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中,有不少关于曲、词之间语言艺术特征异同的论述。明人王骥德说:“曲之异于词,道迥不侔也。……文人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也”“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律·杂论》)姚华说:“词庄而曲谐”(《菉猗室曲话》)等等,他们都从整体上概括地指出曲语与词语的不同,给后人不少启示。惜其语焉未详,缺乏系统地比较论证。  相似文献   

2.
尤侗所论“能为曲者方能为词”,宜将之放在历朝衍变的词曲观念的背景中考察。比照众多曲论家对词曲关系的探讨,尤侗之语可以有三个方面的阐释:曲难于词;曲胜于词;为曲正名。因此,尤侗之语不可作断章取义之解,其词曲之论表述较为全面,实则具有总结性和拓展性的意义,是有关曲学本体论的重要论说。  相似文献   

3.
潘阆是宋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但今人对其研究不多。其《逍遥词附记》提出了突破前人路径、以词代诗的文体观,促使词由“酒席文学”向“言志文学”过渡,并将诗学理论用于词的创作与品评,有利于词体地位的提高。其词作打破了唐五代以来以抒情为主、以“闺阁”、“画堂”为描述对象的传统,长于纪实和叙事,代之山水风光,进而由“阴柔美”向“阳刚美”过渡,其词风“句法清古,语带烟霞”,为豪放词之初萌。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中的概念“命” ,系由生存现状出发 ,落脚于对“命”的疑问 ,揭示了人之生存的必然律和偶然律 ,指出了各任其性命之情的道理 ,从而升华入“道”的逍遥游境界 ,颇具生存存在论意味。“道”是《庄子》的最高范畴 ,但内篇的主要兴趣似在于从“有待”到“无待”———也就是由“命”之“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秉承了我国传统的和谐统一的审美追求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形成了如下的美学特征:“词情、曲情、声情相触合”的情感美学特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传统风格、时代气息相共存”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委婉语是一种文化现象。英语中的委婉语的历史十分悠久。莎士比亚在其剧本和诗歌中都大量使用了委婉语。在古希腊祭祀时,人们一般都讲吉利话,即用委婉语。在英国,委婉语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11世纪,当时已有“雅词”(Genteel Vocabulary)和“秽词”(Obscene Vocabulary)之分,其中“雅词”就是委婉语的前身。这些均可说明委婉地表达意思早在文学出现前就逐步形成,它是一种与人类社会文明史不断同步发展的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7.
隐语俚语同属俗文化形态的俚俗之语,长期流行于民间,而大多不见于载籍.在口口传承过程,难免传讹畸变.文人采录时,因口传之语有音无字,致生临文无字之惶惑.如何把口头的俚俗语转化为文字,常常不能循音顾义做到音义兼美采录其语;因不能择字记音正字律词而每生新误.同一词语便有截然不同的写录,谨以上海辞书出版社版行的《隐语俚语词典》为例,略事申说:  相似文献   

8.
历人间沧桑 望云卷云舒——清初女词人徐灿生平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闺秀词人中 ,宋代李清照、朱淑真的凄言婉语早已占据广大文学爱好者静谧、深邃的心灵世界。而被陈维崧推为“南宋后闺秀第一”、陈廷焯称为“国朝工词者 ,自以徐湘苹为第一”的明清之际的女词人徐灿 ,正挟清香叩开人们心扉。由于有关徐灿生平的资料有限 ,故对其生平经历的研究便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笔者在此本着科学的研究态度大胆地对徐灿的生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89版《辞海》从辞书体例到收词立目、注音、释义、书证,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只从“一部”之语词、文史条目略施考辨。  相似文献   

10.
由于英汉两语的差异,英汉翻译过程中需运用各种翻译方法。通过省略英语特有的词、省略汉语多余的词等方式,能使译文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1.
自元好问《论诗》绝句中对秦观发出“始知渠是女郎诗”的说法后,前人对秦观的诗颇有贬意,以为过于柔弱。本文通过对秦观七绝诗的评析,认为苏轼“以诗入词”受到赞扬,扩大了词的境界,而秦观“以词入诗”亦未尝不可,在宋诗中独树一帜,丰富了宋诗的艺术风格。故此文一反传统习见,借评价秦观七绝诗的同时,对其“以词入诗”从积极的意义上进行了肯定。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中的名量词大致可分为四类: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词和临时量词。常用的修辞手段主要有:代称、对偶、夸饰、譬喻和迁嫁。量词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增强所修饰事物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洗练文辞语句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彩云深处稼轩风--论稼轩词对滇词的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作为宋词一位大家,影响深远。地处祖国边陲的云南,元、明、清三代竞有不少人的作品明显表现出“稼轩风韵”。滇词优秀作家有意追求“稼轩风”。他们以身世之感入词,表现真性情,并承袭了稼轩词中所蕴含的人格意识、社会批判与历史反思意识,觅求知音与“回归”(归乡、归隐)意识。其艺术风格,或潜气内转,或纵横捭阖,或悲慨淋漓,或超尘高蹈,从而使滇词具备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相当的文化品住。  相似文献   

14.
对河南汝州方言中的尖团音作了分类整理,并通过对尖团音及其中古音的分析研究,探求了现代汉语普通语中j、q、x的历史来源,为研究语音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L Xu  S Furukawa  J C Middlebrooks 《Nature》1999,399(6737):688-691
Humans and cats can localize a sound source accurately if its spectrum is fairly broad and flat, as is typical of most natural sounds. However, if sounds are filtered to reduce the width of the spectrum, they result in illusions of sources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actual loca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up/down and front/back dimensions. Such illusions reveal that the auditory system relies on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 spectra to obtain cues for localization. In the auditory cortex of cats, temporal firing patterns of neurons can signal the locations of broad-band sounds. Here we show that such spike patterns systematically mislocalize sounds that have been passed through a narrow-band filter. Both correct and incorrect locations signalled by neurons can be predicted quantitatively by a model of spectral processing that also predicts correct and incorrect localization judgements by human listeners. Similar cortical mechanisms, if present in humans, could underlie human auditory spatial perception.  相似文献   

16.
自古传称,词为诗余。诗求雅求韵,词又何尝不是。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词在文学中是另一种学问。每一阙词,大都有其出处,或是典故,或是首曲。诗词翻译更是翻译中难以攻克的堡垒。本文将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从词牌名、文化意象、音韵、形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诗词翻译译事虽难,但只要译者心有诗意,原文的生命就将延续。  相似文献   

17.
自古传称,词为诗余。诗求雅求韵,词又何尝不是。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也就是说,词在文学中是另一种学问。每一阙词,大都有其出处,或是典故,或是首曲。诗词翻译更是翻译中难以攻克的堡垒。本文将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译本,从词牌名、文化意象、音韵、形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诗词翻译译事虽难,但只要译者心有诗意,原文的生命就将延续。  相似文献   

18.
汉赋从汉初的骚体赋、杂赋发展为汉大赋,在这个过程中,游说之辞是汉赋文体扩张的主要途径,汉赋从游说之辞吸取其细节刻画、铺张排比、主要是寓言辩难的情节结构等表现方式,形成了汉大赋的主要体裁特征,直接促进了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宋代节序词意象有其明显特征,具体表现为自然意象带有季节物候特点,而人文意象则是节日所特有的典型民俗活动,这些斑斓而特别的意象为后世展现了一副宋代的世态风情画卷,也为宋词抹上了一笔特有的中国风。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田园词作为宋词的一部分,它的客观存在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特性,也是当时社会风气和时代背景的一个缩影。通过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山水田园词人的深层意识,展现宋代山水田园词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