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向相关项概念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于胡塞尔从未对其进行明确界定,从而就如何理解这一概念产生了分歧。为了解决同一对象构造的问题,古尔维奇利用格式塔理论重新解释了胡塞尔的意向相关项概念,一方面他把其规定为感知对象,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感知性意向对象是对象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从弗雷格的意义理论出发,福勒斯达尔认为意向相关项应被解释为抽象的语言意义实体,它是意识和客观对象的中介。以胡塞尔的文本为根据,我将对这两条解释进路分别给予了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2.
柏格森认为电影的运动感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感知,他进一步对思维中的电影机制进行了批判。柏格森的批判可以用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加以解析,思维的电影机制中的影像、表象等,相当于胡塞尔从对滞留的现象学描述中区分出来的"回忆","回忆"串连起来的心理学时间完全不同于"滞留"所构成的活生生的当下感知,由此可论及计算机的记忆问题,计算机记忆系统充其量相当于人的"回忆",它不可能具有人的内时间意识中的"滞留"能力。  相似文献   

3.
哥德尔与胡塞尔的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德尔(Kurt Godel)自1959年起开始系统研读胡塞尔(Edmund Husserl)哲学并曾给予高度评价,晚年他还向逻辑学家们推荐胡塞尔的著作.本文试图从新近公布的哥德尔手稿所提供的线索,探索哥德尔与胡塞尔现象学产生的共鸣之处以及所以产生共鸣的根源.期望由此出发更深层地理解哥德尔的哲学和科学思想,并粗略地对哥德尔思想在20世纪西方哲学视阈中的地位给出某些理论评价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4.
柯瓦雷是科学史研究的内史学派的奠基人.事实上,他的科学史学思想受到了其导师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深刻影响,并在科学史的本质认识和科学史学的基本方法两个层面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科学史学理论与方法的鲜明印迹.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6):120-123
增强现实的技术在人与世界之间增加了一个层面。从现象学视野出发,增强现实的技术丰富了感觉材料、增强了人的意识体验。感知分析是意向性问题的基础,意向性问题又贯穿人、技术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胡塞尔的分析忽略了物理世界,伊德的分析忽略了人对技术的原初感知体验。因此,结合胡塞尔的感知分析和伊德的"人-技术-世界"的结构,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带来的人、技术与世界关系改变及技术意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所创立的现象学,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哲学运动之一。现象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而且渗透到了具体的科学研究中。与现象学关系最紧密,并且受现象学影响最深的科学,可能就是精神病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下,雅斯贝尔斯首先将现象学作为精神病理学的预备学科。在雅斯贝尔斯这里,现象学哲学方法(直观)与精神病理学、哲学与科学成功地统一了起来。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标志着当代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即哲学越来越多地向科学渗透,而科学也反过来影响到哲学本身。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主流学界认为胡塞尔的超验现象学对柯瓦雷的影响甚微,可以忽略;而最近一些学者则认为胡塞尔对柯瓦雷思想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事实上,胡塞尔后期思想启发了柯瓦雷,使他注意到了近代科学革命中"自然数学化"和"生活世界"等诸多主题的重要性,但随着他本人的深入研究,他的研究思路偏离了胡塞尔,而与莱纳赫、伯特、海德格尔等人有更多关联。  相似文献   

8.
JTB理论认为"知识即得到辩护或证明的真信念"。葛梯尔用两个反例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质疑。胡塞尔《逻辑研究》在知识论上取得的突破在于,它在JTB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对信念进行证实的问题,并把知识看成是我们关于某个对象的信念在关于这个对象的直观中得到充实的过程。站在胡塞尔现象学-知识论的立场上来看,无论是JTB理论还是葛梯尔对这一理论的质疑都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对笛卡尔的一再回访,在海德格尔看来透露了胡塞尔对笛卡尔绝对科学观念的分享,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未经现象学批判的接受使胡塞尔沦入"非现象学的"境地。胡塞尔虽然拒斥笛卡尔的一种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的科学理想,但也无法由此摆脱"传统"的嫌疑,因为他所理解的笛卡尔的数学化的科学观念,只是把哲学建立为一种演绎系统的理想,而海德格尔则把这种数学化的科学观念还原到了其存在理解之上,即一切存在者都仅仅在被给予主体的意义上才存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不仅没有摆脱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存在理解,反而把这种原本隐蔽的理解带到了前台,从而使自己置身于近代科学与哲学的根本意义之中。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著作中,胡塞尔非常具体地考察了伽利略通过将几何学引入物理学而建构近代科学合理性的思维历程,并从超越论的现象学立场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在胡塞尔视域中,自然主义意识研究的非科学性主要体现为迷信自然科学范式,使意识自然化,疏离真正的心理现象。这使其认识论基础含糊、思路陷入循环论,视域上偏离纯粹意识领域,理论上导致怀疑论。对此,自然主义者没有深刻认识,这导致了不良影响。胡塞尔以后的自然主义意识研究及其认识论也不能避免以上问题。对于自然主义者而言,胡塞尔走向现象学的方案过于激进,引入现象学方案则较为稳妥,但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希兰的知觉诠释学-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是希兰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希兰用海德格尔生存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改造,为知觉的现象学分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希兰知觉诠释学-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觉的诠释学属性、知觉的现象学结构、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等。希兰的知觉诠释学属于多元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由胡塞尔开启的,用来克服唯科学主义的片面性,解传统认识之谜的先验现象学,强调为一种回到事物本身的现象学方法与注重为绝对主义的严密的科学相比是更为恰当的。在多元化发展的现象学中,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现象学试图用人的存在来代替纯粹意识主体,以消除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有别于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路径,劳斯从海德格尔现象学中看出科学知识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初期从事的是算术哲学的研究。这项研究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对算术的基本概念数进行描述心理学的分析,另一是对算术符号和运算进行逻辑澄清。在解决这两个任务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即如何澄清虚数和一般算术的合法性,这个问题又迫使他思考形式之物的地位以及与心理之物的关系问题,并最终使他转向了对逻辑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技术格式塔"是内在于技术自身的逻辑体系,其对技术变革与演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带动了技术的绿色革命,如何处理技术、人类与自然三者的关系因此成为了绿色技术哲学视域下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技术格式塔"视角对绿色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既是技术把握完善自身与经济、自然、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中国特色五位一体建设所需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之后的很多技术哲学家沿着海德格尔开启的思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现象学引进了技术哲学。但伊德同时也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对技术与知觉关系的认识。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知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7.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现象学技术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伊德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意向性的概念,用以说明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后现象学的倡导者费尔贝克则在伊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技术制品意向性的概念。技术制品不仅具有伊德所说的技术意向性,而且对人类存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起到相互塑造的作用。本文试着简要描述意向性概念的变迁,以及技术意向性的沿革,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8.
库恩的语言转向,一方面是出于论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关于世界变迁的格式塔隐喻出现了唯我论困境。为解决不可通约理论间的比较和交流问题,受沃尔夫和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库恩采用基于词典的世界隐喻,放弃了早年的自然主义取向,最终转向先验的语言分析。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107-112
时间与空间在西方文明的开端就与本原、存在问题关联在一起。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尽管时空仍归属于本原问题,却已经成为事物的属性;在笛卡尔开启的近代哲学中,空间(广延)甚至成为外在事物的根本属性,从而与作为本原的"自我"问题分离开来,这一观点甚至延续到胡塞尔现象学中;海德格尔早期明确地将时间性放在本原问题的视域中进行探讨,后期更是将时间与空间的源始统一形式——时-空看作真正的本原(根据),并且这一作为本原的时-空在现象学的现象化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格式塔心理疗法”简称“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弗雷德里克·S·珀尔斯博士创立的。根据珀尔斯的最简明的解释,格式塔疗法是自已对自己疾病的觉察,也就是说,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自我修身养性的疗法。它的实施简便易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