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农村城镇化背景中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流动进行考察分析,发现目前城乡割裂的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二元就业管理体制以及城乡差别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职业流动;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流动要有整体思路,按照城乡统筹原则和农村城镇化的思路制定有效的政策,建立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以及完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力资源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由于受政府、农村劳动力、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驻足不前。本文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探究其作用机理及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农村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源投资开发的意识;强化市场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行为,我国劳动力流动有从农村向农村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城市流动、从城市向农村流动4种形式.从农村流出地、城市流出地和城市流入地3个区域出发,基于不同技术行业中的企业视角,对劳动力自由流动前后的企业最优化行为进行建模,并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劳动力不能流动相比,劳动力自由流动将能够提高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企业利润会更大,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也会更高.面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巨大压力,从国家整体利益来看,应该允许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在国内充分自由的流动,实现劳动力要素的最优配置,继而提高企业利润,最终促进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且尽快适应城镇的生活,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通过建立模型,对四川省达州市城镇化与农村教育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达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究竟表现出何种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该文将CGE(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综合劳动力数量、农户消费、农户收入、农业GDP等多种要素构建了CGE模型.针对东、中、西3大地区的实际情况设定实证研究假设条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业GDP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地区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旅游业及其他产业都有促进作用,并且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正经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加剧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趋势.本文采用重庆市不同经济区巴南区和荣昌县2009年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数据,对重庆市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不同经济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均严重失衡,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低素质化,外出劳动力职业结构失衡等问题突出,这将对农村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农民工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应积极应对,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入城市,是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如何促进劳动力的流动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的内容。本文基于比较利益这一微观角度,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体,从其视角出发,对其流动收益与流动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其流动决策。认为,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成本是促进其流动的根本,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旭海 《科技资讯》2013,(25):16-17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城市,这些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在解决该问题中,高职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区域企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管理,使得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很难提高.为此,本文根据地方政府、高校培训管理政策,结合实际业务流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的培训管理平台设计方案,并将之整合至高职院已有的OA平台,实现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劳动力流动的视角研究、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农民工进城,我们发现二者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即它们都是劳动力流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是不同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流动的不同表现,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选择。深入研究二者的相关性,促进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城市社会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他们对城市体现出较多的认同感和更强的归属感,渴望融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制度、经济、文化和个人等诸多因素上的挑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多管齐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及粮食生产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9年以来,我国农民开始大规模进城务工,并逐渐形成"民工潮".农村劳动力流动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并会对农业及粮食生产产生深刻影响.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会影响农业部门资本积累、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人力资本积累和粮食供求区域均衡.从政策层面、产业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稳定农业及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本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出四大新特点: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民工荒”与“返乡潮”交替出现;就业结构失衡局面在逐步改变;“血地缘关系网”已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纽带。本文分析了新特点的成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模式的基本内容,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从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探讨加快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的措施.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谢杰锋 《河南科学》2010,28(11):1477-1481
结合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实践,从保持要素和资源流动的供需平衡这一基本"常识"出发,以有效推进"城镇化"为落脚点,建构以农村发展为需求方、以工业化进程为供给方的供需模型,提出了优化江都市城镇化进程的规划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城镇化与经济转型的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耦合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城镇化与经济转型的耦合及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构建回归模型分三个时间截面和上中下游区域对黄河流域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经济转型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东部城市的耦合度要高于西部地区.低水平耦合阶段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上中游地区,随时间有向上游移动的趋势;2)黄河流域城市城镇化与经济转型系统的整体协调性均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阶段,中度协调的耦合区域集中分布于省会城市.随时间推移,黄河下游区域城市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协调度增长最为迅速;3)三个时间截面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城镇化对于经济转型影响逐渐增大,且作用机制因黄河上中下游区域差异而不同.黄河流域大多数中心城市对于自然资源依赖严重,是阻碍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形成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良性双向反馈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由于存在农村劳动力技能低、农民进城务工具有较大盲目性、政府职能缺位等现象,又加之部分农民还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阻力很大.当前,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职能、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农村家庭小型化,土地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例下降,农村家庭养老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使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适合新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农村老年人养老面临的新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关键问题就是农民工市民化.文章首先对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工市民化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找出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未形成政策体系、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理论指导实践、协同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张鹏飞 《科技信息》2010,(8):I0045-I0045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将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使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畸型经济社会结构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很多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女性遇到比男性更多的障碍,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传统观念、女性的自身素质、性剐特点和就业歧视等都成为她们实现劳动力自由转移的制约因素,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是促进性别平等与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