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光花叶中一种生长调节物的分离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光花叶以乙醇粗提,經丁醇(或乙酸乙酯)萃取,再經氧化铝及硅胶柱层析,可得几个有生理活性的組分,其中活性最强的組分用稀乙醇重結晶,得出白色棒状晶体(m.p. 161—162℃)。定性分析及紅外光譜檢查表明:此晶体为还原性內酯糖甙。此糖甙经降解处理后,得出蜡状甙元,具有还原性酯(内酯)类特性。酯甙中的糖,經鉴定表明为6-去氧已醛糖类。据此,认为月光花叶中强生理活性的組分应是一种还原性的酯(内酯)类6-去氧已醛糖甙。  相似文献   

2.
月光花素甲的结构测定(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普通~(13)C-NMR及DEPT-~(13)C-NMR、~(13)C-~1H correlation(2D)NMR、~1H-~1H cosy(2D)NMR等核磁共振新技术对整体月光花素甲进行结构分析,确定月光花素甲是一种含有四个6-去氧己醛糖和两个甙元的酯类糖甙物质。第一个甙元已于1980年确定下来,本文报道第二个甙元的结构是2-甲基-3-羟基戊酸。  相似文献   

3.
月光花素甲对水稻花粉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月光花素甲(Calonyctin A),即药喇叭酸乙酯的低聚巳醛糖甙,加于水稻愈伤组织培养基,能使生长迅速的愈伤组织分化出绿苗,并使那些因根旺盛生长而绿点难于继续分化的组织顺利地分化出绿苗,起了抑制根生长、促进芽分化的作用,最适剂量为1-3mg/l。本文肯定了这种新的天然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花粉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有明显的生理调节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究蛇莓(Duchesnea indica)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蛇毒蛋白水解酶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对蛇莓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级萃取,结合硅胶薄层层析(TLC)进行分离,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抑制蛋白水解酶作用最强的活性部位进行组分分析。【结果】乙酸乙酯萃取相具有较强的抑制尖吻蝮蛇毒蛋白水解酶活性;经硅胶TLC分离从中获得条带1、条带2、条带3和条带4共4个条带,且条带4的尖吻蝮蛇毒蛋白水解酶抑制活性最强。通过GC-MS分析检测出条带4中存在15种成分,其中2,4-二叔丁基苯酚、正十六烷酸、十八烷酸、十六烷酸,2-羟基-1-(羟甲基)乙酯、硬脂酸-2-羟基-1-(羟甲基)乙酯和10,13-十八碳二炔酸甲酯可能与抑制蛇毒活性相关。【结论】蛇莓中存在抑制尖吻蝮蛇毒蛋白水解酶的功效组分,可以作为蛇伤药物开发的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仑榴莲挥发油成分,为开发利用榴莲资源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榴莲果肉及内果皮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法和NIST98谱图库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榴莲果肉中鉴定出11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8.86%,其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分别为环十六烷(43.59%),9-十六碳烯酸乙酯(11.17%),十六烷(10.59%),棕榈酸乙酯(9.12%),以烷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从榴莲内果皮中鉴定出11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5.73%,其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分别为十六烷(25.71%),2-十四烯(E)(22.41%),9-十六碳烯酸乙酯(13.56%),苯乙烯(13.45%),以烷类和烯烃类为主.结论:为榴莲挥发油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根的乙醇粗提物中分离出9个化合物,通过质谱(MS)、核磁共振谱(NMR)等分析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洋地黄毒甙元-3-O-β-D-葡萄糖甙(1)、洋地黄毒甙元-3-O-α-L-鼠李糖甙(2)、坎诺甙元-3-O-β-D-葡萄糖甙(3)、坎诺甙元-3-O-α-L-鼠李糖甙(4)、齐墩果烷-12-烯(5)、羽扇豆醇(6)、奈皮菌素(7)、3α,11α-二羟基-20(29)-羽扇豆烷-28-酸甲酯(8)和熊果酸(9),其中,化合物1~4为强心苷类化合物,5~9为三萜或甾体类化合物,化合物1~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考察牛奶菜(Marsdenia sinensis)治疗蛇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和水回流提取法制备牛奶菜提取物,再采用石油醚、三氯甲 烷、乙 酸 乙 酯、正 丁 醇 对 水 提 物 依 次 萃 取,对 各 萃 取 物 进 行 气 相 色 谱-质 谱 联 用 法(GC-MS)分析。【结果】从牛奶菜中共检测出77种组分,其中含有大量具有抑制蛇毒活性的组分,包括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十六烷酸衍生物、十八烷酸衍生物、十八烯酸及它的衍生物、2,4-二叔丁基苯酚、谷甾醇、豆甾醇等。【结论】牛奶菜主要通过抑制蛇毒氧化损伤以及抑制蛇毒神经毒素发挥治疗功效。
  相似文献   

8.
月光花素甲的结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EPT~(13)C-NMR、~1H-~1H COSY 2D NMR、~1H-~1H NOESY 2D NMR和~(13)C-~1HCOSY 2D NMR二维核磁共振及FAB-MS(快原子轰击质谱)等分析表明: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的月光花素甲是两个分子量相差28a.m.u.的同系物分子的混合物。这两个分子均属糖甙类物质,分别由4个鼠李糖和2个糖甙配基(即甙元)组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从云南西双版纳采集的毛麻楝茎皮干粉中分离鉴定的12个化合物.经IR,MS,~1H NMR,~(13)C NMR及衍生物制备等方法,确定其结构为:正十六酸(1)、正二十四酸(2)、正二十六酸(3)、正二十九酸(4)、正三十酸(5)、正二十一烷(6)、正三十二烷(7)、β-谷甾醇(8)、胡萝卜甙(9)、甘油-1-十六碳酸酯(10),16-羟基-9-十六碳烯酸(2)及甘油-1-十八碳烯酸(△~(9,10),z)-3-葡萄糖甙(12).其中(12)是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苦瓜皂甙的分离以及PTP1B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溶剂萃取、大孔树脂D-101去杂、正相硅胶柱粗分、ODS反相硅胶柱反复分离纯化、薄层色谱检测,从苦瓜中分离出5种化合物.借助于ESI-MS、IR、13C NMR、1H NMR、DEPT-NMR等波谱技术,对这5种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此5种化合物都属于皂甙类,其中化合物A是甾体皂甙,其余4种为四环三萜葫芦烷皂甙.这5个化合物分别为:A为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B为19(R)-羰基-25-二甲氧基-5β-葫芦烷-6,23-二烯-3β,25-羟基-5-19环氧酯-3-O-β-D-吡喃葡萄糖甙;C为葫芦烷-5-烯-3β,22,23,24,25-五基-3-O-3-β-D-吡喃葡萄糖(1→6)-D-吡喃葡萄糖甙(苦瓜素A);D为葫芦烷-5,23-二烯-3p,7,25-羟基-9-醛基-7-O-β-D-吡喃葡萄糖甙(苦瓜素L);E为葫芦烷-5,23-二烯-3β,7-二羟基-9-醛基-25-甲氧基-7-O-β-D-吡喃葡萄糖甙(苦瓜素K).5种化合物进行PTP1B抑制活性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这5种皂甙单体中,化合物D和化合物E对PTP1B没有抑制活性,化合物A、B、C对PTP1B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活性大小为化合物A>化合物C>化合物B.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药用植物三楞草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寻找活性成分。方法:运用硅胶,ODS柱分离三楞草地上部分提取物,利用NMR技术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三楞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是豆甾醇(1)、β-谷甾醇(2)、7α-羟基谷甾醇(3)、齐墩果酸(4)、乌索酸(5)、胡萝卜苷(6)、胡萝卜苷亚油酸酯(7)、β-谷甾醇棕榈酸酯(8)、异荭草苷(9)、芒柄花素(10)、4′,6-二甲氧基-7-羟基异黄酮(11)、油酸(12)、十六烷(13)、棕榈酸(14)、二十七烷醇(15)、二十二烷酸(16)、亚油酸(17)、α-亚麻酸(18)、D-2-O-甲基肌醇(19)和D-松醇(20)。结论:化合物1~20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蒙古莸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 Bunge)全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得12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和理化常数测定其结构为洋芹素,4′-羟黄芩素,海波拉亭,胡萝卜甙,角胡麻甙,8-acetyl-harpagide,harpagide,4′-羟黄芩素-7-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三十烷酸,二十六烷酸和β-谷甾醇。  相似文献   

13.
肋果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研究了肋果茶茎叶的化学成分,从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了7个化合物,通过MS、NMR等谱学手段鉴定它们的结构为3α,3′,4′,5,7-五羟基黄烷醇(Ⅰ)、3β,3′,4′,5,7-五羟基黄烷醇(Ⅱ)、3β,4′,5,7-四羟基黄烷醇(Ⅲ)、熊果酸(Ⅳ)、山楂酸(Ⅴ)、22E,24R-麦角甾烷-7,22-二烯-3α-O-D-葡萄糖苷(Ⅵ)以及12-齐墩果烷-3,22,24-三醇-3β-O--L-阿拉伯糖苷(Ⅶ).3个黄烷醇类化合物Ⅰ、Ⅱ和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  相似文献   

14.
从一未知种属海绵中分离得到4个新化合物,经波谱分析,测定它们的结构为N-(2′,4′-二羟基-正-二十三碳酰基)-1,3-二羟基-正-十六烷-鞘胺醇,N-(2′,4′-二羟基-正-二十四碳酰基)-1,3-二羟基-正-十六烷-鞘胺醇,N-(2′,4′-二羟基-正-二十三碳酰基)-1,3-二羟基-正-十五烷-鞘胺醇,N-(2′,4′-二羟基-正-二十六碳酰基)-1,3-二羟基-正-十六烷-鞘胺醇.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干燥玉米须粉末甲醇浸提液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利用核磁数据分析及与已知化合物相比较鉴化合物结构为:正十六烷酸(1)、黑麦草素(2)、顺式对羟基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3)、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β-谷甾醇(5),其中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龙胜香茶菜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龙胜香茶菜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出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胜香茶菜素E(1)、鲁山冬凌草丙素(2)、β-谷甾醇(3)和十六烷酸(4)。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石油醚部位中活性成分β-谷甾醇含量近5%。  相似文献   

17.
从异叶梁王茶干叶中提取分离得两种齐墩果烷型三萜。其一称为梁王素A,是新化合物。测得其结构为C_(29)呈乙酯基的3β—齐墩果烷型羟基—12—烯—28,29—二元酸。  相似文献   

18.
从圆果甘草干燥根茎的石油醚和二氯甲烷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与已知品对照分别鉴定为:正二十五烷、正二十六烷酸、7,4’-二羟基黄酮、异甘草素、4-羟基-2,4’-二甲氧基查耳酮、甘草甙和蔗糖。  相似文献   

19.
枇杷叶中三萜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色谱方法对枇杷叶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枇杷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13个化合物,经鉴定为三萜和脂肪醇类物质,其中三萜:乌苏酸 (1)、蔷薇酸 (2)、齐墩果酸 (3)、2α, 19α-二羟基-3-羰基-12-烯-28-乌苏酸 (4)、2α, 3β, 13β-三羟基-11-烯-28-乌苏酸 (5)、2α-羟基白桦脂酸甲酯 (6)、科罗索酸甲酯 (7)、乌苏醇 (8)、科罗索酸 (9)、2α, 3α, 19α-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 (10) 、β-谷甾醇 (11)、2α, 3α, 19α, 23四羟基齐墩果酸 (12);脂肪醇:正二十一烷醇 (13)。化合物5、6、8、12和13是首次从枇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方法对壮药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Retz.) Schult.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sylvepregoside E(1)、gymnepregoside H(2)、芹菜素(3)、木犀草素(4)、对羟基苯甲醛(5)、对羟基苯甲酸(6)、桂皮酸(7)、咖啡酸(8)、3,4-二甲氧基肉桂酸(9)、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香草酸(11)、ochuscin C(12)、松脂醇(13)、4-羟基-2-壬烯酸(14)、亚麻酸(15)和亚油酸(16)。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可显著促进L6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葡萄糖摄取量分别是空白组的1.79和1.95倍,具有较强的降血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