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清晰的海洋战略对推动国家发展的意义重大,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国家海洋战略。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国海洋战略的制定应坚持国家利益原则、法治原则、和平利用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国海洋战略要达到的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科技目标、环境目标和文化目标,最后提出了推动中国海洋战略制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今年8月,荷兰的鹿特丹市将举办中国周,届时一座别具一格的海洋乐园将出现在人们眼前。它将是世界上第一座纯中国风格的综合性水上游乐场。游乐场是用两条旧驳船,连成一体而建成的一座3层水上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内有中国餐馆,多用舞厅,还有按照北京、上海、杭州、桂林等地的名胜古迹制成实样模型的名胜宫:万里长城、夭安门、上海外滩、桂林山水,使你身在其中仿佛来到了万里之遥的中国。还有销售中国工艺品、日用品的商店,这里还将举办中国的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基础,产业结构演进是经济结构演进的核心,海洋产业结构演进是海洋经济经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借助“三轴图”法,通过海洋三次产业的重心转移轨迹来研究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自1986年至2012年,中国海洋产业结构以左旋模式向高级化阶段演进;中国海洋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一三二”经“三一二”演变为“三二一”的顺序,演进轨迹较曲折;2000年之前,海洋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最小;2001年,海洋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海洋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海洋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2005年之后,海洋第二产业比重超越了第一产业,海洋三次产业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海洋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化与合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洋科技是海洋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不竭动力.采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对2001—2015年中国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协调度进行判定,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协调度较弱,但增强趋势明显.2001—2015年,基本协调数量仅占样本总量的7.3%.②中国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整体水平在逐年提高,辽宁、上海、江苏、山东和广东为高水平,天津、浙江、福建为中等水平,河北、广西和海南为低水平.③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得出,海洋科技产出对海洋产业冲击最为明显,峰值达12%;海洋科技投入次之,峰值达8.9%;海洋科技环境最弱,峰值达8%.  相似文献   

5.
曾呈奎 《科技潮》2004,(8):12-13
目前,就21世纪科技的发展而言,海洋科技是本世纪人类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之一,海洋科技也是一个衡量近代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它密切关系到国家的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因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滨海大国正以极大的热情,根据不同的国情制定相应的规划,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研究。为了中国近期和长远的利益,针对我国最需要解决的海洋科技问题,我国科学家应选定恰当的目标,有计划、有目标地发展中国自己的海洋科技研究。  相似文献   

6.
蓝色农业--向海洋获取更多的蛋白类食物   蓝色农业指的是在水体中开展的海洋水产农牧化活动,具体来说,所有在近岸浅海海域、潮间带以及潮上带室内外水池、水槽内开展的虾、贝、藻、鱼类的养殖业都包括在内.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威胁人类当今和未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如何提供足够的食品来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5~16亿,如何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将会是多途径的,其中,以发展海洋动植物的人工养殖为主要活动的蓝色农业是具有极大潜力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海洋战略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权”论的思想一直深深影响着西方大国的外交战略。对于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而言,制定理性的海洋战略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海权不是海上霸权,而是有限海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性质是中国海权特殊内涵的根本原因。中国海陆复合型的地理特点又是决定我们只能是具有强大海权的陆权国家,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特殊性的现实原因。中国一向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解决海洋争端的原则,这是中国海洋战略特殊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系统论的思想,根据海洋生产力衰退的现象,强调了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为海面油膜造成的“海洋沙漠化效应”,会加剧海洋环境的全面恶化,应像重视陆地沙漠化一样,重视海洋保护。这对于全面认识全球环境问题及实现海洋环境持续发展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否定中国海洋文化的错误观点 ,阐述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外延 ,用史实论证中国自古就有海洋文化 ,曾几度位居世界前列 ;针对海洋文化建设成为当今世界热点 ,开发、利用海洋成为新世纪国际竞争制高点 ,分析中国海洋文化建设于近代滞后的缘由 ,探索海洋文化建设之途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态保护作为中国海洋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总结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生态灾害威胁、渔业资源萎缩、海洋产业绿色发展保障不足等问题,以及海洋开发建设风险高、生态保护与修复资金缺口大的挑战。结合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密切关联,与绿色发展相互支持的特点,提出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基础上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从空间管控、资金保障、体系完善、碳汇市场化等角度提出了海洋生态保护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海洋自由生活线虫研究的意义和我国海域自由生活线虫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分别报道了我国四大海区自由生活线虫的丰度和多样性情况,列出了各海区所发表的新种名录.目前,我国海域共鉴定报道了自由生活海洋线虫260余种,隶属于118属,36科,4目,其中包括3个新属和76个新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地学史研究中,海洋地理学因与其它近代地学分枝学科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因而长期不受重视.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仍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该文在收集了大量近代海洋地理学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海洋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总结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地理学的主要成就,并期望通过这些成就反映出中国近代海洋地理学概貌.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问题在维护中国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十分重要。未被统一或走上分离主义道路的台湾,将成为影响与制约中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的重要障碍。如果能够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台湾将成为中国在西太平洋上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非常有利于我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4.
石油作为重要的能源,近年来却造成多起恶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本文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成因及途径,并结合大连新港石油运输管道爆炸事件和康菲漏油事件,着重分析了中国防范海洋石油污染的突出问题,即缺乏灾害管理意识与环境承载评估机制、缺少安全防范意识与实时监测机制.最后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给出了防范海洋石油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博览》2010,(4):72-72
相对于《当中国统治世界》的热情溢美,《地缘大战略: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及其战略选择》则显示出了更多的冷静与警醒。作者丁力颇新颖地指出:把中国地图逆时针旋转90度,东面向上,就会发现,朝鲜和越南是中国在大陆上的左右两翼,台湾岛是中国的先锋,日本群岛(包括冲绳群岛)和菲律宾群岛是中国在海洋上的左右两翼。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我国海洋资源优势,总结了当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探讨了强化海洋科学普及工作,推动大国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以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21世纪被认为是海洋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海洋成为了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另外,海洋秩序也是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已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并正在全方位地参与全球海洋治理。10月18日,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承办的"21世纪的海权与海洋治理:国际海洋安全秩序演进与中国角色"主题学术研讨会在北  相似文献   

20.
紧紧围绕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路线图的研究与绘制,坚持"国家重大需求与科学发展前沿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能力建设相结合、前瞻布局与科学可行相结合"的原则,从国家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国际海洋科技发展前沿与趋势,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现状、机遇与挑战,重点海洋科技领域及其重大科学问题几个部分的分析入手,重点对海洋环境与安全、海洋生态系统与安全、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与矿产资源、海洋观测技术、海水资源以及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等子领域进行研究,对中国至2050年的海洋科技发展进行展望、预测,凝练出中国未来亟待解决的关键海洋科技问题,提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至2050年发展目标以及分阶段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