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拉丁文献中有这样一句话:Ex oriente lux,ex occident lex,意为“光明来自东方,法则来自西方”。从人类近代文明史来看,似乎不无道理。本来,人类文明的摇篮就在古中国、印度、巴比伦和埃及,这最早的文明之光照耀东方数千年之久。这火种被冲撞奔突于黑暗之中的西方人从拜占庭拣回,燃起冲天大火,对西方人来说,真是“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短短几百年,西方人找到了支配自然的法则,发明了发明的方法,建立起近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建立起当代文明。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们不断探索宇宙的这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其实对大地之下的世界知之甚少。了解之后,我们对大地的看法也许会有很大的改观。大家对旅行都不陌生,很多人还是旅行爱好者,国内国外四处游历。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旅行还局限在地球表面,真正能够上天入地的旅行非常罕见。提到入地  相似文献   

3.
<正>宇宙对人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地球上的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20世纪终于走进了茫茫的宇宙太空,将幻想变为现实。但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有少数国家的航天员进入太空,完整目睹过我们这颗蓝色星球。大多数人仍然在地面上,只能想象着太空和我们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欢迎来到“地球之眼”项目而现在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赞助的“地球之眼”任务(让中学生探索地球知识),是一项旨在让学生、老师和公众通过空间站上星载数码相机给地球拍照的教育性延伸项目。这样就可以从太空这个独特的视角了解到我们与众不同的地球。“地球之眼”任务执行期间(即国际空间站地球之眼相机可以操作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4.
哥白尼虽未突破亚里士多德地球理论的框架,但在理论预设上做出了重要革新。这主要体现在:在地球的动静与形状上,亚氏认为地球是静止的球体,哥白尼则将“地球在运动”作为预设并据此推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在地球的组成上,亚氏认为大地仅在位置上承接着大气,哥白尼则将大气与大地连接了起来;在宇宙论上,亚氏认为地球居于地界,哥白尼则使地球成为了天体;在理论体系上,亚氏将地球的存在作为元素理论的后承,哥白尼则预设了地球的存在与运动。根据其革命性预设建构理论体系,由此成为哥白尼的天文学创举。  相似文献   

5.
金星 《科学大观园》2012,(13):36-37
斯蒂芬.威廉.霍金这位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再次语出惊人:宇宙中存在外星人,地球人试图与他们交流是非常危险的。霍金坚信"如果外星人决定来拜访我们,那么结果可能和当年欧洲人到达美洲一样,美洲原住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外  相似文献   

6.
正“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让你变胖,这种说法听起来似乎很荒唐。然而,有研究却证明这一说法不无可能。两个人吃着同样的食物、做着同样的锻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后,其中一人的体重可能高于另一个人,此人的新陈代谢也有可能出现问题——这都源自环绕在他们周围的空气。  相似文献   

7.
外星生命的科学问题 几乎在世界各地的电视上或电影院都可以看到地球人与外星生物的星际旅行。从”星球大战”到X-档案。这些影视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是宇宙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生命。它们具有各种各样的身体形态、智慧和不同程度的善恶。虽然它们当中有些仍然长得像地球上的低级动物,但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我们所未知的宇宙的某种力量或能量。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施旺和施莱登发现了细胞”这一说法在恩格斯著作中出现了六处。我在一篇文章中复述了恩格斯上述说法。韩增禄不同意这种说法,却硬要说我“公然曲解”了恩格斯上述说法,这就很奇怪了。“复述”怎么会是“曲解”呢? 恩格斯当然知道不是施旺和施莱登首先观察到  相似文献   

9.
钱三强同志报告中有两段我非常赞成,一段是关于根据汉语习惯确定名词,另一段是关于炎黄子孙做出更大贡献。我很赞成科技名词术语一看就有中国味。我在这方面的经历,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laser”这个名词,我曾建议订为“激光”,被接受了,我很高兴。“space”这个词有的译为“空间”,给人感觉是空空洞洞的。我根据毛主席“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建议把它订为“航天”;连同“航天飞机”,一般被接受了。我考虑在太阳系飞行叫“航天”,在空气中飞行叫“航空”,在银河星系以及大宇宙中飞行可叫“航宇”。但也有不成功的。在航天工业部支持下,有个学会叫“宇航学会”,我提了意见请他们改叫“航天学会”,但不接受,这失败了。在天文学名词上我也有失败的经验:天文上的“black hole”,我建议叫“陷光星”,现在我看到这里公布的还叫“黑洞”。我们在科技名词订名时,不要忘记我们是炎黄子孙,最好用汉语精炼地表达出科学技术名词的涵义。  相似文献   

10.
宇宙创始取决于秩序与混沌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这一观念始见于文明古国的创世说.古埃及人认为,早期的宇宙是无形的深渊;在印度神话里,造物主湿婆神住在今人恐怖的十字路口;中国的<老子>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抱阴而负阳."在巴比伦创世故事里,一个叫"大隐"的神,表征了潜伏于混沌之中的不可察性和不可悟性.在巴比伦人看来,有一种隐秩序可能要等待千百年才能被后人发现.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星座     
星座是什么呢?由于天上的星星很多,绝大多数是恒星(在天上的位置基本上看不出来变化)用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约6000颗。为了便于记忆和研究星空,古代的巴比伦人使将天空分成了许多区域,称之为“星座”,每一个星座由其中的亮星的特殊分布来辨认。古希腊人在公元前270年前后把他们所能见到的部分天空划分成48个星座,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他们想象为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并结合神话故事给他们取了合适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由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四十几个星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刚好是我们常见…  相似文献   

12.
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在古代,根据明显的物理概念,将时间划分为年、月、日和小时,将空间区分为天和地,就完全可以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划分渐渐地不能满足需要。
我们先来看时间的划分。现代科学诞生后,首先在科学研究上,科学家需要将时间再细分为分和秒。随后,火车、汽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出现,工业化时代到来了,又将分和秒的时间细分扩展为全社会的需要。而现代的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将时间细分到微秒和毫秒。时间往大里划分还有年代(10年)、世纪(100年)和千年等。
我们再来看空间。直到飞机诞生和航空时代开始后,将宇宙空间划分为天和地仍然能满足需要。但航天技术诞生后,人们不仅可以离开地面进入空中,而且可以冲出地球大气层进入更广阔的宇宙空间,天和地的划分已不能满足需要了。从人们都接受的航空和航天的区分来看,实际上已把宇宙空间划分为“空”和“天”。对此似乎没有多少歧见。这除了有约定俗成的一面外,主要是因为有严格的物理概念界定,“空”就是地球大气层空间,“天”就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
可能是由于“天”这个词过于生硬和缺乏口头语言的韵味,在不同场合,人们又采用太空、空间、外层空间和深空等多种称谓。“天”的范围过于广大,细分一下是必要的,但上述称谓实际上都是指“天”——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广大宇宙空间。
与时间的划分一样,空间的划分也必须有精确的物理概念界定,给人们以清晰的思路,这既是科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责任。
在已有的关于大气层以外宇宙空间的称谓中,“深空”和“外层空间”中的“深”和“外”都没有确定的物理性质界定,过于模糊和笼统。而“空间”与组成宇宙的总空间一词相同,空间的一部分不宜再叫空间,同时它也与日常语言中惯于使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空间”相混同。本人拙见,采用“太空”一词为宜,理由有以下5点:
1.“太空”一词我国古来有之,有深远的历史渊源,而且其含义是指极高的天空,与“天”的含义相近,含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成份;
2.对“太空”一词,我们可以赋予它“太阳系宇宙空间”的简称的含义,这样就有了明确的物理概念。目前我们的航天活动,也正限于太阳系宇宙空间;
3.可为空间的进一步划分留有余地。当人类冲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时,我们可以相应地将“银河系宇宙空间”简称为“银空”,将“河外星系宇宙空间”简称为“外空”;
4.“太空”一词非常优美,具有诗的韵味;
5.这样明确的空间划分,完全可以与精确的时间划分相呼应。
下面谈一下关于“航天员”一词的看法。
在中国大陆,将驾驶航天器和在太空工作的人员称为“航天员”或“宇航员”。在港、台地区也有称为“太空人”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宇宙航行划分为航天(在太阳系范围内活动)和航宇(在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活动)两个阶段,因此,称“航天员”和“宇航员”均无不可。“太空人”的称谓则过于含混,容易歧解为“太空中的人”,那就与外星人混同了。
目前,“航天”这个词已被广泛地接受和使用,如航天事业、航天活动、航天技术、航天部、航天总公司和航天局,航天(空间)站、航天(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等。以此类推,将驾驶航天器和在太空工作的人称为“航天员”更顺理成章,“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似乎比“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更一致一些。
有人将整个宇宙航行也称作“航天”,那么,“航天员”的称谓就更理所当然了。  相似文献   

13.
林紫 《科学大观园》2005,(17):45-46
人际交往中,有一种“坚果型”的人,他们一边慨叹人心不古、真情难觅,一边却比谁都更加吝啬,将自己牢牢包裹在带刺的壳中,以此来对抗伤害与攻击。这样的人往往很可怜,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处处都是危险,人人都是敌人,社交活动毫无快乐可言。可是,假如换个角度看看,他们一定会发现,其实很多的“攻击”并非敌意,只是别人在向他们传递某种讯息、表达某种需要而已……1.星期一早上开公司例会的时候,主管要求大家就某个提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想客观地表达一点不同看法,可没等你讲完,就听见提案人陈尘不阴不阳地说:“我觉得这样的讨论不应该让什么人…  相似文献   

14.
《圣经》对环境问题的态度首先是探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地球属于谁 ?第一种回答是直截了当的。《诗篇》2 4:1说 :“地和其中所充满的 ,世界和居住其间的 ,都属耶和华。”上帝是大地的创造者 ,通过创造 ,上帝成为地球的拥有者。但这仅仅是片面的答案。《诗篇》1 1 5:1 6说 :“天 ,是耶和华的天 ,地 ,他却给了世人。”因而 ,正确的《圣经》答案是 :地球既属于上帝 ,也属于人———属于上帝 ,是因为他创造了地球 ;属于我们 ,是因为上帝把地球交给我们。当然 ,这并非说上帝完全彻底地把大地交给我们 ,以至不保留丝毫的权利 ,也不再控制它 ,而是…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9,(17):10-11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像一个孤独的孩子。太空中还有别“人”吗?从第一个仰望星空的人开始,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地外生命的探索。而火星,这个已知的和地球自然条件最接近的星球一直是人们探索目标。在俄罗斯、美国、日本、欧洲相继发射火星探测器之后,我们中国人,也要去火星上空一看究竟了!  相似文献   

16.
张荣富 《科学大观园》2009,(15):I0001-I0001
蜡像的制作被普遍认为源于西亚,而盛行于欧洲。据说古巴比伦人首先掌握蜡制人像技艺,因为那里盛产石油,用蜡塑形是可信的。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夫帝曾请人为他制作蜡像。占埃及殡葬仪式中亦把蜡像放在墓穴里。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07,(13):16-17
“人之有脚,犹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中医典籍上的这一记载,加之“足疗可治百病”的民间说法,让足疗这一新兴行业瞬间红遍全国。在陕西咸阳,足疗成了支柱产业,市委书记亲自做该行业的“形象代  相似文献   

18.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伊朗2003年12月30日的大地震中,两只金丝雀预警,救了主人阿巴斯一家5口的性命,使他们成为一条街上惟一保全的家庭。阿巴斯说,这两只金丝雀是他们家养的宠物,平时晚上都很安静。但那天凌晨,它们在笼中焦躁不安,拼命撞击笼子、发出尖叫。阿巴斯一家人都被惊醒了。由于以前曾听说过地震前鸟类会出现异常的故事,阿巴斯马上从床上跳下来,打开二楼窗户,将家人一个接一个从二楼窗户中送了下去,然后他也跟着跳了下去。百忙之中,他没有忘记心爱的金丝雀,将鸟笼也扔了下去。他当时还担心鸟儿会被摔死,但很幸运,它们安然无恙…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界限     
距离银河系中心1万光年的范围内,因为频繁的伽马射线爆发,都很难有生命存在,因此生命更有可能出现在星系的边缘(地球就位于银河系的边缘,距离银河系的中心大约有2.7万光年的距离).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在1950年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问题,后来被人们称为“费米悖论”,问题的大意是,考虑到宇宙惊人的年龄(大约为137亿年)和数目众多的星系,宇宙中早就应该遍布着生命现象,那么为什么人类至今也没有发现在地球之外的任何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20.
曾经有一个哲学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围绕着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他们的心都在“流浪”、在寻找.有时很迷茫,不知自己在找什么,他们的心流浪在川流不息的人海中,很多人被淹没,也有些人最终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个位置到底是什么?只有心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