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前、术中缺损口直径、分流情况、术后跟踪其有无残余分流、心脏大小及肺动脉压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一次性封堵成功,成功率100%,经过术后6个月的跟踪监测,均无残余分流,封堵效果显著,仅1例术前漏诊动脉导管未闭,另1例42岁女性患者术后6月复查右心仍较大,肺动脉压仍属于中度肺动脉高压。结论: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能准确评估缺损口大小、指导封堵器的选择、实时引导封堵器准确植入、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左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 mm封堵器选择不同部位进行封堵.术后24 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细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91%).术后24 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但需正确判断膜部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瓣膜功能.  相似文献   

3.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33例,平均年龄18.2±14.0(0.8~51)岁,平均体重36.2±16.9(6.4~70)kg。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4.9±2.1(2.9~10.0)mm。经6或7F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10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分流。术后1天、1个月、6个月及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一次封堵成功者32例,二次封堵成功者1例,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10min降主动脉造影示8例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超声心动图均无残余分流。随访1~12个月,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10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1967年Porstmanm开发了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1],1974年King及1977年Reshkind成功实现了房间隔封堵术[2],自90年代以来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得以广泛开展。甘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04年7月~2007年12月用采介入封堵法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及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共20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67年Porstmanm开发了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1974年King及1977年Reshkind成功实现了房间隔封堵术目,自90年代以来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得以广泛开展。甘肃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04年7月-2007年12月用采介入封堵法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K.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defect,VSD)共20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53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14例,房间隔缺损(ASD)27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ASD合并VSD 1例,ASD合并肺动脉狭窄(PS)1例,PDA合并降主动脉狭窄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53例病人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4.34%,3例手术失败,改为体外循环下矫正畸形。术后4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封堵器脱落1例,心包填塞(PT)1例。ASD、VSD及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70%以上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40%以上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引导心腔内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运用TTE选择出适于封堵术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18例,并配合X线指导封堵过程,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并观察随访疗效。结果:TTE引导封堵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封堵完全闭合率94.4%(17/18),3个月以上为100%。TTE所测房缺的最大直径明显小于球囊伸展径(P〈0.01),但二者高度相关(r=0.93),为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组18例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封堵器结构断裂、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TTE引导心腔内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近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探讨超声引导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膜部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MVSD)中的价值.1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5~21岁,平均7岁;体重10~64kg,平均35kg.所有病例术前均经临床、心脏超声及心室造影检查确诊为膜部室间隔缺损.缺损的直径3~13mm,合并膜部瘤2例.所有病例心前区均可闻及Ⅱ~Ⅳ级收缩期杂音,心功能Ⅰ~Ⅱ级.在封堵伞的释放前后及术后全部经心脏超声引导和监测Amplatzer伞闭合PMVSD的全过程,监测有无并发症的发生.16例PMVSD患者14例封堵成功,失败2例.所选封堵器的型号为6-16号.成功的14例术中和术后1~7天心脏超声随访无1例残余分流和并发症.失败2例,1例输送鞘穿过VSD缺口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被迫结束手术,1例JFR4导管通过缺损口时,刺激主动脉发生低血压和心脏骤停终止手术;失败的2例经积极的对症治疗后,择期心脏外科手术修补成功,无死亡病例.心脏超声在引导和监测Amplatzer伞闭合PMVSD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完全可以取代经胸超声心动图作为术中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引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治疗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TTE筛选出适于封堵术的继发孔型ASD患者89例,并配合X线指导封堵过程,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并观察随访疗效.结果:TTE引导封堵术成功率100%.术后封堵完全闭合率93.3%(83/89),一周后为95.5%(85/89),3个月以上为100%.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封堵器结构断裂、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嚣经心导管封堵ASD是否成功,术前病例的筛选及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是关键,而且TTE较经食道超声操作简便、安全,更易掌握及推广.此外,对术后疗效评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谢静 《甘肃科技纵横》2010,39(4):207-208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定量估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肺动脉压力。方法:6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5例、室间隔缺损(VSD)2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通过测量瓣膜返流速度、心内分流速度及测量肺动脉血流频谱时间间期参数估测患者肺动脉压力,并与心导管测量测量肺动脉压力相对比。结果:通过瓣膜返流速度、心内分流速度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所测肺动脉压力高度相关(p〈0.01);通过测量肺动脉血流频谱时间间期参数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估测肺动脉压力相对比,PASP、PAMP与肺动脉血流曲线加速度相关性较好(r=0.75),与PEP/AT相关性较差(r=0.51)。结论:通过瓣膜返流速度、心内分流速度可准确估测肺动脉压力;肺动脉血流频谱时间参数受检查切面、取样容积位置及大小、超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θ)等因素影响,根据这些参数估测肺动脉压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总结体外循环下儿童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对19例室间隔缺损的儿童施行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对其中3例合并卵圆孔未闭予以同期修补。结果1例出现残余漏,无临床症状,1例术后出现急性右心衰竭,2例出现肺部感染,均经相应处理控制了病情,随访1-8个月,全组病人恢复良好。结论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将短时傅立叶变换(STFT)和连续小波变换(CWT)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静导管未闭)心音信号进行时频分析、特征提取的研究.两种方法都能较好的识别先天性心脏病人,总有效率为85%.论文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小波变换比短时傅里叶变换能更有效的识别正常人与病人的心音信号的特征,可分性更好.但是短时傅里叶变换能量范围更集中,动态范围变化也更小一些.  相似文献   

13.
总结室内隔缺损(VSD)并发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经验及效果,探讨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以回顾性分析8年来室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52例,手术治愈49例,死亡3例,术后并发平的发生率为23.0%,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对VSD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必须严格选择好手术适应证,早期处理好术后并发症,重视术后的精心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手术风险系数。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患者术中阻断半肝血流,行肝叶切除、肝内胆管直视下切开取石等手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再手术率以及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方法可以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失血,保留了健侧肝脏的血运,术中及术后对肝功能损伤较轻。是一种可行、合理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心脏直视手术后进入ICU复苏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2002年7月-2004年10月在我院开展的心脏直视手术58例转入ICU复苏,年龄最小3岁,最大58岁,体重14-90kg,男性48%。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43例,瓣膜置换术后14例,瓣膜置换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例。结果:58例术后复苏成功55例,安全转入普通病房痊愈出院,生存率94.82%。1例死于缓慢型心律失常,1例死于突发心跳骤停,1例死于胸腔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病死率5.18%。结论:心脏病病人术后病情变化快,危险性大,需密切监护,及时处理。若监护不力或处理不当,随时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2月至2006年2月46例结直肠癌并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2例行一期切除吻合术(91.3%)。术后并发症8例(17.39%),其中吻合口瘘1例(2.17%),腹部切口感染4例(8.69%),不全性肠梗阻1例(2.17%),肺部感染2例(4.35%),其余均治愈。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彻底结肠灌洗,仔细精确地吻合,完善的术后处理,一期切除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手术风险系数。方法:回顾性总结16例患者术中阻断半肝血流,行肝叶切除、肝内胆管直视下切开取石等手术后,患者术后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的残石率、再手术率以及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方法可以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失血,保留了健侧肝脏的血运,术中及术后对肝功能损伤较轻。是一种可行、合理的肝血流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撑喉内镜下治疗喉部病变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方式。方法全麻下经支撑喉内镜对47例喉部病变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术中微波处理残灶及出血区。结果4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诊1~12个月,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已发生声嘶的44例患者术后3w内发声恢复正常,3例咽喉异物感患者1月内症状消失。结论支撑喉内镜下手术治疗喉部病变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创伤性小、结构功能保留好、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