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黄化苗转绿过程中叶片内脯氨酸、可溶性糖、蛋白质、叶绿素、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和SOD、POD、CAT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见光初期,黄化苗的所有生理生化指标均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在见光后明显上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CAT活性等指标先升高后降低,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蛋白质含量以及POD、SOD活性等指标则先降低后升高,再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福建茶杆竹开花结实期间的叶片衰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自然状态下福建茶杆竹开花期间叶片衰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开花开始,开花竹株叶片中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迅速下降,到末期,叶绿素含量只有0.5mg/g,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下降了70%;与此同时,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也分别下降了15.6%和80%,与未开花竹叶片的衰老相比,开花竹株叶片衰老进程明显加快,致使开花竹迅速衰老死亡。  相似文献   

3.
自然低温胁迫对毛竹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不同年龄段毛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自然越冬状态下毛竹各项生理指标和低温半致死温度的测试,研究了毛竹抗寒能力及其有关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2月5日到翌年2月5日自然低温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毛竹1年生、2年生实生苗和竹林中40 a以上1年生秆毛竹(1年生成竹)的叶绿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总降幅分别为21.46 %、42.38 %、22.76 %;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趋势类似,先升高后降低;而POD活性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先升高后持续降低,总降幅分别为16.43 %、29.46 %、29.61 %;而可溶性糖含量成竹高于1年生和2年生竹,但消耗量低于1年生和2年生竹;半致死温度为1年生(-13.697℃)较高,2年生(-15.426℃)次之,成竹(-18.393℃)较低。半致死温度与12月上旬的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1月下旬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由此表明,毛竹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植株的抗寒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4.
对春小麦开花后的不同中位及叶龄叶片在衰老过程中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位叶片,在同一生育期内,旗叶的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均高于其他叶位叶片,MDA含量和外渗电导率值低于其他叶位叶片,随着叶龄的增加,旗叶的这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都慢于其他叶位叶片。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重金属对草本中药的毒害作用,探讨在Cd污染下野花麦可溶性总糖、总黄酮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在模拟Cd污染的环境下采用盆栽种植野花麦,经过一定时期生长后分别测定其可溶性总糖含量以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d处理浓度及污染时间的增加,野花麦体内Cd的积累量不断增大,相应地,野花麦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也随之发生改变。其中,叶片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茎部的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茎部可溶性总糖含量则表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根部的可溶性总糖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呈现出一直下降的趋势。说明野花麦体内Cd的积累会破坏或抑制可溶性总糖和总黄酮的合成,从而损害抗氧化酶系统,表现出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巴山木竹开花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状况,研究依次选取3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营养生长阶段、开花前期阶段、开花阶段)的巴山木竹叶片,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其内源激素水平.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发育时期的推进,生长素质量比逐步升高,在营养生长阶段质量比最低,开花阶段最高,竹叶中生长素的质量比可以作为预测竹子开花的预警指标;赤霉素质量比出现先降低,然后升高的趋势,因此推测赤霉素途径可能不是巴山木竹的主要开花途径,但该激素在开花前降低的现象仍可作为预测竹子开花的预警指标;细胞分裂素的质量比变化和赤霉素基本一致,其开花前降低的现象也可作为预测竹子开花的预警指标,同时根据其作用机理,推测年龄途径是巴山木竹开花的可能途径,这一点还需要后续的实验进一步证实;脱落酸质量比在开花前期变化不大,开花时才显著升高.从营养阶段到开花前期,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氮相对含量会降低;进入开花期后,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氮相对含量又小幅升高.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巴山木竹的开花机制提供参考,对于保护秦岭大熊猫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培养盐度对海莲和木榄幼苗膜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研究两种红树植物海莲和木榄幼苗叶片在不同培养盐分处理下,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分的增加,幼叶的蛋白质含量在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海莲从对照的2.2mg/gFW下降到30‰盐度时的0.8mg/FW,木榄的蛋白质变化则较为复杂.具有膜保护作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总体上则逐步随盐度增加而增加,海莲幼叶的SOD活性从对照的31个活性单位/mgPr上升到30‰盐度的95个活性单位/mgPr,木榄的SOD活性升高则更为明显.与SOD变化相反,膜脂质过氧化作用随盐度升高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木榄)和在低盐度下降,高盐度上升的变化(海莲).讨论了海莲和木榄幼叶在不同盐度条件下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膜保护酶系统的关系,表明脂质过氧化作用和SOD保护作用是盐胁迫的主要过程,可作为红树植物耐盐性的参数.  相似文献   

8.
经对毛竹不同枝、叶样品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结果表明 :毛竹尖胸沫蝉 (Aphrophoranatabitis)危害可极显著地增加受害枝条受害枝梢和叶以及受害枝条未受害枝梢和叶的可溶性糖含量 ,其每克干物质的可溶性糖含量与未受害枝条未受害枝梢、叶 (对照 )相比 ,分别增加了 0 .0 379g、0 .0 0 15 2 g、0 .0 2 5 8g和 0 .0 0 72 g;也能极显著地减少受害枝条受害枝梢的蛋白质含量 ,与对照相比减少了 0 .0 0 6 8g/ g干物质 ,但对其它部位的蛋白质含量影响基本不大。该虫的这些危害特点与毛竹的生长习性和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旱作条件下对3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开花后8~40d剑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开花后8~40d剑叶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和MDA含量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品种52-7剑叶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较适宜旱作。相关分析表明,SOD活性与MDA含量存在极显著线性负相关,SOD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MDA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脯氨酸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极显著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盐度对桐花树幼苗根茎叶膜保护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研究了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根茎叶各器官在不同盐分处理下,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及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盐分的增加,叶和根的蛋白质含量均有所下降,而茎的蛋白质含量则有所升高。各器官膜脂质过氧化作用随盐度增加都有增加.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盐度增加则有微弱下降或基本保持稳定,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则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讨论了桐花树幼苗在盐度存在情况下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和膜保护酶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沙生类短命植物异翅独尾草为材料,对其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和还原糖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叶相比在盛花期之前根中可溶性糖和还原糖都高于叶,但在盛花期之后则叶的要高;花葶中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高于花。从苗期到营养生长期到花期,叶中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不断增加到盛花期达到最高,而根中的可溶性糖和还原糖从苗期到营养生长期有所下降而后增加到盛花期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银杏雌、雄株花芽分化后期及开花期间内含物和激素代谢的动态变化,为银杏雌、雄株的定向培育、授粉、性别鉴定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集银杏雌、雄株花芽分化后期(11月25日—次年3月16日)、开花期(3月17日—4月7日)、开花后(4月8日—4月28日)3个阶段短枝果芽及开花后的叶片,测定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黄酮和内酯等内含物及激素含量。【结果】在花芽分化后期,银杏雄株普遍比雌株含有更多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也更高;而在开花期,银杏雌株比雄株含有更多的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其PAL活性也更高,但此期间雄株的赤霉素(GA)和玉米素(ZT)含量远高于雌株。雌、雄植株芽期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远高于开花期和花后期,而开花期间雌、雄株叶片都具有较高的ZT、GA、总黄酮和萜内酯水平。【结论】银杏雌、雄株在开花时间各节点的生理代谢水平出现不同步性,雄株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和萜内酯的高点比雌株早2周左右。较高水平的GA和ZT、总黄酮和萜内酯可能是银杏雄株开花及雌株胚珠发育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增温促花后,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对观赏海棠‘长寿冠’(Chaenomeles speciosa ‘Changshouguan’)生理特性的影响,为观赏海棠增温促花后的复壮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寿冠’海棠5年生嫁接苗为材料,采用氮、磷、钾3因素的二次回归正交施肥试验设计,在‘长寿冠’海棠当年开花后2个月进行根部施肥试验,测定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结果】①与对照相比,各氮磷钾复合肥处理下‘长寿冠’叶片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以处理3(N3P3K2)效果最佳,其叶片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40.60%和25.89%;②各配比氮磷钾复合施肥处理下,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其中处理2(N3P2K1)和处理3(N3P3K2)效果较好,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③各配比氮磷钾复合施肥处理对‘长寿冠’内源激素脱落酸、生长素、赤霉素、玉米素(ABA、IAA、GA3、ZR)含量均影响显著;适当的施肥处理提高了叶片IAA、GA3、ZR含量,降低了ABA含量,处理组IAA、GA3及ZR的总含量与ABA含量的比值均不同程度地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IAA、GA3、ZR含量与叶片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以及POD、SOD活性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与MDA含量极显著负相关。ABA与叶片生理特性的相关性与其他激素相反;④方差分析表明,氮是肥料3因素中影响‘长寿冠’叶片生理特性的首要因素;多重比对分析表明,氮素水平对‘长寿冠’各项生理指标均产生显著影响,磷和钾对各指标显著性影响有所不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改善‘长寿冠’叶片生理功能的最佳氮磷钾肥配施方案为N3P3K2处理,即每株施氮肥1.2 g、磷肥0.3 g、钾肥0.4 g。【结论】施用适宜的氮磷钾复合肥能有效改善增温促花后‘长寿冠’海棠叶片的营养功能,增强其抗氧化能力;配方施肥的调节作用或与植株内源激素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两种紫红色和一种绿色生菜品种为材料,利用红蓝LED光源(4∶1)对3种不同类型的生菜进行处理,研究了红蓝LED光源(4∶1)对不同类型生菜生长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红蓝LED光源处理后的生菜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均显著增加,地上部鲜重比对照的地上部鲜重增加了13.8%,地下部鲜重比对照地下部鲜重增加了25.6%;叶绿素含量最高提高了88.3%;同时红蓝LED光源处理后显著提高了生菜叶片中花青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比对照中增加了14.6倍,两种紫红色生菜品种花青素含量平均比对照中提高了5.8倍,有效提高了生菜的品质.同时,长时间红蓝LED处理后的生菜体内可溶性和总草酸含量没有显著改变,但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温室环境下培育6 a的云南箭竹与野外生长的云南箭竹的生理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温室内高温环境条件下云南箭竹嫩叶、成熟叶、衰老叶的叶绿素a(Chl a)与叶绿素b(Chl b)含量均比野外条件下的高,但Chl a/b的比值却低于野外环境; 温室内云南箭竹竹叶中嫩叶、成熟叶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野外云南箭竹竹叶中嫩叶、成熟叶的,但衰老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情况却相反; 温室内成熟叶片及衰老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比野外条件的高,除幼嫩叶片外,温室内成熟及衰老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比野外条件的低,而温室条件下成熟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比野外叶片的高; 除衰老叶片之外,温室内嫩叶与成熟叶中的丙二醛含量均比野外叶片的高。可见云南箭竹作为高山竹种尽管在温室中生长较长的时间,但依旧不能完全适应高温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重盐分胁迫地段植物展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变化,于春季在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选择长势较好和长势较差的法国梧桐作为研究对象,从早8:00到晚20:00,每两小时采集植物的根、枝、叶(各3次重复),分别测定分析了水分生理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与组织水势的相关性不显著,可溶性蛋白与组织水势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SOD活性与组织含水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CAT活性与组织含水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OD与组织含水量呈相关性不显著,此时较高的组织含水量伴随较高的保护酶活性,这既反映了植物稀盐的抗逆性,又反映了保护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耐逆性.分析表明,重盐分地段植物体内保护酶活性不但与盐分胁迫程度有关,而且与植物生长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唐菖蒲种球形成过程中的部分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唐菖蒲栽培品种“友谊”和“马加列”为试材,对唐菖蒲种球形成及膨大过程中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及其部分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唐菖蒲新种球在抽葶期时开始形成,盛花期以后新种球迅速生长;唐菖蒲种球形成过程中,地上部分叶片、茎段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母球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而新球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植物生理和生化方法测定了水杉被刘氏短须螨危害前后针叶内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黄酮、单宁、挥发物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杉叶片被刘氏短须螨危害后,叶绿素含量降低18.5%,可溶性糖含量降低12.8%,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12.2%,黄酮含量升高26.6%,单宁含量升高25.8%,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升高65%和139%。刘氏短须螨侵染后,水杉叶片挥发物组分变化不大,但各组分构成比例发生较明显变化。挥发物主要成分由萜类、萜类氧化物、酯类、烃类、杂环类及少量的其他物质组成,健康叶片共检测到35种物质,被害叶片检测到33种,两者共有物质28种。研究结果说明,刘氏短须螨的刺吸危害引起了寄主植物明显的生理生化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柳树无性系对干旱胁迫生理生态适应性的差异,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持续干旱胁迫下4个柳树无性系一年生扦插苗渗透调节?保护酶活性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电导率?丙二醛逐渐增加;4个无性系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保护酶系统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胁迫过程中整体呈上升的趋势,随着胁迫程度的加强,抗旱性弱的无性系最先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所有生理生态指标,对4个无性系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棕色棉和白色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生化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棕色棉纤维色素合成与纤维发育的关系,为棕色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色棉泗棉3号为对照,测定4种棕色棉各发育阶段纤维中主要生化物质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棕色棉纤维各发育时期生化物质含量与棕色棉纤维色素含量相关关系。结果:棕色棉纤维40DPA含水率、10DPA还原糖含量低于白色棉,30-40DPA还原糖含量高于白色棉。白色棉20DPA可溶性蛋白质出现高峰期,棕色棉相应的蛋白质高峰期出现在25DPA,棕色棉纤维生长的各阶段纤维素的含量均低于白色棉;棕色棉和白色棉,含水率、还原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都随着棉纤维发育不断降低,而纤维素含量不断增加。成熟棉纤维色素含量与10DPA还原性糖含量、30-40DPA纤维素含量负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35DPA还原性糖含量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15DPA纤维素含量负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棕色棉纤维的各发育阶段的生化物质含量与白色棉表现明显的差异,但是二者在动态变化规律上表现一致;棕色棉色素合成与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生化物质组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