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谢朝迎 《科技资讯》2010,(15):108-108
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介绍了人工挖孔桩桩基施工的工艺及技术措施,深入探讨了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实际工程中大规模桩筏基础荷载分担及沉降特性,基于桩-土-筏相互作用理论提出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考虑土体弹塑性的刚性筏板下群桩基础共同作用的实用分析方法.桩-土-筏相互作用包括桩-土、桩-桩、筏-土和桩-筏相互作用,土体弹塑性考虑了土体模量的双曲线型变化特性.通过对不同尺寸条件下桩筏基础现场实测案例进行分析,介绍了计算过程中相应土体参数的取值方法,并基于基础沉降及桩-土荷载分担比实测和计算值对比结果,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用于分析实际工程中大规模桩筏基础的合理性.同时基于某工程桩基优化分析,其计算结果表明:考虑筏板的荷载分担能显著降低桩基用量,桩数降为原设计1/3左右时,基础沉降并不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人工挖孔桩基,具有承载力高、无振动、无污染、无噪音、无搅动土、能与现有建筑物贴近施工、适应性强等优点,在桩基工程中代替了打入桩及其他形式的灌注桩,并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施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人工挖孔桩在施工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并提出一些建议。一、不良地质条件下人工挖孔桩的施工方法1、地下水及施工中的排水技术地下水是深基础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它给人工挖孔桩施工带来许多困难。挖孔施工中,穿越杂填土、亚黏土、淤泥质亚黏土、砂层等,常遇到开挖坍塌现象,造成灌注护壁困难,尤其含水层中的水,其平衡状态在开…  相似文献   

4.
筏-桩-土共同作用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分析筏-桩-土共同作用工作性状的实用计算方法—位移协调法[1].该方法假定筏极与桩土地基位移协调,对矩形筏板根据其边界条件和变形性状采用一种双重三角级数位移模式.对拉土地基采用单桩计算方法—考虑桩压缩性的位移协调法[1,2],分析桩土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位移协调条件和力平衡条件建立筏-桩-土共同作用的分析方程.可求解筏板与桩土地基之间的接触应力、桩土地基的应力及沉降、筏板的沉降、弯矩、扭矩及应力和桩筏基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文中对桩筏基础、片筏基础及性承台的分析与设计具有理论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河床上桥梁桩基桩孔传统的施工方法是冲击钻孔施工,其准备工作繁琐、施工周期长、成本高、对环境有一定不良影响。在地质、水文等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介绍陆水河特大桥水中桩基人工挖孔桩施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康怀树 《工程与建设》2007,21(3):325-327
合肥市阜阳路桥扩建工程人工挖孔桩桩基入弱风化岩深度5 m,桩基距老桥基础仅有1.1 m.老桥基础埋深相对桩基较浅并且是独立块体基础,其下卧的地基是粉土夹粉细砂,老桥基础在挖孔桩降水漏斗曲线内,为保证老桥结构安全,特提出人工挖孔桩施工止水法排水的方案(现该工程已经投入正常运营阶段).  相似文献   

7.
王皓  韦勤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51-152
在桩基设计中的桩型选择非常重要,对桩基工程的质量及造价起到关键作用。桩型确定后,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处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桩的承载力,在力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桩基造价。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比较了三种桩基础方案:预应力高强砼管桩、人工挖孔桩与夯扩桩。根据建筑物的荷载条件及成桩可能性,对上述方案进行优化并经技术经济的综合比较分析完成施工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水患处理施工技术是确保桩基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施工实践对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不同水患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水患防治与处理的措施,颇受裨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起人工挖孔桩经静载试验抽检,因达不到设计承载力要求,以致产生严重的桩基质量事故,后经事故性质鉴定、补充勘察及事故原因分析,确定了处理过程是:采用将单桩单柱改为桩顶连梁,在连梁上加设锚杆静压桩的基础补强方案,并在楼房施工中加强沉降观测等一系列方法与措施,较为经济便捷地解决了由于桩基承载力不足的导致的质量事故,为同类桩基施工质量事故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传统桩筏基础设计没有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变化的影响,边桩实际承载力超过设计承载力而中桩实际承载力小于设计承载力。建立了框架结构和单片剪力墙结构、桩筏基础与地基共同作用的平面有限元模型,计算了逐层加载和一次性加载条件下两种上部结构形式的桩顶反力、桩筏荷载分担比、桩基沉降及差异沉降。结果表明:刚度大的上部结构形式下桩顶反力小;桩筏荷载分担比随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大趋于稳定;不同上部结构形式的刚度变化对其下桩顶沉降的影响不同。为进行合理的桩基设计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桩 筏基础荷载传递的局部化特性 ,提出了一种简化分析方法 ,即采用悬臂梁比拟筏板与柱周围各桩之间的联系 ,进行桩顶沉降计算 ,再用差分法计算筏板弯矩 .建立了同时考虑桩的弹性支承性质和桩间土参与共同工作的不规则桩 筏基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并采用变容差主动约束可行方向法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优化设计 .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桩筏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分析高速铁路荷载作用下刚性桩桩筏复合地基控制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降的效应,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不同桩间距设置条件下的刚性桩桩筏复合地基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研究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法满足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对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需要加固处理.随着桩间距由2倍增至6倍桩径,地基总沉降量及工后沉降量显著增大且变化速率较大,桩间土对桩体的负摩阻力增大.桩间土与桩体相对位移中性点位置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工后阶段中性点位置变化趋势为逐步上升并趋于稳定.工后阶段筏板与桩体相对位移量呈减少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差异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桩筏复合地基工后阶段控制沉降及差异沉降的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3.
承台宽度对疏桩复合基础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疏桩是一种新兴的桩基形式,影响疏桩承载性状的因素很多。工程设计中承台宽度是一项重要的因素。通过ANSYS数值模拟,计算了薄软土层条件下承台宽度在0.5-3.0m范围内变化时,疏桩复合基础承载性能的差别,桩和土承载性能的分担比等,得出合理的承台宽度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差异沉降最小的桩筏基础分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桩筏基础分析方法,对层状地基上不同布桩方式的桩筏基础进行计算,给出无量纲化的计算结果,并分析与探讨了布桩方式对桩筏基础的平均的沉降,差异沉降,筏板的负荷承担比和筏板弯矩的影响特征。  相似文献   

15.
探讨城市高架桥群桩基础沉降量计算评价方法,为桩基沉降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在详细总结深厚软土层区群桩基础沉降的影响因素和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沉降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工程实例采用等代墩基法、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弹性理论法以及Flac 3D数值模拟方法分别计算了高架桥群桩基础的沉降量和应力位移场变化规律,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弹性理论法和等代墩基法计算沉降量与实际吻合较好,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和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结果虽然偏大,但应用的范围较广。至少3种方法得到的沉降量均小于允许值,才能判定沉降量满足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差异沉降控制问题,最新修订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提出了变刚度调平设计新理念.群桩基础变桩长、变桩距是变刚度调平设计手段之一.在7组变刚度物理模拟试验及ANSYS有限元分析3组数值模拟试验的基础上,用MATLAB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变刚度群桩基础沉降的计算公式,推导出物理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方程,对某高层变刚度布桩基础进行了沉降预测分析.实测沉降结果表明:变刚度沉降计算方法比《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更接近实际,可为变刚度调平设计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取内陆深厚软土地区桩筏基础复合地基承载特性,通过几何相似比为1∶10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在试验中对基础的沉降、土压力、筏板内力及桩顶反力等数据进行采集,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内陆深厚软土地基桩筏基础不同筏板厚度的承载变形特征.结果表明:桩筏基础的沉降分为3个阶段: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破坏阶段;加大筏板厚度对于筏板相对刚度具有较大影响,筏板相对刚度处于刚性状态时加大筏板厚度能有效降低总体沉降,并减少差异沉降;加大筏板厚度后,筏板和板下土体更多地承担了荷载;板下地基反力呈现四周大、中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设计一个试验模型来研究桩筏基础的承载力,对桩身轴力和桩顶反力、桩侧摩阻力、桩筏基础的沉降和承载力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反力中心桩最小、边桩稍大、角桩最大;桩侧摩阻力的强化效应和退化效应同时存在;群桩基础的承载力一般由沉降控制。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的储罐CFG桩复合地基按承载力控制的设计方法没有充分考虑桩间土和CFG桩的实际承载力的问题,根据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和CFG桩的变形受力特性以及储罐基础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沉降控制的储罐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根据复合地基沉降与不同加固深度和不同置换率的关系,按复合地基的允许沉降,确定某一经济可行的地基处理技术方案,并验算复合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从而实现优化设计,并通过工程实例应用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