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各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占据主导地位,研究该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对于了解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格局及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过程,合理设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查阅与数据收集,运用Arcgis 9.3软件和Fragstats 3.3景观软件计算出不同年份新建森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周长及多项景观指数,并研究这些景观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周长的特征差异及其与保护区物种数量等的关系.结果显示:斑块密度由3.366×10-3个/km2下降到1.337×10-3个/km2,边界密度由0.151km/hm2下降到0.028km/hm2,平均斑块分维数总体上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表明我国森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形状呈现规则化、简单化趋势,景观格局逐渐稳定化、均匀化,景观异质程度和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年份建立的森林生态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及周长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地区保护区面积及周长均与物种数无显著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合理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状况的分析入手,探讨了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辩证关系应用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中.针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性措施和旅游开发的主要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3.
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是我国梅花鹿(Cervus nippon)现存4个亚种之一,目前其野生种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吉林省东部的珲春地区.关于中国境内的东北梅花鹿生态学研究十分匮乏.本文主要研究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东北梅花鹿种群多度的季节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12年12月—2013年11月间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系统布设的91个红外相机点监测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梅花鹿4个季节的相对多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梅花鹿4个季节都集中分布在珲春保护区中部靠近中俄边境线区域,其多度分布在夏秋冬3季无显著差异,春季与其他3季有显著不同.运用负二项分布模型分析梅花鹿种群多度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除蒙古栎林以外的阔叶林对梅花鹿有正向影响,梅花鹿的多度随着距人类活动的区域距离增加而增加,与野猪(Sus scrofa)共享同一生境,同时与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分布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分析了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面积适宜指数、外来入侵指数、开发干扰指数以及生态保护状况分级和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戴轩宇  李升峰 《河南科学》2008,26(4):472-474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从保护区带来正面效益的角度,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提出建立大丰麋鹿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科学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并结合保护区生态、社会、经济现状,提出植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廖展强 《科技信息》2013,(15):438-438,457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基地,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本文从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出通过刁口河流路故道向自然保护区北区提供生态用水必要性和功能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质量与管理现状作出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立新 《科技咨询导报》2011,(7):190-190,250
自然保护区执法管理是一项基础性、重要性工作,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自然保护区正常秩序,保持生态平衡,促进自然保护区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执法管理队伍不断壮大,执法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和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建设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本文着重分析研究自然保护区执法管理现状,提出了加强执法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查干湖自然保护区实际状况,在"P-S-R"框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20项生态安全评价指标,同时运用德尔菲法及安全指数法最终得出综合安全值,用以评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状况.根据保护区的实际安全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对策,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说明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与其它地区藓类植物区系之间的关系,真正揭示该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的特征,通过选取国内其它8个邻近地区,与子午岭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在物种丰富度、极点排序、聚类分析、区系地理成分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子午岭自然保护区与庞泉沟、七老图山和小五台山的藓类植物亲缘关系较近,神农架、佛坪、三工河、峨嵋山的藓类植物区系与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相差较远,大围山与该区亲缘关系最远。此结果与1963年陈邦杰教授关于苔藓植物的区系划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福建邵武将石地区的植物区系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地区,有维管束植物173科461属915种(含种下单位).该区植物种类丰富,具有许多珍稀、古老、孑遗植物成分.在科、属水平上对其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分布类型的科占绝对优势,共77科,占53.1%;温带分布类型有37科,占25.5%;属的区系成分中,属的热带分布类型计197属,占区总属数的52.2%,温带分布类型共有169属,占44.9%.可见该植物区系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主导地位,温带成分次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和庐山自然保护区关系最为密切,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次之,和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的差异较大,这主要由它们生态地理条件、区系成分组成的差异所决定.  相似文献   

13.
曾小飚  苏仕林 《广西科学》2008,15(4):461-463
于2006年8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广西达洪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7种,隶属11属5科1目,动物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占整个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64.7%;17种两栖动物的海拔替代性分布不明显。达洪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和同样地处桂西的龙滩自然保护区、底定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高,而与桂东北地区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桂林漓江风景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4.
应用RAPD技术对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共选择77个年龄在100~270年间的红松个体,连续分4龄级.筛选出11个随机引物共检测到71个位点,其中55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77.46%.利用POPGENE分析软件计算了该年龄段凉水地区红松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遗传多样性在龄级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凉水保护区内的红松遗传多样性在1731-1900年的时间段内没有太大的波动;龄级间遗传多样性分化不明显;红松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龄级内.对照这一时期环境变化,对红松的遗传多样性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是评价野生动物种群状态的重要参数.本研究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吉林珲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对东北梅花鹿(Cervus nippon mantchuricus)种群的活动节律和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全年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双峰趋势,主要在晨昏前后活动,且日活动节律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夏两季的活动强度较大,秋季次之,冬季的活动强度最小且持续时间最短;监测期内梅花鹿的平均集群大小为(1.42±0.03)只,集群大小和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在全年及各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1~2个个体出现的频次最高,主要集群类型为雌性单个个体和雄性单个个体,其次为雌性群和母子群.梅花鹿的行为表现差异受生活史特征、气温、日照长度和人类活动的季节性变化等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含石松类植物,下同)的区系特点,结合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及资料整理的方法,调查了梵净山蕨类植物种类,并分析了梵净山蕨类植物属与种的各种区系成分。主要结果有:1)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28科,87属,324种,7变种和3变型。2)属的区系分析表明本区蕨类植物区系在属一级上带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但温带成分对本区区系也有一定影响。3)种的区系分析显示本区蕨类植物区系在种一级上具有温带性质,处于东亚蕨类植物区系的东翼及我国蕨类植物区系的中心区域,热带亚洲成分向北扩散也对本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谭伟福 《贵州科学》2004,22(3):92-96
广西十万大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热带气候区,是以水源涵养林、热带季雨林、生物多样性、山地常绿阔叶林模式标本产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其地理位置独特,生态位置重要,保护区周界长,涉及周边群众多。因此,重视周边社区建设,为自然保护区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存空间,达到保护与经济双赢的目的和良性循环;目的,是保护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所涉及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建设问题,是目前我国其他自然保护区社区建设的共性问题,对今后我国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7年铜陵江段上下游两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参照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标准及综合污染指数法,对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江段水质基本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要求,仅总氮、大肠杆菌和铅略超标,主要系沿岸的生活污水与农业生产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规律。基于Landsa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对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研究2002—20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3年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总体情况稳定,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88%,植被覆盖度类型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其次是中植被覆盖度;在2002—2008年和2008—2013年两个时期,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由低到高的转移趋势,植被状况变好;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政策等人为因素是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调查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动物资源状况.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兽类计有6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6种,省级1种.区系组成:东洋界种类占57.6%,古北界占25.4%,广布种占17.0%.文中阐明了区内动物资源存在的主要危胁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