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嫖宿幼女罪的存废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废除论"指出,嫖宿幼女罪是对奸淫幼女的强奸罪的竞合,其违反刑法原则与刑法理论,在司法事务上也造成许多困难等等。"存续论"认为,嫖宿幼女罪就是奸淫幼女的强奸罪,属于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其保护法益独特、设置合理,且散见于各国刑事立法之中。其实"折中论"更为合理,应重新定义"卖淫儿童",把握同意年龄线,并以性犯罪体系构建为视角考察嫖宿幼女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习水县公职人员嫖宿幼女案”为典型的多起嫖宿幼女案件被频频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极大愤慨。嫖宿幼女罪自产生以来,废存之争一直不绝于耳,实践中的很多案件也因为嫖宿幼女罪的存在而备受争议。本文试图从揭示嫖宿幼女罪中的相关缺陷,来探究此罪的设计的不和谐之处。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条第二款规定:行为人明知对方为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嫖宿,以嫖宿幼女罪论处。2001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嫖宿幼女罪构成的主观方面进一步界定为: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可能是不满十四周岁幼女而嫖宿的,适用刑法第三百六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嫖宿幼女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把嫖宿幼女罪主观方面分为两种表现形式,即对受害人的年龄知道是不满十四周岁或可能是不满十四周岁。这一规定显然在该罪构成的主观方面有所放宽。在司法实践中“知道是“容易把握,确定性强。但如何把握“可能是“较为艰难,因此,司法实践中引起争议,直接导致定案的准确性。笔者现就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求得指正。  相似文献   

4.
司法解释构成嫖宿幼女罪必须要具备明知要件,这种解释违背了立法本意,不利于实际司法操作,不利于对此种犯罪行为的打击.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理论也承认了动机错误不影响承诺效力的见解,其在讨论承诺时借鉴了美国刑法理论的"被害人同意"的理论。在被害人有瑕疵承诺的处理上,不对动机错误的内容进行甄别,而一概地说动机错误不影响被害人承诺的效力的观点过于绝对。被害人在受到强制的情况下作出的承诺也并不必然导致承诺的无效。威胁和强迫必须具有侵害被害人行动自由的法律上的意义。在被害人缺乏同意能力的情形下,承诺并不成立,这样理解更有利于特殊法益的保护以及强奸罪和嫖宿幼女罪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帮司法解释将奸淫幼女的行为作为强奸罪的从重情节,而不独立成罪,具有可操作性,不致引起司法及理论理解上的混乱。对该行为实行程序性严格责任不构成对过错责任原则的背离,既保护了幼女的性权利和利益,又兼顾了“公平的正义”。我国刑法将该行为不同情形作为同一档次量刑不符罪刑相适应原则,有必要重新规定。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普通累犯从重处罚,然而普通累犯情节在司法实践中究竟是如何影响具体个案的量刑活动依然是研究的空白。根据法意数据库中79份刑事判决书的经验研究,发现在我国的刑事审判活动中,普通累犯情节对于强奸罪的量刑结果只起到次要的作用,其中累犯前后罪性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变量与当下犯罪强奸罪的量刑结果之间呈现较大的正相关,而累犯前罪刑罚执行完毕到当下犯罪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一变量对于当下犯罪强奸罪的量刑结果的影响与最高法院的预期不符。  相似文献   

8.
《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和已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这两项司法解释引起了社会和法学界的极大反响,质疑和争论纷呈。本文拟从法理学的角度,司法解释的社会功能、合法性以及司法解释在现实中引发的问题做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罪问题的批复>和已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这两项司法解释引起了社会和法学界的极大反响,质疑和争论纷呈.本文拟从法理学的角度,司法解释的社会功能、合法性以及司法解释在现实中引发的问题做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婚内强迫性行为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如果一味地强调将国外适用的制度移植到中国的土壤中,其结果往往是以水土不服而告终的。为了更加准确地为婚内强迫性行为定性,消除法律适用时出现的分歧,文章在我国的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从当前成文法关于强奸罪的规定、刑法解释的角度来说明,当前在我国将婚内强迫性行为纳入强奸罪的范畴并不适当。  相似文献   

11.
面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我国的强奸罪立法已明显地表现出某些程度的不适应。完善强奸罪立法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拓宽强奸罪客体和主体范围,以平等保护男女公民性行为的自主权;二是明确具体强奸罪的客观方面要件和主观方面要件,准确把握对强奸罪的认定,以力求实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统一;三是适当降低强奸罪的法定刑,并且为强奸罪“消肿”,以实现罪刑相适应;四是把强奸罪规定为“告诉的才处理”,以保障被害人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12.
分裂国家是危害国家安全的严重犯罪,中外刑法的反分裂立法有其共同性,均视分裂行为为重罪并将预备行为入罪化。国外分裂国家犯罪立法模式多样,中外分裂国家罪的行为内部构造规定不一。我国现行立法为防范、打击分裂国家行为提供了规范保障,但其入罪模式以及法定刑配置不够合理。完善分裂国家罪立法应拆解现有罪名,进一步明确罪状,将组织、参加分裂国家组织“入罪”,重构分裂行为立法。  相似文献   

13.
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是刑法修正案(七)规定的新罪名。组织行为的对象只要未满十八周岁即可,年龄不应该有下限要求,组织残疾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的也应该规定为该罪;组织未成年人从事的活动应包括一切"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而不能将其仅理解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精神病人或者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的有严重危害后果之行为,当然属于本罪组织行为的内容;本罪与那些把未成年人当成工具实施的犯罪之间是法条竞合或者想象竞合的关系;本罪侵犯的客体应该是复杂客体,建议将本罪规定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一章。  相似文献   

14.
强奸罪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犯罪命题。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强奸罪主体的立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强奸罪的主体只能是男子构成;另一种是强奸罪的主体既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女子构成。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必定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本文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海峡两岸产生这两种不同的强奸罪主体立法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强奸罪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犯罪命题.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强奸罪主体的立法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强奸罪的主体只能是男子构成;另一种是强奸罪的主体既可以是男子也可以是女子构成.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产生都不是空穴来风,必定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基.本文试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海峡两岸产生这两种不同的强奸罪主体立法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郝万波 《科技资讯》2014,(15):227-228
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如何准确区分此罪与彼罪,不但涉及到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怎样稳、准、狠地打击、惩罚犯罪的问题。诚然,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各种犯罪之间有必然存在它们的共性与特性,所以想准确区分此罪与彼罪也并非易事。本文仅以故意伤害罪与他罪的界分为例,试图以一罪自身及案情事实的特殊性,提供区分此罪与彼罪的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17.
非法采砂行为的刑法规制经历了从缺失到司法实践定性不统一,再到统一定性的强化阶段。但是,现行《非法采矿司法解释》将非法采砂行为定性为非法采矿罪,存在非法采砂行为可罚性的实质判断蕴含危险、法益侵害性难以被包容于非法采矿罪和缺乏刑事违法性问题。要弥补上述非法采砂行为入罪的解释论缺陷,修改非法采矿罪空白罪状指向的行政性法律规范是更优的路径选择。具体而言,可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等法律的相关规定,明确非法采矿罪所保护法益包容非法采砂行为侵害的法益,界定采砂许可证是一种特殊的采矿许可证,明确砂石属于矿产资源,将非法采砂行为纳入非法采矿罪的打击范围之内,以落实罪刑法定原则,实现最严密、最严格的环境法治要求。  相似文献   

18.
挪用公款罪是一种多发性犯罪,理论界普遍认为本罪的设定存在重大的立法缺陷,客观行为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只有“挪”才是挪用公款罪的实行行为,公款一旦"挪"出,此行为即宣告完成,“用”只是对公款的进一步处理,公款的具体用途不应作为本罪的定罪标准,建议将其从本罪的构成中删除,并对“归个人使用”加以修改。  相似文献   

19.
非法侵入住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因此,在判断行为人的性质时就要求判断行为人进入他人住宅的行为首先应当是非法的。因此,准确定义‘非法’这个概念,是判断侵入住宅行为性质的先决条件。同时,非法侵入住宅罪这个罪名的提法也应当变更,笔者以为定侵入住宅罪为妥。  相似文献   

20.
丁世界 《科技信息》2011,(16):I0057-I0057
为规范危险驾驶行为对公共交通安全的威胁,我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了危险驾驶罪。该罪名在行为上包括飚车和醉驾,前者为情节犯,后者为行为犯,二者在罪与非罪的界限上有所不同。而在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上,如果行为人实施危险驾驶行为发生实害后果构成他罪,可能转化为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