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对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煤矿企业历来被认为是高污染、高排放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装备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煤矿企业的节能减  相似文献   

2.
彭玉利 《河南科技》2012,(19):67-68
<正>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保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太阳能光伏发电是一种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的特殊性能优越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重大项目工程,是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为实现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均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我国也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列入新能源发展计划之中。本文,笔者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优点和我国的发展现状,对太阳能光伏发电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并对  相似文献   

3.
电力能源互联技术在促进能源进口,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能源不足问题,能源供应不可持续,能源投资比重失衡。要想强化对电力能源互联技术的应用,我国必须做到煤电运输共同发展,推动电力的进口,建设智能化电网,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本研究对于更加客观地了解电力能源互联技术,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所消耗的能源越来愈多,而且很多是一次性能源,这样就要求我们去寻找新的可替代或再生性能源。同时也要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而风能和太阳能是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可再生性能源,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利用两种能源互补运用的技术,同时利用两种能源进行能量储备,以对路灯进行供电,最大程度的减小路灯对于有限电能的依赖。因此我们设计了风光互补性智能路灯系统,该系统利用风能、太阳能进行双重供电,大大减少了电能的依赖,因此节能,环保,可靠性高,使用成本低廉,市场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年来,对能源的开采十分的频繁,使得我国能源十分的紧缺,能源紧缺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在实行节能措施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开发新的能源,勘测新的能源产地,在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就要使用到地质勘察技术。目前地质勘察技术主要是GPS RTK技术的应用,它在水工环地质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水工环地质勘察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对水工环地质勘察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日益加快,清洁能源在能源供给中的比例也在不断地提升,特别是我国政府对于清洁能源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加大,清洁能源建设的市场更加扩大,这些都对于清洁能源的技术现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清洁能源中的重要方面——风力发电,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在进步的同时却在发电技术应用上却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面对大有前途的风力发电项目以及其技术职称风力发电技术就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天然气在能源领域的占比不断加大。在很多行业中,天然气逐步取代石油等传统能源,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新能源。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其特点是存储量大,污染小,运输过程相对安全。天然气输气站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国家能源建设的重要部分,其特点是集散型、全开放。本文介绍了天然气场站的组成,论述了天然气管道安装技术,分析了天然气场站工艺管道的安装施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电力能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循环能源,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因此,考虑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由此,本文首先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必要性,然后探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措施,以不断优化我国能源使用结构,促进新能源领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钟斌 《河南科技》2015,(1):38-3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短缺以及人类使用能源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故对能源的使用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是当前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太阳能中的光伏发电技术,对目前我国的新型市电互补光伏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城市供电能源改造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能源是人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能源利用的水平映出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一次性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压力的增加,使太阳能、绿色生物能、燃料电池、海洋能源等新能源的研究与应用,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太阳能因其具有普遍性和高效性的优点,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1.
李勇敢 《河南科技》2012,(12):30-32
<正>一、对辊成型机技术分析背景我国是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褐煤储量占总体储量的13%。近年来,由于能源紧张,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价格相对低廉的褐煤开发利用开始被重视起来。由于褐煤含水量高、发热量低而且易碎裂和氧化自燃,不利于长途运输,要大规模开发利用必须对其加工提质。对褐煤的开发利用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煤化工,即把褐煤作为化工原料,生产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如液化、气化等。二是经过干  相似文献   

12.
张琳琳 《河南科技》2013,(11):182-183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逐渐落实,能源的利用以及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煤在我国能源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采用传统的燃煤方式不但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还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因此,煤化工成为了解决能源和环境的关键技术。本文就当前煤化工技术的现状作出关于煤化工技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功不可没,但在全新的发展理念下,传统工程能源消耗过高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节能技术研究,是从根本上降低社会运转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本文首先阐述了能源及动力工程的相关概念,然后从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两个角度分析在节能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我国能源与动力工程节能技术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分布式能源系统拥有输电成本低、供电效率高、经济性能好、环保性强以及安全可靠等优势,因此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投资者的青睐。基于此,主要探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主要特征及其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农村能源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提高的制约性因素,为探讨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我们对项城县农村能源资源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较为祥细的调查与分析,简介如下: 项城县地处淮北平原,地势平坦,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13亩;处于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季风型大陆气候。一、农村能源资源分析及其评价 1.资源量一般,人均占有量低。该县1985年农村能源总资源量为38083.06万公斤标煤(主要是农作物秸秆、薪柴、青杂草、树叶、人畜粪便和沼气;不包括自然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其中非能源用途占70.31%,为26775.53万公斤标煤;能源用途只占29.69%为11307.53万公斤标煤。人均126.97公斤  相似文献   

16.
<正>建筑节能是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世界平均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7%,其中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在内的民用能耗又占总能耗的80%以上。因此,世界范围内的能源问题日益急迫、建筑能耗日益增长的今  相似文献   

17.
能源回弹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带来的能源消费节约量低于预期节约量的现象该文基于中国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投入产出表,结合相应年份能源消费数据,编制包括23个行业的能源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各行业的能源回弹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引入直接能耗系数和完全能耗系数,探究能源回弹效应与行业能耗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各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的存在性有所不同,整体上后一时期存在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数量与前一时期相比有所减少;能源回弹效应与行业能耗特征相关,高耗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普遍较高,低耗能行业能源回弹效应通常较低;2002年至2017年,尽管高能耗行业能源强度显著降低,但由于存在较高的能源回弹效应,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费量依然增长;未形成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则通过消费能源和高耗能产品直接或间接发挥对能源消费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节约能源问题在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人们各个方面的生活都离不开对能源的使用,所以人们如何在保护环境发展的基础上节约使用生存能源成为重要问题。在建筑工程方面,从工程建筑施工直到建筑工程完工以及工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对能源的消耗都是存在的。本文将从建筑节能的现状和节能技术的具体应用两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生物化工是将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近年来,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和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是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作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清洁生产已经被  相似文献   

20.
<正>胡锦涛主席指出,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具体来说,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种可实行分类上网电价制度,即按照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小水电、生物质能发电等不同的技术类型和成本水平,确定不同的上网电价。再辅以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相信今后几十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真正成为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的重要替代能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