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与教育是“血脉相连”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2.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生命与教育是“血脉相连”的。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因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同样,生命因教育而延续,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性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精神的生命、文化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智慧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长短因人而异。刘三姐的生物生命很短暂,但是她的社会生命长久,精神生命永恒。  相似文献   

4.
朱虹 《当代地方科技》2009,(11):145-145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建立起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通过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适应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陶冶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5.
社会在生命教育的精神向度上存在一定偏差,没有体现出生命教育追求生命之真善美的精神诉求。生命教育应探究生命的真谛,确立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与追求完满提高生命质量相统一的理性人生向度,彰显生命之真;应关注生命发展,凸现爱心与善行相统一的人文关怀精神向度,崇尚生命之善;应承担生命责任,构建自然美与社会美相统一的时代人生价值向度,弘扬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以寻求人的生命本体为基础,以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整体性、和谐性发展为目的,为了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通过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等教育途径引领个体生命顺应自然、和谐有序地健康成长;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人类与宇宙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欣赏生命的异己性,保护生命链条的完整性,丰富生命绚丽色彩;帮助学生在合理享受物质生命的同时,以善良为底色,仁爱为坐标,孤独为试金石,追求为原动力,提高生命海拔,提升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其生命活力,发展其生命潜能,提升其生命价值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使命。历史教学中只有树立起"生命观",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向学生"传送生命的气息",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的涌动。1.生命性历史教学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  相似文献   

8.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生命教育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发展人的价值生命,通过形成完整的人,从而引导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并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生命"和"教育"的角度探讨什么是生命教育,通过分析生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为理解生命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存在许多的问题。高校应该从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责任、生命意义、生命弹性等方面开展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通过加强研究、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持生命教育的理念,营造生命教育的网络,能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0.
郑凡强 《科技资讯》2015,13(2):195+197
该论文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研究广东省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生命观状况,了解在校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从而针对在校大学生生命观现状,提出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建议,为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策略性思考。通过生命教育策略的实施,培养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进而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生命、接纳他人。其目标就是让大学生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且珍爱别人的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宝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激发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建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高职思政课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而且必须唤醒学生的生命情感,增强生命意识,激发其生命潜能,促使其学会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本文从构建注重生命相融的师生关系,培养善于生命关怀的思政课教师,创建体现生命关怀的思政课教学,建造充满生命关怀的校园文化四个维度尝试增强思政课的生命关怀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真正的生命价值观,懂得爱惜生命,提高学生保护生命的能力,也是帮助学生提高生活技能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生命教育重在实现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但当前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形式与效果皆不理想。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期,然而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远不能解决中学生的生命困惑,因此开发中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刻不容缓。福州十中结合自身特点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开发了独具校园特色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3.
岩松 《小学科技》2011,(3):26-27
既然生命是可以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而来的,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产生生命呢?生命发生的条件既然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不可逾越的界线,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最原始的生命一定是从非生命的化学物质转化而来的。所以,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途径实现的。著名的生命起源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基本正确,但部分学生生命意义感偏低,对生命存在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他们缺少精神上的归属感,缺少人生追求。对此,应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打造立体式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平台,拓展生命教育的渠道,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诗是诗人用生命创造的艺术生灵,诗的创造过程就是诗人内在生命运动和升华的过程。没有诗人的生命灌注,就没有诗。人类的诗歌史便是人类的生命史。诗直写生命,但更多的是通过诗人的生命体验,使生命外化于物。这是诗人要创造生命整体的需要,是诗人生命欲求,宣泄生命欲望使然。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乐生安死、极度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儒家生死观的思想内涵,把握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乐生”文化,营造生命氛围;开设生命课程,强化生命韧性;拓展生命意义,开阔生命胸怀;端正生命价值取向,树立生命理想。  相似文献   

17.
胡敏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7):197-201
池田大作的生命思想是以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积极的生命思想,它提倡与大自然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创造人生价值来实现幸福人生。在国内高校生命教育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大学图书馆应该将池田大作的"生命尊严"思想纳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构建生命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来实践生命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教育,而教育主要以"人"为主体,所以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和阐释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在生命教育的视角下,从生命的内涵、层次和特征三个方面对生命进行了全面的理解和解读,探索生命教育的丰富内容和多维视角,以促进生命教育开展。  相似文献   

19.
探索生命之真、发现生命之美的生命教育,应是高校德育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的有限性、脆弱性、不可重复性、一过性,才会使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才能与他人、社会、自然处于和谐状态之中并为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五千言的《道德经》包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智慧,一直以来人们片面地认为老子重视生而忽视死,强调生命的无为而否定生命的有为,关注人的自然生命而轻视社会生命。本文结合《道德经》文本,通过对生与死、有为与无为、人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关系的辩证分析,重新认识老子的生命哲学思想,体悟老子生命价值观中的辩证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