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嬗变兰寿春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作为必然纳入文学视角的商人形象,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间对商人形象的褒贬爱憎,浸透着中国古代社会深沉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思想的内涵及其独特的价值判断。人类社会自从有了生产...  相似文献   

2.
张毅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6):92-94,103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应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论题研讨式、诗词吟诵式和作品改编表演式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3.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7(11):F0002-F0002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与当时社会关系的介绍,对历代作家生平、思想、创作活动的评价,对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讲解等,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繁荣的情况及规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4.
日本中世时期军记物语《太平记》中引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的引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日本对中国文学的选择、取舍和吸收。对比中国文学中和《太平记》中李杨故事,考察出了李杨故事在日本传播的情况,了解了中日文学理念的不同,可以说李杨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及在日本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5.
辽金诗文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佛经禅典移植而来的话语。这一现象从特定侧面体现了佛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渗透溶浸。其表现主要反映在借用佛禅意像、使用佛禅故实和引用佛禅语汇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沈端民教授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古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发表了百余篇论文, 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填补了学术空白。5年后的今天,他从 论 文和论著中遴选出37篇结集为《沈端民古代文学经济研究论文选集》(以下简称《论文选集 》)。我读完35万字的样书,深知他学术功底深厚,自觉趣味昂然,新意叠出,深感这是 本很有见地的又一开创力作。首先,运用经济理念进行文学研究,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沈先生深探力取古代文学作 品中的经济理念,深入剖析人生经济众生相,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局面。《诗经·氓…  相似文献   

7.
法治理念要求限制权力以保障权利,实现依法治国的美好愿望需要一定的主体对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律师担负着维护社会正义、保障人权、促进法治实现的使命,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力量。律师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在行使法律监督权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赋予律师独立的法律监督权,并通过完善律师的权利和构建律师法律监督的机制来促进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自汉定儒学为一尊,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特别是诗人作品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反映或折射一定的儒家理念。在岑参诗歌创作中,从作品的内容到风格表现出儒家的许多优秀传统,如国家民族至上、积极进取精神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术语一部分是对作家作品艺术精神和风貌神韵的整体直观术语,一部分是从社会人生体验中借用而来的分析小说戏曲形式技巧的术语,还有一部分是先释后用的术语。古代文学批评术语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模糊性、多义性和具象性,二是人化倾向,三是长期延续性。传统批评术语产生于汉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打上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田莉 《科技信息》2012,(24):182-182
作为上个世纪最具独特气质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被后世人反复的研读、琢磨。张爱玲的小说发生在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最动乱的时期,张爱玲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那种飘零和冷艳正是对社会和人性的真实写照。本文分析了张爱玲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现代法治社会中,道德是法律产生、存在和作用于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律在本质上应体现和反映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道德化的法治,即在价值理念和法律制度上应体现现代法治和广大人民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浅论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中文专业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出现了与时代需要相脱节而导致学生厌学的局面。为使古代文学的教学适应“三个面向”,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改革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和突出当代性,即用当代意识精选、整合教学内容,用当代意识观照、发掘、阐释古代文学作品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用当代意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一元钱官司”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析,关注的是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以及它所反映出的公众在法律观念上存在着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5.
汉代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虽然保存至今的诗歌不是很多,但它反映的社会面却比较广,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的,有反映阶级压迫的,有描写战争的,有控诉封建宗法制度的,而最突出的乃是写妇女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当时的妇女是如何为追求自由的爱情、幸福的婚姻、美好的生活、个人的尊严地位而呼喊着、斗争着,又如何在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下面呻吟着、挣扎着。  相似文献   

16.
有关宋代公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实效状况,以及公吏阶层的法律生活包括任用、素质、收入和执法等活动的研究,因资料匮乏而凸显空白.中国古代"文史一家"的传统使得<水浒传>描写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从作品人物、篇幅和内容上看,<水浒传>是一部主要描写公吏法律生活的作品.为此,以<水浒传>为素材来考察宋代公吏的法律生活状况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到清代,进入了它的全盛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更是达到古代制瓷高峰。称康雍乾时期为古代制瓷高峰,生产规模之大、品种花色之多、文化品位之高是其主要标志。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清代景德镇的陶瓷诗歌对当时陶瓷生产有较为全面的反映.这类作品具有浓郁的行业气息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与陶瓷生产和艺术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的离婚法律制度对中国传统的离婚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变革,既体现出西方法文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反映了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虽然其超前的法律相比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存在实施上脱节的情况,但其所表现的某些进步的价值观念,对于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建构和人们思想意识的重塑,仍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品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反映特殊的时代生活环境和作家思想渊源。拟话本小说“三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之作,以其曲折离奇的情节、生动活泼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不但表现了社会形而下的内容,同时暗舍了形而上的哲学思潮,尤其是明中后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阳明心学,更是不同程度地渗入到作品中来,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特有的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发展演变的分水岭。中国古代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亲”政策推行后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农业社会夫权的高度膨胀与扩张。中国古代妇女在“和亲”政策前后社会地位发展轨迹说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动因。她们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也必须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