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军 《科学世界》2009,(11):51-52
诺贝尔奖似乎都是颁给那些提出神秘科学理论的大科学家,其实从创立之初,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就是奖励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居里夫人的放射线让我们有了X光检查,爱因斯坦把我们引入了光电时代,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今年的诺贝尔奖也不例外,从决定人体衰老和癌症发生的机制,到光纤通信和数码相机,再到维持机体正常运行的蛋白质的合成。原来,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大道理就在我们平平常常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2.
10月5日至12日,2009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相继揭晓。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揭晓了,最先出炉的是3项自然科学奖。今年每个奖项都有3位科学家分享,可谓是满堂红。诺贝尔奖对于获奖者是莫大的荣誉,对于研究者是极大的激励。读获奖者的故事,找寻走进诺贝尔奖殿堂的路。  相似文献   

4.
《科学世界》2003,(11):26-27
回首诺贝尔奖的百年记录,迄今为止,尽管全世界共有近700人赢得了诺贝尔奖桂冠,但与全世界日益增长的科学家数量相比,终究是极少数。在科学高速发展、人才辈出的今天,又有几位幸运儿荣获了今年的诺贝尔大奖?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诺贝尔奖冷门不断,2002年在某国内都是默默无闻的日本人田中耕—获得化学奖,今年和平奖授予伊朗女律师希林·伊巴迪,以表彰她为民主和人权特别是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所作出的努力,抢了教皇保罗一世的风头,令不少人目瞪口呆。这些冷门充分显示了已有百年历史的诺贝尔奖的独立性以及其独特的魅力。诺贝尔奖以其崇尚科学、奖金高昂、授奖严谨而成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科学奖项。全球许多科学家都为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光荣。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诺贝尔奖不仅成为了最具权威的科学奖项之一,而且授奖本身也成为了世人所瞩目的举动。当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立下遗嘱时,他的要求是奖励前一年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然而现在在大多数情况下,获奖者总要等上许多年才能接到那个来自斯德哥尔摩的著名电话。在时间方面,今年的诺贝尔奖还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对比:金茨堡和阿布里科索夫《物理学奖》等待了将近半个世纪才获得了这个荣誉,而获得今年化学奖的两位科学家都是因为几年前的成果而获奖的。 为了更好地解读2003年诺贝尔科学奖,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年的获奖情况。  相似文献   

6.
本年度诺贝尔奖结果从10月7日(宣布诺贝尔文学奖)至10月15日(宣布诺贝尔和平奖)全部揭晓。除了和平奖由南非非国大主席曼德拉和南非总统德克勒克获得以外,北美人囊括了余下的全部奖项(一名加拿大人,其余都是美国人)。美国人继续保特了诺贝尔奖大户得主的气势。在今年13位诺贝尔奖得主中,美国人占了10位(其中两位是外国移民)。而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更是出尽了风头;该大学中有三位教授荣膺今年的诺贝尔奖(拉塞尔·赫尔斯和约毖夫·泰勒获物理奖,托尼·莫里森获文学奖)。在医学界,基因研究得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高度评价。今年诺贝尔医学奖和化学奖都授予了基因技术领域中的科学家。除了文学奖以外,其余的诺贝尔奖均是两人共享。今年的诺贝尔奖金每项为670万克朗(约合83.75万美元),若是两人同获某项奖,就将分享这笔奖金。正式颁奖仪式定于12月10日在奥斯陆(仅颁和平奖)和斯德哥尔摩同时举行。  相似文献   

7.
如今我们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来历已耳熟能详,对每年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也格外关注。今年10月,斯德哥尔摩传来消息,又有九位与时代同步的学者分获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经济学奖,另有一位剧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发明了用激光冷却捕获原子的方法最令世界华人感到兴奋的是,又有一位华裔科学家荣膺此项大奖,他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8.
再有十天半个月,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就要与公众见面了,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去年的诺贝尔奖,再唠叼几句。 去年日本科学家小柴吕俊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同获物理学奖;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与美国、瑞士两位科学家同获化学奖。日本在连续三年内获得了4个诺贝尔奖。如果从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日本第一个  相似文献   

9.
尹传红 《科技潮》2009,(11):47-47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广泛而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几年前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对多数人来说,离子通道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它在生物体内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膜上各种神奇的通道控制着人体各种物质的平衡。解开这些通道的结构就好像打开了通向诺贝尔奖的大门,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就因离子通道方面的突出贡献而授予了阿格雷和麦克金南。让我们跟着艾丹丹与胡磊的讨论走进离子通道看一看。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只小虫子来说,找到喜爱的食物已足够快乐了。在听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的建议之后,让这个小动物来教我们如何改善情绪。  相似文献   

12.
《今日科技》2014,(10):29-32
<正>(总第10期)十月:2014年诺贝尔奖揭晓、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将在乌镇举办、中国超级稻亩产超1000公斤、360败诉、埃博拉病毒疫苗将展开人体实验……观察一:2014年诺贝尔奖揭晓一、主要媒体报道统计表二、主要内容2014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6日起陆续公布。备受关注的"诺奖周"随之开启。此前由知名数据机构汤森路透预测的4位华裔科学家相继无缘今年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3.
正金秋灿灿,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如约而至,今年在经济领域,谁成为了幸运儿,引领怎样的新思潮,对世界经济有何重要贡献?让我们一起揭开谜底。两位美国学者共同获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18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今年奖项由两位美国学者共同获得,分别是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人数度荣获诺贝尔奖,曾令很多华人精神为之一振。但冷静沉思,却又备感失落。迄今为止获诺贝尔奖的7位华裔学者均为海外人士,国内的华人学者却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似乎给人图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尖端的华裔人才只有在欧美这些科技强国才能充分施展才华。为什么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不予展开讨论,但最后都要联系到创新问题上。科学(本文的“科学”泛指一切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突破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主体是科研精英,而科研精英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大批优秀人才中产生的。如何培养和造就一大…  相似文献   

15.
金振蓉 《科技信息》2004,(12):45-45
2004年度诺贝尔奖揭晓了。这一奖项以奖励科学研究中的原始性创新而著称。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他(她)们因在人类嗅觉器官工作原理方面的成就而获此殊荣。然而,为了这项成果的取得,两位科学家花费了16年研究时间。  相似文献   

16.
10月份,随着诺贝尔各项奖的陆续揭晓,国人的“诺奖情结”再次燃烧起,有人说是因为我们“不会”申请“诺奖”而导致与其无缘,也有人说“诺奖”评选本身就带有偏见,因此有与没有无所谓,还有人愤日学术腐败导致“诺奖”在中国难产……为此,记专访了科学史及诺贝尔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杨建邺教授。杨是“诺贝尔奖史话丛书”和和《20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辞典》的主编。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知识》2013,(19):70-70
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日前额鲜出炉。其中,生物和天文学奖授予了来自南非、瑞典、澳大利亚、德国和英国等国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的研究结论是一旦屎壳郎迷路.  相似文献   

18.
《创新科技》2014,(23):50-51
“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太可能的研究之实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  相似文献   

19.
今年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名单已陆续宣布了。自1901年以来,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金的颁发仪式都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在欢快的号角声中,瑞典国王向获奖者颁发奖金和奖章。然后,一场盛大的宴会在市政厅举行,国王、首相、内阁大臣、各界知名人士和各国使节等出席宴会,并纷纷向获奖者表示祝贺。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1833年出生在斯德哥尔摩。幼年时家境贫寒,9岁时随父母迁居俄国首都彼得堡。后来,曾在欧美许多国家学习、工作和生活。他把自己看作是“世  相似文献   

20.
欧建成 《科技馆》2006,(4):32-32
为了配合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加深论坛的社会影响,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历史,并获得一次近距离领略诺贝尔奖得主风采的机会,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科技馆协办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2006年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