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脉冲电视热成像无损探伤是国际上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集光、机、电于一体的实用化高新检测技术,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开展该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将其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机械加工、复合材料、军事先进质量保证和安全检测部门。通过几年的科研攻关工作,国内首套脉冲电动热成像无损探伤系统通过了铁道部组织的技术审定,并申请了中国专利。该系统综合采用了快速红外成像、高速数字化图像处理、高峰值功率脉冲加热、计算机处理及控制等高新技术,使其技术性能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与常规无损探伤技…  相似文献   

2.
介绍我们研制的国内首台脉冲电视热成像无损探伤装置及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利用该装置,对不同材料的试件进行了探伤研究,给出了探伤结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子管离子源的电离特性,其中包括电离时间的延迟特性;不同气压下电离电流和脉冲电压幅值的关系;不同气压下电离脉宽和脉冲电压幅值的关系;气压和加热电流的关系,并对实验曲线进行了分析,确定了C/O测井中选择气压和阳极电压参数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脉冲加热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的有限元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进行定量化的红外无损检测,全面考察脉冲加热-冷却的全过程,更准确地得到红外无损检测过程中各参数对缺陷检测的影响,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了脉冲加热红外无损检测过程,分析了影响脉冲加热红外无损检测灵敏度的几个参数,找出了脉冲加热红外无损检测对比度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进行定量化红外无损评价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的实验,对常温下生物质材料在秒量级脉冲加热下的导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且针对本实验的条件分别进行了抛物线型和双曲线型两种导热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傅里叶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而双曲线模型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相差很大,这说明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在所用的生物质材料中没有发现非傅里叶现象,同时也说明某些文献所述各种生物质材料的热松弛时间为秒量级的结论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X射线无损探伤技术应用越来越广,而其是否真正做到无损有待深刻研究。实验先通过X射线仪对聚乙烯材料进行不同强度和不同时间的照射,并对照射后的试样进行介电常数测试和xrd衍射表征来分析射线对试样的伤害。研究其介电常数的变化对无损探伤技术有着重大指导意义。实验发现X射线照射时间和强度对绝缘材料聚乙烯的介电常数有不同程度影响,但按照合理的照射时间和强度,可将材料性能控制在工业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脉冲加热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的一维理论模型及实验结果的研究给出了一种估测金属材料内部近表缺陷深度的新方法,并给出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8.
王升贵  刘尹霞 《科技信息》2007,(13):84-84,93
超声波无损探伤具有应用方便、适用性强、准确率高、易自动化等许多优点。本文重点介绍了超声波的特性和在无损探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电路板焊盘、焊点焊接情况的快速缺陷分析,采用无损探伤技术结合大比例成像结构设计了高精度电路板缺陷检测系统.系统由X射线机、MV-M1000型高分辨率图像采集卡以及MN39750PA型CCD探测器构成,在分析了无损探伤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大比例电路板成像结构,并提出了累计采样降噪算法.针对存在焊接问题的电路板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无损探伤系统可以清楚地观察电路板的焊接情况.经光学系统计算分析可知,对缺陷的检测精度可达30 μm,可以有效地满足工业应用等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提出用基于虚拟仪器的无损超声探伤技术来实现工业上高效快速地对产品进行合格检验的探伤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Labview软件平台设计出超声探伤系统,达到对机车齿轮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全自动地进行超声波无损探伤的过程,并给出探伤结果.介绍了系统的原理和软硬件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在红外热图象的分析研究中,由于噪声和热扩散效应,引起图象模糊和边缘扩散,影响了图象的进一步分析和面积大小的确定.为了改善图象质量,对本实验系统中得到的红外热图象进行了图象平均、中值滤波、二值化和梯度变换等处理.经过处理后的图象特征清楚,定量检测缺陷面积误差一般小于6%.  相似文献   

12.
针对超声热成像检测中非线性振动问题,设计了激光探头夹持装置,构建了一套非接触式激测振系统,开展了功率超声激励下变幅杆振动特性响应试验,验证激光测振系统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功率超声激励下试件振动特性影响试验,重点研究了耦合剂和粗糙度对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剂能增强缺陷生热是因为提高了超声能量的传递效率,增...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层压板脱黏缺陷的红外无损检测问题,首先制备了一种人工脱黏缺陷试样,采用红外脉冲热波成像检测技术对脱黏缺陷进行检测,分析了层压板脱黏区和非脱黏区的表面热信号瞬态响应过程,以图像信噪比和标准化对比度作为评价指标,定量对比了热信号重构、复调制Zoom-FFT、改进的独立分量分析和主分量分析4种热图重构算法...  相似文献   

14.
超声红外热像技术及其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超声技术和红外热像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合型的超声红外热像系统,并利用超声红外热像技术检测材料(试样)的缺陷(裂纹)和残余应力等不均匀结构.当超声波脉冲发射到样品中时,声能在样品中衰减而转化为热能,样品内部及表面的温度会升高.一般情况下,在缺陷或不均匀的区域声衰减更显,引起的温度变化更大,而温度的差别可以用红外热像仪来观察和记录.因此可以很灵敏和迅速地对缺陷或结构和应力不均匀的区域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5.
An approach to inspection of incipient faults in dams by nondestructive testing is a so far emerging insp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inspection principles, system integrity and key items for the new blasting sourcebased technology for inspection of incipient faults in dams, different from comm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re presented, following briefing experiences in dam inspection by elastic wave CT in recent years. Specific procedures and goals for further spreading and application as well as conclusion are introduced finally.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获取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分区和时间演变分析.根据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1960~2005年年降水量的线性演变规律,利用奇异谱分析方法来检测区域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情况.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降水量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型、8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8个敏感区域中,汉江流域、岷江-嘉陵江源区、乌江流域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岷江-嘉陵江源区减少最为显著,年降水量每10年减少27.1 mm;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鄱阳湖流域南部、太湖流域、金沙江流域中部、云南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金沙江流域中部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17.7 mm.存在降水突变的地区有5个,下游的太湖流域发生最早,时间为1977年,上游云南地区最晚,为1998年.长江流域年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空间区域特征,各个区域年降水量的时间演变规律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分别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周期脉冲扰动,实现开流系统时空混沌控制的方法。通过数据模拟,其中空周期脉方法能使系统稳定到预期空间周期态上;时间周脉冲方法则能实现系统时间周期空间不动点和空间准周期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便携式真空加载剪切电视全息无损检测系统,该系统用于大面积铝蒙皮蜂窝结构航空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文中对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真空加载无损检测的机理,得到了满意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9.
周杰  王逢睿  王捷  赵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8):12194-12202
水-岩作用是岩体劣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分探查是研究其水-岩作用的基础。利用微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性探查石窟岩体水分来源、水分分布及水分的时空运移特征。结果表明:微波测湿技术可有效探查浅表层石窟岩体的水分来源和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长期监测条件下,可测试不同深度岩体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同时能够可视化展示石窟岩体水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微波技术为石窟岩体水分探查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便捷可靠、无损检测、可视化探查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