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崂山林场不同密度下赤松人工林的生长差异性以及胸径与冠幅的相关性。不同密度下赤松人工林径阶分布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胸径生长量显著减少,径阶比例减少;赤松人工林的平均树高、枝下高以及冠幅均呈上升趋势。在不同密度的赤松林分之间,树高生长差异不显著,枝下高差异显著,胸径差异极显著。赤松人工林的冠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冠幅的椭球体积与之相反;通过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方程作为赤松人工林胸径与冠幅的最优关系模型,并求出方程关系式,为林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抗病赤松组培苗的生根率及生根质量,以抗松材线虫病赤松瓶内组培苗为试验材料,比较了菌根真菌发酵液接种、菌块接种及发酵液浸根3种方式对组培苗生根率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接菌方式对赤松生根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对移栽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对赤松组培苗接种美味牛肝菌(Be)、黄色须腹菌(Rl)和彩色豆马勃(Pt2)3种菌根真菌,发现3种菌根真菌均能与组培苗形成菌根,但菌根化程度及菌根的形态表现出一定差异,Pt2与赤松组培苗形成的菌根状态最好,且移栽成活率较高,是适合赤松组培苗菌根化的优良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3.
用赤松粉对小白鼠精母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致畸变的测试,表明赤松花粉在LD〉13000mg/kg的情况下无致染色体畸变作用。  相似文献   

4.
赤松 (Pinusdensiflora)是山东半岛地带性针叶林的主要建群种 ,由于虫害严重 ,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对山东 3个主要赤松种群的同工酶分析表明 ,种群内基因多样度 (Hs=0 .2 680 )水平较高 ,而种群间基因多样度 (DST=0 .0 0 95)水平较低 .总群体表现为杂合体过度 ,纯合体 (F =-0 .1 2 90 )不足 .种群间基因分化度 (GST=0 .0 3 42 )较低 ,这与赤松种群寿命长、分布连续、风媒异交、种群间基因流 (Nm =7.0 6)较强有关 .虫害是导致赤松种群急剧减少的主要自然因素 ,而人为干扰导致生境片断化 ,也对赤松形成直接威胁 ,因此保护天然赤松种群及其生境对于赤松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赤松花粉以小白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影响测试,在赤松花粉LD50〉13000mg/kg的情况下,对微核数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荣成成山林场采用不同林龄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了黑松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形态特征及主要营养生长指标与其雄花穗数量间关系研究;在胶东半岛沿海防护林以及半岛内陆丘陵山区,进行了黑松和赤松雄花穗的成熟采收期和采集技术研究;通过实验检测手段,确定了黑松和赤松雄花穗不同年份实验室出粉率和实际生产出粉率;确定了黑松和赤松的雄花穗长度与松花粉出粉率的关系. 为松花粉的合理采集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赤松稀疏幼林下灌木和草木层地上生物量的初步研究倪健(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赤松林是温性针叶林,在我国的分布区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东部,即北起辽东半岛南部,经胶东半岛向南到江苏北部的云台山[2]。在山东省赤松林是最主要的针叶林,分...  相似文献   

8.
对自日本引进的赤松(Pinus densiflora)27个抗病家系进行人工抗病性测定,结果发现抗病各家系对3个不同来源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虫株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且差异明显.综合3次接种试验结果发现,引进赤松中有13个家系(1、4、5、6、7、8、13、14、15、17、20、23和25 号)抗病表现较好.对5号抗病家系接种松材线虫后,分别按时间进程(4、8、12、24、36、48、72、96、120 h)进行茎段取样,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松材线虫在引进的抗病赤松体内的迁移速度较普通赤松慢,且松树茎内木射线细胞和树脂道泌脂细胞周围的薄壁细胞出现病变较普通赤松晚,病变程度也比普通赤松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抗松材线虫病赤松体细胞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进行了抗病赤松愈伤组织培养条件的优化。【方法】以抗松材线虫病赤松胚性愈伤组织22#-1和13#-1为材料,首先在体视镜下观察胚性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学形态差异,然后研究激素配比、基因型、继代方式和次数对愈伤组织增殖中形态上和生物量上的影响。【结果】抗病赤松愈伤组织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胚性愈伤组织,含有胚性胚柄细胞团(embryonic suspensor mass, ESM)结构,一类为非胚性愈伤组织; 胚性愈伤组织维持与增殖最佳的激素组合是2.0 mg/L 6-BA和4.0 mg/L NAA; 不同基因型的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状况存在差异,其中抗病赤松无性系22#-1胚性愈伤组织增殖较快,无性系13#-1增殖较慢,但差异不显著; 液-固与固体交替培养方式为抗病赤松胚性愈伤组织最适宜的继代增殖方式。【结论】不同的基因型增殖状况差异不显著,增殖过程应挑选胚性愈伤组织进行增殖,使用2.0 mg/L 6-BA和4.0 mg/L NAA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并采用液-固与固体交替的方式培养。  相似文献   

10.
以抗松材线虫赤松(简称抗病赤松)27个家系带子叶顶芽的胚苗为外植体,筛选生长势好、增殖系数高和生根能力强的组培繁殖优良家系。结果表明:1、8、10、13、22和25家系的平均伸长率都达到了100%以上;随着增殖代数的增加,各家系丛生芽增殖系数表现不一致,但总体趋势是l至2代丛生芽增殖系数随代数增加而增加,2至3代增殖系数随代数增加而下降;抗病赤松不同无性系不定根诱导率不同,19-B无性系的不定根诱导率最高为95.8%。  相似文献   

11.
赤松和黑松花粉的营养成分测定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分析采自胶东半岛的赤松和黑松花粉的营养成分,包括氨基酸、粗蛋白、总糖、还原糖、蔗糖、脂肪、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并同其它花粉种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 赤松和黑松花粉为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花粉资源,具有协调营养平衡、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等多种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立赤松ISSR-PCR反应体系,利用正交试验分别对影响赤松PCR反应的dNTP浓度、Mg~(2+)浓度、Taq酶浓度、引物浓度、模板浓度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梯度PCR确定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最终确定赤松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及扩增条件为:25μL反应体系中含2.5μL 10×PCR Buffer、3 mmol·L~(-1)dNTP、1.5 mmol·L~(-1)Mg~(2+)、0.5 U Taq酶、0.3μmol·L~(-1)引物、9 ng模板;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然后进行94℃变性30 s,55℃退火45 s(退火温度随引物不同而变化),72℃延伸2 min,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这一ISSR-PCR反应体系,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对赤松进行物种分类鉴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彰武松起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油松、赤松及彰武松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共选用24个10 bp随机引物扩增出147个DNA片段,其中,樟子松和彰武松显示出自身特征性标记,利用这些片段进行种间遗传关系分析,根据UPGMA方法构建聚类树状图研究结果表明:赤松×油松的天然杂交是彰武松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对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白皮杉醇(Piceatannol)、白藜芦醇(Resveratrol)和赤松素(Pinosylvin)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计算了这3种化合物与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函数△G,△S,△H.并分析了它们对BSA的荧光淬灭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类型,运用了Foerster’s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测定了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距离.结果表明,白皮杉醇、白藜芦醇和赤松素3种二苯乙烯化合物对BSA的荧光淬灭属于自发的以疏水作用力为主导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的静态淬灭过程.随分子中B环上的羟基数目的逐渐增加,白皮杉醇、白藜芦醇和赤松素与BSA的结合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正> 松蚧属Matsucoccus是为害松树枝干、针叶一类的害虫,我国已见报道为害枝干的蚧虫有5种,即日本松干蚧M.matsumurae Kuwana、马尾松干蚧M.massonianae Young et Wu、海松干蚧M.koraiensis Young et Wu、云南松干蚧M.yunnanensis Ferris和樟子松干蚧M.dahuriensis Hu et Hu,其中以日本松干蚧分布最广,为害最甚,在我国沿海的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的50个县市已成片发生。该虫在江、浙一带主要为害马尾松;在辽宁、山东主要为害汕松及赤松,还能为害千头赤松、垂枝赤松、台湾松及黑松。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同的林业工作者已对该虫进行研究,并用多种手段进行了试验性防治,获到了一定效果。 日本松干蚧的传播途径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对昆嵛山、九仙山与五莲山地进行调查,分析了10种主要物种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指标,发现赤松在山东花岗岩山地的优势并不是绝对的,且与其他几种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小,而灌木中的大叶胡枝子和草木中从毛羊胡子草应该在各地的优势很大,因此在山东内陆花岗岩山地上应建成赤松(青冈、盐肤木)—大叶胡枝子—从毛羊胡子草的主群落。  相似文献   

17.
以辽宁仙人洞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距离路边3米左右的成年赤松为材料,以针叶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及保护酶活性为指标,研究交通尾气胁迫对赤松的影响及植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植物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实验组叶绿素a/b比对照升高了8.55%;MDA含量比对照组高74.34%;实验组脯氨酸含量是对照的4.27倍,实验组SOD和CAT活性分别降低47.48%、36.73%,POD活性升高57.90%.  相似文献   

18.
松科植物气孔器形态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东松科(Pinaceae)3个属5种植物叶片气孔器亚显微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从形状上看,赤松气孔器呈近圆形;雪松呈椭圆形;白皮松,华山松和白扦呈长椭圆形.从排列方式上看,雪松和华山松呈单列型;赤松,白皮松和白扦呈双列型.从保卫细胞与副卫细胞之间的关系看,均为平列型.结果表明,松科植物叶片的气孔器差异显著,可为植物形态研究及植物分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松萎蔫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害。据报道,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及其携带的细菌诱导了该病,但是对于细菌的的作用尚存争议。笔者筛选出杀细菌剂进行了温室和林间防治松萎蔫病的实验。利用每株3年生赤松(Pinus densiflora)注射3 mg的恶喹酸,松萎蔫病防效达到71 %。利用恶喹酸或阿维菌素及两者混合物对大约20年生赤松的试验表明,3种处理均显示了很高的防效。以上结果证明伴生细菌是诱导松萎蔫病的必要因素,对松萎蔫病可利用杀细菌剂或杀细菌剂与杀线剂混合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存通过抗病性测定表明具优良抗性的抗松材线虫病赤松丛生芽,笔者研究了不同激素和光照处理对其离体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17 ℃条件下,暗培养不适合抗病赤松丛生芽的离体保存;而在培养基中仅添加10 mg/L ABA或添加02 mg/L 6-BA+ (01~02) mg/L NAA的组合对丛生芽限制生长保存具有较好效果。二者均可使丛生芽离体保存后存活率高于94 %且恢复生长后芽体增殖率为100 %,植株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