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王阖闾凭借其敏锐的政治眼光,过人的谋略,大胆改革.选贤任能,终于使当时并不十分强大的吴国变得国富民强.之后,吴国击败强楚,一时威震诸侯,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军事舞台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阖闾也有其性格上的弱点,那就是恃勇好斗,轻易挑起了对越国的战争,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使自己走上了死亡之路.另外,他大造宫室、城池,也暴露了他奴役人民的本性.  相似文献   

2.
让阖闾再活一次的话,可能他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对于细节太不关注。阖闾姓姬,没有成为吴王之前,大家都叫他的名字,公子光。所以,他的大名应该是叫姬光。公子光最早的才能表现在军事上,  相似文献   

3.
吴王寿梦以前,吴国与原华夏国家已经发生文化交流;寿梦时代,申公巫臣出使吴国,给吴国带去战争技术和与楚争战的野心;阖庐时代,伍子胥从楚国奔吴,给吴国带来了战争谋略;同时代的孙武,作为齐国陈氏后裔,秉承治理国家和精进兵法的家学传统,为吴王提供治理国家的成熟理论;吴国后期,公子季札访聘中原,对中原音乐和政治表现出深刻的识见,正是以吴国长期以来吸收、学习中原文化为背景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之错     
一个满腹经纶的人不一定是良臣,一个能征善战的人也不一定是名将。政治不是个人秀场,他需要更多的捭阖、斡旋。即便是满腔豪情,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上,也只能铸成历史之错。  相似文献   

5.
1992年11月浒墅关真山发现一座春秋晚期大墓,《苏州日报》随即发表了《真山——吴王陵?》的特写专稿,这一特大新闻立刻引起人们的关注。真山墓主是谁?真山是否为吴国王陵区?一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苏州作为吴国都城并不始于太伯奔吴。《世本》称“诸樊徙吴”,而汉代《吴越春秋》及以后的史志都说是阖闾使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营筑新城,  相似文献   

6.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是故,即因此,此后八句,将进一步阐说易卦的由来及其神奇功用。这里我们先看前四句。先看第一、二分句——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先看何为"阖"?《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门扇也。一曰闭也。从门盍声。胡腊切。原义为门窗,后引申为关门窗。再看何为"辟"?《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属皆从辟。必益切。辟,开也。  相似文献   

7.
春秋刺客     
春秋末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 那便是刺客的涌现。这是一批生活在民间、不图富贵、崇尚节义、身怀武艺的武士。他们与某些权贵倾心相交,为报知遇之恩而出生入死, 虽殒身而不恤。晋国的豫让、吴国的专诸、要离,都是春秋末期最为著名的刺客。专诸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为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所雇,刺杀王位竞争对手吴王僚。事发当日,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兵士于室内。王僚也早有防范,沿途布满兵卒。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这时专诸闪亮登场了。他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佯装为王僚献菜。等走到王僚跟前,专诸突然撕  相似文献   

8.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该书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至公元前四七九年)同时期。孙武从齐国出奔到吴国后,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阖庐重用为将,与伍子胥同佐吴王治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候”,对吴国的崛起,起过重要作用,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相似文献   

9.
英雄     
我,要离,生于乱世,纷乱的 时局,让我变得冷静而机智。 诸侯的战乱,已然铸就了无 数英雄。而我自幼就渴望成就一 番事业,以期史册留名——我想, 那将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前不 久,阖闾登上了吴国的王位,他视 我为英雄,拿我做知己。而如今的 我,独自迎风走在旷野中,我要去 刺杀他的同族兄弟——庆忌。 “如果你能成功,你将会拥有 荣华富贵,就可以体验生活的幸 福了,哈哈哈……”吴王的话语仍 在耳际盘旋。 幸福是什么?世上真的有幸 福吗?我站在旷野上,迎…  相似文献   

10.
桥本龙太郎是日本跨世纪的政治领袖。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日本保守党政治家,日本国内外对其褒贬不一。有人将他视为“鹰派人物”,有人则将他作为心中的“政治偶象”,有人料定他是能稳坐江山的“帅才”,有人则认为他也将成为日本政坛变动中的“牺牲品”。今年7月29日,桥本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其国际形象大跌。人们不禁要问:桥本究竟是何等人物,他是怎样当上日本首相的,又为何要参拜靖国神社?  相似文献   

11.
《汉书·地理志》说:“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这是对吴越古尚武民风的概括。“吴、越之君皆好勇”,事实确是如此。吴国自“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犇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吴伐楚。”由此可见,自吴开始与中原交往,也就开始了对外的战争。吴王诸樊、馀祭、馀昧、僚时吴楚战争不断,吴王阖庐在未夺位时已屡败楚师,还北伐陈、蔡,  相似文献   

12.
从席勒诗性政治的现代性入手,通过其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的阐释,置其于"前现代——现代"的历史转型中的考察可见,其创作与理论的诗性政治意义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艺术创作,席勒充分发挥了文学的颠覆功能,并运用浪漫想象使之成为现实秩序的挑战者和美好未来的勾勒者;另一方面,通过理论阐释,席勒又充分发挥了美学的建构作用,试图以审美教育为路径达到通往完美的人和完美的社会的至上境界。其诗性政治思想与人类现代性变革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三个向度上:在浪漫主义向度上,他的创作与思想开始拥有和信服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念,这在本质上保障了其诗性政治想象的现代性特征;在理想主义向度上,他不仅对理想社会和完美人性进行了充分的设想,同时也通过审美教育的思考,阐释了这一乌托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历史主义向度上,晚年席勒借助于文学作品,使其诗性政治思想进一步显现出充分的开放性,而这种开放性也恰恰隐喻了现代性运动内在所蕴藏的多重可能。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是我们党和国家享有崇高威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建国初期,他非常重视人民民主理论的研究,也重视人民民主制度的建设。这期间他发布了很多关于人民民主建设的文电。提出了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思想;人民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人民代表会议要公开化的思想;人民代表要民主选举和对不称职的代表要随时罢免的思想以及人民代表要有广泛性的思想。这些见解无疑对于今天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加强人大的建设,切实使人大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中心,仍然具有指导作  相似文献   

14.
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奕以多血质为主的气质,其外向、反应迅速而灵活和可塑性个性特征使他能够较快地接受新事物,产生自强动机。这不仅为他赢得了崇高的政治威望,而且使他的动机能够转化为国家意志,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但他的一生又受制于自己的气质,导致他在帝位之争中落败,其政治生涯也充满了坎坷。  相似文献   

15.
《国家干部》是作家张平以他如椽巨笔直言诤谏权谋文化丑恶现状的一部大气磅礴之作,作品才气勃发地勾勒出一幅酣畅淋漓的当代政治画卷,以多样的手法塑造了心系百姓、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以民生为重、为民请命的具有非凡能力、超强魄力、坚韧毅力、忠于人民的国家干部夏中民的形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对传统清官意识的思索,揭示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弊端,一方面不懈地呼唤法治,另一方面提出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主题。然而作品在艺术上未使形象创造实现圆形人物的立体与丰满。  相似文献   

16.
近代精神与孔斯坦的宪政自由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斯坦是19世纪初期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政治思想上,他马商业自由作为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拿破仑的军事独裁统治,同时他也反对雅格宾专政,认为无论军事独裁还是革命恐怖都是和近代精神相对立的,洽谈室要失败的。孔斯坦首次区分了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揭示了它们的各自局限性,主张将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结合起来。他分析了近代人民主权学说,提出了政治思想的关注点应从权力归属转到权力范围上来的观点。在政治体制上,他主张宪政主义,把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作为理想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7.
卢梭的宗教思想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爱弥儿》以及《社会契约论》中分别提出自己的自然宗教观和公民宗教思想。自然宗教观强调信仰的自由和人民的自主,公民宗教是针对当时西方存在的政教绝对化而提出的一种思路,公民宗教在保证个人信仰自由的同时,激发出人们对于国家的义务,使人们在对宗教信仰忠实的同时,忠实于国家政治。卢梭的宗教思想使其社会契约论在宗教领域得以合理延伸。  相似文献   

18.
<正> 权力的内涵权力是一种政治。权力的不同运用,必然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效用。领导干部都掌管着一定的权力,也就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支配力量。这既为每个领导干部提供了政治舞台,也为其施展才能和抱负创造了前提条件。但共产党人的一切权力,都只能用在为党和人民服务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政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领导干部掌权用权时一定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份标榜"客观独立"的文人论政的报纸,其主笔的政治思想对报纸风格的影响不可小视。张季鸾的新闻活动以及报业思想也深深地烙下他的政治思想的痕迹,这些也都反映在他主笔时期的《大公报》的言论上。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政治远见,其根、其源是他对人民的挚爱忠诚之心,是他非凡的胆识和他对历史的深刻思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