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pH的影响、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和热动力学4个方面研究了向日葵根分泌物对黄壤吸附Cd^2+的行为的影响。随着pH的升高,黄壤对Cd^2+的吸附量都升高,而且在pH为3~8的范围内,根分泌物的存在都减少了黄壤对Cd^2+的吸附。不论有否根分泌物存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能满意地描述黄壤对Cd^2+的等温吸附行为,黄壤对镉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率方程,是一个墒减的放热的自发反应。向日葵根分泌物的存在抑制了黄壤对镉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吸附过程的自发性。图4,表3,参11。 相似文献
2.
针对反射面天线误差信息对电性能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包含馈源相位中心和反射面表面的误差信息对反射面天线远场方向图影响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根据馈源相位中心误差和反射面表面误差引起天线口径面场分布的改变,利用口径场积分方法得到反射面天线辐射场的变化。然后,用所建立的模型对8 m口径的抛物面天线进行了数值计算,将天线在实际工况下的反射面表面误差与馈源相位中心误差一同引入模型中,分析了反射面天线误差信息对增益和副瓣电平影响,得到了相关数据和曲线,可为反射面天线的误差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单元形状的微小改变对频率选择表面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单元形状在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ve surface,FSS)电性能中所起的作用,根据缝隙电场的分布,研究了带通型FSS的单元形状改变对频率选择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部分单元的缝隙电场0点处的形状改变会显著影响FSS的频选特性,这一现象很难用缝隙电场的分布规律来分析,却可以用FSS层上表面电流反向模式来解释。在研究表面电流分布与谐振的联系的基础上,提出了FSS结构谐振与表面电流反向之间的对应关系:FSS的每一个谐振点都对应着单元上一个区域的表面电流反向;只要缝隙电场的分布或表面电流反向模式相同,FSS结构的谐振特性就相同。应用这一结论可以将复杂单元FSS分解为简单单元来分析,也可以用来设计具有不同极化特征的FSS结构。 相似文献
4.
频率选择表面结构中Floquet模的传播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频率选择表面结构在平面电磁波照射下,来自阵列的辐射电磁场以Floquet模形式存在,从电磁波传播的角度对Floquet传播模和衰减模进行了物理解释。详细分析了频率选择表面结构中,Floquet模传播时的频率变化特性,给出两个重要结论。通过一些具体阵列,研究了介质加载、栅格外形以及入射角对栅瓣出现和表面波频率的影响,得到一些有意义的规律,为频率选择表面结构电性能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施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玉米生长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呼吸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间,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变化范围(CO2-C)是43.86 mg.m-2.h-1~359.32 mg.m-2.h-1,在7月12日达到最大值。NPKOM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以及累积呼吸量明显大于其它施肥处理。CK处理Q10最大,表明施肥降低了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施肥处理(除PK处理)的Q10都呈现15 cm地温最高,地表温度最低。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氮肥会减少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连年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多年定位观测试验研究表明:连年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也能明显地降低土壤密度;只施化肥不施有机肥致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下降;化肥 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当化肥 有机肥较大施用量时,才可以提高土壤全钾含量。图3,表2,参3。 相似文献
7.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新荣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2):158-160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山西临汾开展研究已经有多年了。在试验区,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给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同时改善了区域环境。通过对13年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区与传统土壤耕作技术试验区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可更有效地提高土壤的蓄水量,每年蓄水量平均增加率为17%、每年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065%,耕作层土壤的密度减小了10.07%,耕层内SO4^2-含量、Cl^-含量分别减少了11.045%和21.839%。图1,表4,参5。 相似文献
8.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有关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人们对土壤有机质的最初认识是:它是作物营养的唯一来源,对作物的产量至关重要,这种观点到上世纪70年代被英国洛桑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所改变.该站的研究证明:很多栽培作物的产量并不依赖于土壤有机质水平的高低.随着对全球变化的关注,近期有关土壤有机质作为重要碳库的研究也得到重视.毋庸置疑,土壤有机质对作物生长所具有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其作用会因为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及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土壤有机质仍是土壤学和作物栽培学领域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参63.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然资源桐油为包膜材料,生产包膜尿素,研究不同土壤对包膜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4种土壤中,其初溶出率均为0。根据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进行模拟,其最大养分释放量在黄红壤中为91.9%,低于红壤的98.2%、沙质红壤的98.4%和沙质黄红壤的96.7%。其养分释放期在红壤和沙质红壤中为218.4d,在黄红壤中为322.9d,在沙质黄红壤中为190.5d。图1,表4,参6。 相似文献
10.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8月末或9月初两次测定蚯蚓数量,土壤密度秋收后测定.采用SAS软件对2004~2006年的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和采样时间对蚯蚓数量的影响较大,均达显著差异(P《0.05).免耕处理的蚯蚓数量是秋翻处理蚯蚓数量的2.4倍,种植大豆的蚯蚓数量是种植玉米蚯蚓数量的1.6倍,第1次的蚯蚓数量是第2次蚯蚓数量的1.9倍.耕作方式和作物类型对土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虽然免耕处理使5cm~10cm的土壤密度略有增加,但免耕的土壤密度与秋翻的土壤密度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同常规秋翻相比,免耕明显增加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而且不会引起土壤的板结.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活性炭床多组分竞争吸附动态模型,并利用数值方法求解。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能较好地预测多组分动态穿透曲线,同时能较好地反映多组分气体的竞争吸附特性。该数值计算方法能辅助实验工作进行预测,也可以用于其它竞争吸附过程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具有代表性的4个白浆土区取12个土样,采用JFHaseman等人的方法研究了无机磷的吸附。结果表明,在不同平衡液中白浆土磷的等温吸附曲线与Langmuir吸附等温的公式拟和良好;应用Cooke方法和经验(P=Rt B)公式描述了白浆土磷素释放特征,证明了磷素释放速率与速效磷含量、有机质含量、生物百分比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 992 、0 935 、0 999。图3,表3,参7。 相似文献
13.
14.
黑龙江省黑土农田养分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黑龙江省黑土农田的广泛采样、化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黑土农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9.44g/kg,全氮含量为2.22g/kg,速效磷26.66 mg/kg,速效钾160.12 mg/kg。1979~2002年期间黑土农田土壤有机质下降了3.76 g/kg,平均每年下降0.16 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大幅度上升,已是1979年的2倍以上,23年里土壤速效磷上升了14.66 mg/kg,平均每年上升0.64 mg/kg。认为土壤速效磷是过去的20多年里人为生产活动改变最大的肥力因子。除土壤速效磷之外,其他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尤其是土壤碱解氮与地理纬度高程度相关。图7,表4,参3。 相似文献
15.
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水库容状况及水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总库容、贮水库容、有效水库容和通透库容的特征及差异,0cm~100cm土层的总库容为4 550.4m3/hm2,比华北潮土的小9.53%,比东北黑土的小11.06%;0cm~100cm土层的贮水库容为3 265.7m3/hm2,比华北潮土的小16.84%,比东北黑土的小23.16%;有效水库容为1 474.8m3/hm2,比华北潮土的小29.03%,比东北黑土的小29.77%;0cm~100cm土层通透库容,丘陵赤红壤为1 284.7m3/hm2,比华北潮土大181.7m3/hm2,比东北黑土大424.7m3/hm2.阐述了其目前存在的水分问题.表5,参8.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和轮作下潮棕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周转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下辽河平原不同耕作和轮作措施下潮棕壤微生物生物量C、N及周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表层(0cm~5cm)高于下2层;在免耕实施6年后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平均比常规耕作高12.4%;在相对比较干旱的情况下,免耕土壤微生物更新比常规耕作快。图2,表2,参8。 相似文献
17.
带烧蚀发汗冷却控制研究的特点——兼评“发汗冷却控制研究数学模型”一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学实!北京信箱分箱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7,(2)
本文指出带烧蚀发汗冷却控制研究三方面的特点。同时指出,由于理解上的不当,文献[2]所指文献[1]的错误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黑土长期施肥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24年8个轮作周期,在黑土上长期不施肥(CK)情况下,作物产量下降了8 2%,单施有机肥(D1)产量增加了9 6%,;单施化肥(N1P1K1)产量增加了31 6%;而有机肥与化肥配合(D1N1P1K1)条件下,产量增加了43 0%。施肥对小麦的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玉米,对大豆产量的贡献率最低。氮肥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磷肥,钾肥对产量的贡献率最低。表2,参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