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提高塑料异型材挤出模具的质量,经研究认为:不便于热加工,首先须对原材料严格把关;采用合适锻造工艺,锻后进行等温退火;在调质处理时适当提高淬火加热温度,采用空冷淬火,高温回火时也应采用空冷。  相似文献   

2.
对特厚钢板采用水槽浸入淬火和超快冷连续淬火两种方式,对比分析持续冷却和间歇冷却对特厚钢板心部、近表面冷速以及厚向温度均匀性的影响规律,阐述特厚钢板淬火特有的心部导热和表面换热特征,建立优化的淬火工艺规程.结果表明,相比于持续连续式淬火,间歇连续式淬火能够在保持特厚钢板心部冷速不降低的前提下,显著减缓钢板表面冷速,提高了厚向温度均匀性.当水冷/空冷时间比为14左右时,优化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的新淬火工艺路径,研究再加热温度和弛豫过程对低碳Nb-Ti微合金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经再加热后直接淬火时,随着再加热温度的升高,析出物数量迅速下降,尺寸增加且分布更加不均匀,且马氏体板条束增大,板条宽度减小;当再加热温度为850℃时,试样经弛豫至700℃后再淬火时,其析出物数目与直接淬火相比减少,平均尺寸增加且分布更加不均匀.当再加热温度为900℃经弛豫至700℃后再淬火时,Nb-Ti碳氮化物大量在原有析出物表面进一步析出;钢材最佳再加热温度为900℃,且空冷20s时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抗拉强度可提高24MPa.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性能较优的马氏体基体同时避免过大残余应力的形成,研究了淬火方式对高硼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残余应力的影响。采用空冷和油冷两种淬火方式调控合金基体组织和残余应力,进而分析了合金在不同淬火方式下的力学性能和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基体由珠光体转变为马氏体,进而促使合金宏观硬度从铸态下的HRC42.73提高至空冷下的HRC55.31和油冷下的HRC57.18,增幅分别为29.44%和33.82%,同时合金中残余应力从铸态下的-307.66MPa增至空冷下的-407.35MPa和油冷下的-462.21MPa。与油冷方式相比,空冷方式下合金宏观硬度虽略有降低,但形成的残余应力较小,进而降低了合金的淬裂倾向。综上所述,在空冷方式下,高硼合金既可获得较优的力学性能又可避免过大残余应力形成,显示出更优的性价比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固溶+水冷和固溶+空冷两种工艺处理后Fe-19%Mn合金的时效阻尼,分析了ε马氏体、淬火空位和间隙原子对其阻尼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水冷试样组织中,虽然ε马氏体含量较高,但较高的空位浓度导致其阻尼性能在时效前和空冷处理时相差不大。在20 min时效时,水冷试样空位的减少使其阻尼性能提高;但随着时效时间的继续延长,其阻尼下降更快。由于间隙原子一直向不全位错处扩散,空冷试样在时效过程中阻尼性能一直下降。  相似文献   

6.
SiMnCr系高强度钢组织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SiMnCr试验用钢,分别进行了淬火、等温淬火和空冷处理,并分别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测定了CCT曲线,淬火态下获得板条马氏体和其间的残余奥氏体薄膜组织,等温淬火得到贝氏体组织,锻造空冷状态下得到的以板条马氏体为主含贝氏体和少量位于板条间界的残余奥氏体薄膜复合组织,经300℃回火,无渗碳体析出。  相似文献   

7.
赵耀  周晓丽 《科技信息》2013,(22):383-384
本文通过对空冷机组(直接空冷、间接空冷方式)运行情况的调研,介绍直接空冷凝汽器目前多采用的加装水喷雾的方法,并提出改进建议;介绍一种用于提高间接空冷机组出力的尖峰冷却装置。  相似文献   

8.
针对合金钢18Cr2Ni4WA渗碳层热处理后残余奥氏体过多,硬度达不到要求这一问题,借助于实验方法,对18Cr2Ni4WA钢渗碳层中残余奥氏体在高温回火中转变机制进行研究,得知相变硬化消除理论和碳化物析出理论在高温回火的不同时间中的不同作用,提出680℃×3h空冷回火,650℃×2 h空冷回火,810℃×15min空冷淬火,180℃×1.5 h空冷低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达到既能缩短生产周期又能满足性能要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石油套管淬火过程中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P110级石油套管淬火冷却过程中的内应力,提出"水淬-空冷-水淬"的优化冷却方式,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冷却过程中温度、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状态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冷却至7.5s出水时,横截面上最大温差为104℃,空冷结束时断面温度均匀;再次水冷的最大温差为80℃,与7.5s时相比,温差降低了24℃.对于应力,在最初的水冷阶段,从开始到2.5s,切向应力增大,2.5~5.5s,切向应力降低,冷却至5.5s时发生组织转变,此后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共存,切向应力随冷却进行迅速升高,并在7.5s时达到最大,为563MPa;出水空冷阶段,热应力减小,组织应力消失,13s空冷结束时切向应力分布较均匀,为-11~27MPa;再次入水冷却至13.6s,切向应力再次达到最大,为451MPa,比7.5s时的563MPa降低了112MPa,达到了优化冷却工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SiMnCr试验用钢,分别进行了淬火、等温淬火和空冷处理,并分别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测定了CCT曲线.淬火态下获得板条马氏体和其间的残余奥氏体薄膜组织,等温淬火得到准贝氏体组织,锻造空冷状态下得到以板条马氏体为主含贝氏体和少量位于板条间界的残余奥氏体薄膜复合组织,经300℃回火,无渗碳体析出.  相似文献   

11.
热处理对高铬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下高铬白口铸铁显微组织,探讨了热处理对高铬铸铁冲击韧性和硬度的影响,并确定了组织与性能的相关性。分别采用金相显微镜观察热处理后高铬铸铁显微组织,洛氏硬度计测定高铬铸铁的硬度,冲击试验机测定冲击韧性。结果表明:高铬铸铁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先升后降,冲击韧性则相反。在1 000℃淬火空冷,并在400℃回火时,材料可以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冷压缩法对7A85铝合金淬火残余应力消减效果,通过实验获得7A85铝合金的比热容、热传导系数、热膨胀系数等热物性参数,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7A85铝合金试件进行淬火及冷压缩变形工艺仿真,研究淬火及冷变形工艺参数对试件残余应力的影响,对7A85铝合金试件淬火与冷压缩变形工艺进行实验研究,采用X线衍射仪分别测试试件淬火及冷变形后的残余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当冷变形量为1%时,冷压缩法可降低试件约70%的淬火残余应力,随着冷变形量的增加,残余应力变化较小,表现出与拉伸法消减残余应力不同的变化特征。实验与仿真分析获得的残余应力绝对误差在40 MPa以内。  相似文献   

13.
夏云周 《科技信息》2013,(6):288-289
钢轨轨端热处理作为提高钢轨性能的最后手段而得到普遍的重视,而感应淬火是钢轨全长淬火中广泛采用的热处理方法。以60kg/m的钢轨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在考虑钢轨感应加热过程中包含多种介质(工件、感应线圈、空气)和多种场(电磁场、温度场)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顺序耦合计算流程,对钢轨感应加热、保温、喷风冷却和空冷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从而模拟出了钢轨轨端淬火的温度场。  相似文献   

14.
新型微变形齿轮钢的显微组织及亚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减少汽车齿轮的淬火变形,研制了一种新型微变形齿轮钢.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这种钢在空冷状态下的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微变形齿轮钢在空冷条件下即可获得具有精细结构的无碳化物贝氏体铁素体束状组织,贝氏体铁素体片条、亚片条及亚单元被残留奥氏体膜包围,这种组织使微变形齿轮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尤其冲击韧性显著提高.由于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新型微变形齿轮钢在空冷条件下即可满足汽车齿轮复杂的工况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截齿用新型高硅低碳空冷贝氏体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克服常用 35 Cr Mn Si截齿原材料价格高、热处理工艺复杂、耗能大、污染环境、寿命低等缺点 ,设计了适合采煤机截齿用的高硅新型低碳空冷贝氏体钢 ,其成分 (质量分数 ,10 0× w) C为 0 .19~ 0 .2 7,Mn为 2 .0~ 4.0 ,B为0 .0 0 15~ 0 .0 0 3,Si为 0 .7~ 1.6。较高的硅含量提高了 Mn-B系贝氏体钢的空冷淬透性和韧性 ,较低的含碳量极大地提高了截齿的韧性和抗断裂能力。此钢经 116 3K奥氏体化后空冷 ,即可获得具有良好的高硬度、高韧性配合的贝氏体或贝氏体 /马氏体复相组织 ,其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采煤机截齿技术标准中的要求。新型空冷低碳贝氏体钢截齿 ,采用空冷硬化 ,工艺简单 ,免除了盐浴等温淬火 ,节约了能源 ,降低成本约 10 % ,并减少了污染。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新型空冷低碳贝氏体钢截齿万吨耗齿量为 12 4件 ,齿体无弯曲和折断 ,比原 35 Cr Mn Si截齿可降低齿耗 8.8%左右  相似文献   

16.
赵春山 《科技信息》2011,(9):I0377-I0378
针对以往在采用天然气除油器和天然气干燥器两套设备进行天然气脱除和净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影响生产,污染环境等问题,研制了新型天然气空冷脱除净化合一装置。本文介绍了新型天然气空冷脱除净化合一装置的设计特点,即根据空冷原理设置空冷装置增加分离环节提高分离效果、采用了新的整体结构、采用新型的分离元件。  相似文献   

17.
 通过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了38CrMoAlA钢不同淬火温度、冷却方式和回火温度对38CrMoAlA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000℃淬火温度范围内,淬火温度对该钢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不同的冷却方式因淬火介质的冷却强度不同,导致淬火后的组织不同,从而影响该钢的力学性能。回火温度对该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100—400℃范围内回火表现出回火脆性,在620℃回火能得到较好的强韧配合。该钢采用940℃,1h,油冷620℃,5h,油冷的热处理工艺时,可获得适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不同的轧制和冷却工艺并进行再加热淬火和回火处理,分析各状态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以及不同轧态组织的再加热奥氏体化进程,研究了轧制冷却工艺对低合金调质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控制轧制能够增加轧态组织的原奥氏体晶界面积,提高再加热奥氏体形核率,得到较细化的再加热淬火组织,并且能够提高回火后的强韧性能.实验钢轧后连续水冷条件下得到马氏体组织,而空冷条件下得到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内碳元素分布不均匀,有利于提高再加热淬火回火后的强度.实验钢在控制轧制中断冷却工艺下能获得最佳的调质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GCr15钢强韧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高碳钢韧性的诸因素。指出:奥氏体晶粒大小、碳化物尺寸及马氏体中含碳量是主要控制因素。为了探索新的双细化途径,本试验采用高温固溶空冷珠光体作为预处理组织,淬火后可以得到奥氏体晶粒度为ASTM11~13级,碳化物尺寸细化到0.4μ以下。文中还对GCr15钢的常规淬火温度作了试验探讨,采用815℃的较低温度淬火可以降低马氏体中含碳量,并使奥氏体及碳化物尺寸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了含0.52%C,2.8%Cr,1.5%Mo,0.5%V的中碳铸造空冷贝氏体钢,尺寸从100mm×200mm×120mm铸锭到10mm×10mm×55mm冲击试样,空冷后都能获得以贝氏体为主的组织,其最佳热处理工艺为加热1050℃,保温40min,空冷淬火,再200℃回火2h,然后空冷,其冲击值可达29.15J/cm2,弯曲强度可达1181.8MPa,洛氏硬度达5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