉血栓产生显著的溶栓效果 ,栓塞冠脉血管很快出现再通 ,残存血栓较溶剂对照分别减少了 6 9.2 %、5 7.0 %、4 3.1% ;心肌梗死范围明显缩小 ;与等剂量尿激酶溶栓作用相似 .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明显缩短 ;溶栓不伴有明显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 ,而尿激酶溶栓的同时 ,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 .除高剂量组个别动物外 ,对伤口出血量增加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 .而等剂量的尿激酶组伤口出血量及出血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1)、血清内皮素(ET-1),以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ITT),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改变并探讨其意义.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 3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患者APTT时间显著缩短IP<0.05).由此可知,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和PAI-1及凝血4项有助于早期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并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李燕婧  钟正贤  陈学芬 《广西科学》2015,22(2):143-147,152
【目的】探讨黄杞总黄酮(TFER)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其机理,为进一步评估和研发黄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建立3种实验性血栓形成模型:大鼠腹主动脉血栓模型、大鼠体内静脉血栓模型、大鼠"衰老加血瘀证"血栓模型,观察TFER的抗血栓作用,研究其机理。【结果】TFER能延长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降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同时能缩短血栓长度,降低血栓形成率;能减轻体内静脉血栓形成大鼠的血栓湿重;能降低大鼠血清血栓素(TXB2)、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组织MDA和脂褐质(Lf)含量,同时提高大鼠血清前列环素(PGI2)、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论】TFER具有抗血栓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凝血功能,调节血小板聚集反应,改善纤溶平衡异常,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达到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止血环酸(Acidum Tranexamicum),又名氨甲环酸、凝血酸、抗血纤溶环酸,为一种抗纤溶止血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渗血、外科手术出血及妇产科出血等.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对多种疾病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低、中强度的运动可以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的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大的运动量却能加大患纤溶功能的障碍,易于形成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陈梅贞 《海峡科学》2005,15(12):53-53
报告罕见一例扁桃体剥离术后继发纤溶亢进致出血护理.术前凝血全套正常.术中剥离顺利,术后常规治疗、护理.术后仍少许渗血,术后3天渗血多,局部填压缝合出血量减少.查凝血全套异常,3P试验阳性,考虑继发纤溶亢进.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患者术后第8天无出血,3P试验阴性.术后10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