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审美场是审美欣赏、批评、研究、创造活动按序运转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相似文献   

2.
谈翻译中的审美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翻译越来越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翻译的审美活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虚拟实践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形成,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自主性和兼容性等新特点。虚拟实践是对现实实践的突破和超越,它扩大了实践的范围,大大减少了社会发展的代价,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4.
审美活动的抽象性特质集中体现在其特殊的形式化特征的显现上。而作为形式化内涵的载体,“符号”的特殊地位就愈发凸显出来。“气韵生动”,这个诞生于我国传统绘画技法当中的审美标尺,就是形式之美的高级实现表述,其可指的对象早已超出绘画的范畴。关于其自身信息传递方式及与我们主体融合对话所呈现出的审美体验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瑞民 《科技信息》2006,(7):285-286
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在审美活动中是存在的,只是需要科学地解释它;审美心理距离实质是意志调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的一种现象;意志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否认意志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是讲不通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高校普遍深入开展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很多成绩和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从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出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8.
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长远目标,具有全民性、全面性、公平性、共建性等特征。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扎实的物质基础、合理的收入分配、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着生产发展不充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保障不健全以及非主流思想传播影响人民积极性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民生保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推进共同富裕注入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刘克勤  岳英杰 《科技信息》2009,(21):I0109-I0109
民主问题是人们经常论及的一个问题,也是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民主是一个好东西”,但事实上,民主本身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任何东西。一般地,我们常说的民主的好处是指民主的理想成份多一些而现实的方面相对少一些。因为民主的理想与现实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在某种程度上,<德伯家的苔丝>中安琪儿的悲剧是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成的.透过安琪儿的悲剧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启示:理想总是美好的,甚至是完美的,但是现实才是与人距离最近的,并且是必须得到正视的.  相似文献   

11.
在歌唱审美活动中,歌曲创作、歌曲演唱和歌曲欣赏是其审美实践的三大环节。这里将歌曲创作称为歌唱审美活动的一度创作,歌曲演唱成为二度创作,歌曲欣赏称为三度创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当代回族小说中“月亮-水-土地”等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指出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回族作家笔下,这些审美意象独具深层意蕴,在不同语境中展现出复杂内涵,由此凸显出回族作家在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信仰时所具有的审美理想和风格追求。  相似文献   

13.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在从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和信息文明、生态文明过渡的重要转型期,不仅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会产生结构性变迁,也会在审美心理、审美文化和艺术样态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城乡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教育文化等领域及其艺术反映形式中.对不断萌生和变革中的当代社会文化作审美分析,以文化生态审美观念促进社会文化系统在巨变中保持要素互补、结构均衡、功能协调,实现文化生态平衡,会利于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中维持良性运作、稳态进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文学唯美主义审美理想的生成,与江南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江南文化那独特的精细坚韧、柔美飘逸,而又略带浪漫、伤感的审美气质及其诗性审美意识,触动着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隐忧,反映出现代中国由文化冲突而引发意义危机的现实境况,抒发了由文明失落而带来的民族苦难情怀。新文学的唯美主义审美理想,承历史的积淀演化而来,又不断地糅入时代的情愫,成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鲜明标志。  相似文献   

16.
比喻辞格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辞格,它能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审美性。按照三类比喻辞格进行审美的分类梳理具有科学性。同时,汉语比喻辞格审美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比喻辞格的审美和社会文化及审美心理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为基础,以对人的本质和对象性关系的理解为突破口,阐述了实践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的重要思想。这种观点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庆三峡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多流于表面性、临时性、突击性,要使之取得实质性效果,应从学院的组织管理力度、考评、奖励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实践活动内容,丰容活动形式等方面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结合工作实践,对编目工作之美以及如何在工作中积极有效地创造美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和“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深入地阐明了人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审美的、带有诗意的活动,并依此预示了现代以后美学研究从抽象议论的“美是什么”到感性描述的“审美如何”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