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GGE法检测稻田蓝细菌及硅藻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对蓝细菌和硅藻16SrRNA特异的引物对,将稻田土壤中提取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后,通过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的不同时期,稻田蓝细菌及硅藻种群也在变化,田间不同位置蓝细菌及硅藻种类也有所不同,并且每 一时期都有其优势的蓝细菌及硅藻种群。  相似文献   

2.
环境对硅藻的影响及硅藻对环境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了水体中流速、温度、盐度、pH值、营养水平等环境因素和S i,N,P,Fe,K,Ca,C l等营养元素对硅藻种类、生长、分布的影响。在水体流速较快的区域,硅藻丰度小,底栖硅藻所占的比例大,反之,硅藻丰度大,浮游硅藻稍占优势。水温不但会影响硅藻的生长和呼吸速率,而且还会影响氧的溶解度。硅是硅藻生长发育的必要元素,除作为细胞壁结构成分外,还参与光合色素合成、蛋白质合成、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等多种代谢和生长过程;磷在细胞碳、氮代谢中起重要作用;钙不仅能促进硅藻生长,而且能抵抗各种金属的毒性,起到维持细胞膜的作用;氯能抑制硅藻细胞中碳酸酐酶的活性。铁是硅藻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是硅藻细胞内某些氧化还原载体和辅酶的组成成分;钾是某些酶系统的活化剂,能保持酶的活性。同时,还探讨了硅藻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国九个农业经济自然区土壤中八种元素背景含量的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亚热带土壤元素含量一般要高于暖温带;陕西省土壤中元素含量,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递增;土壤中元素含量在各区域内的地理分布都不均匀。  相似文献   

4.
分析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地衣聚筛蕊药材内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与其生长环境土壤中相同元素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对该地区的聚筛蕊及其土壤中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铅、镉、铜、汞进行了含量检测,以土壤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为横坐标,对应土壤中生长的地衣聚筛蕊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为纵坐标,绘制折线图。结果:聚筛蕊与土壤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聚筛蕊对土壤中铅和铜无富集作用,但对镉和汞具有富集作用。结论:实验检测聚筛蕊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既为聚筛蕊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资料,也为今后制定该药材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限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汉江中下游硅藻群落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汉江中下游水体和沉积物硅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于2014年春、秋两季对汉江中下游5个监测断面的硅藻群落进行监测。基于18S rRNA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鉴定结果, 共得到硅藻3纲28目49科111属160种, 其中沉积物硅藻占98.6%。物种丰度显著多于已有研究的结果, 体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硅藻物种鉴定上的优势。水体和沉积物硅藻群落组成和优势种有显著差异, 水体中硅藻优势种为Pinnularia, Cyclotella和Nitzschia, 沉积物中硅藻优势种为Pinnularia, Nitzschia和Navicula。汉江中下游硅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差异明显, 硅藻多样性存在空间异质性, 且沉积物硅藻比水体硅藻多样性丰富; 在季节影响方面, 表现为秋季硅藻物种多样性比春季丰富。总氮、氨氮、硝态氮和总磷等环境因素对硅藻群落组成影响较大, 因此氮磷控制对避免汉江中下游硅藻水华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种新的连续浸提方法,研究污泥长期(8 a)施用对碱性土壤中Zn、Cu、Ni、Cd和Pb元素的总量及元素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农用显著增加了土壤中Zn、Cu、Cd和Pb元素的总量,而对Ni元素的总量无显著影响;土壤中Zn、Ni、Cd和Pb元素的主要存在形态为残渣态(61%~84%),其次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提取态,而Cu元素主要为EDTA提取态(42%);污泥农用对土壤中Ni和Pb元素的形态分布无显著影响,但提高了Zn、Cu和Cd元素的EDTA提取态、Zn和Cu元素的有机质结合态以及Cd元素的残渣态比例,而且减小了Zn元素的残渣态、Zn和Cu元素的晶体铁铝氧化物结合态、Cu元素的醋酸-醋酸钠提取态以及Cd元素的可交换态比例;土壤重金属总量、p H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我国九个农业经济自然区农业土壤在成土过程中引起的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进而影响土壤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结果:亚热带土壤8种元素含量高于暖温带土壤,其重要原因是两者区域自然成土过程的不同,引起它们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形成的;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改变着土壤理化性质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进而影响农业土壤元素含量;不同土壤类型,各有自己独特创面形态和元素地球化学过程,这是土壤元素纵向分布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仪化地区土壤植物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并作了土壤现状评价。影响土壤元素含量是母质和土壤类型,土壤元素含量与土壤属性有关,上层土壤较下层土壤元素含量稍高。该区土壤及植物中某些元素的含量较低,可作为背景值。植物及土壤有机氯含量均较国内外为低,植物含量的顺序是:自然植被>果树>青菜和麦苗;叶片>叶柄。该区土壤现状评价结果是,大部分地区是清洁及尚清洁区。  相似文献   

9.
海洋硅藻多样性与生态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藻是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海洋硅藻多样性和生态作用的认识还很有限.在叙述海洋硅藻多样性、生态作用及硅藻分类学与系统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概述了厦门大学硅藻课题组近年来在海洋硅藻分类学与系统学、多样性与生态分布、硅藻数据库与计算机自动识别、微型硅藻与硅藻隐形种、硅藻遗传地理差异、硅藻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硅藻细胞硅吸收与硅质壁形成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改性硅藻土对Cu(Ⅱ)吸附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腾冲硅藻上为基质,制得改性硅藻上,测定了该硅藻上对水溶液中Cu^2+的吸附性能。讨论了焙烧温度PH值,浓度及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找到改性硅藻上吸附Cu^2+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1.
张洁  汤宇烽  徐丹阳  刘益芬  王玫赏  林东旭  杨鹏 《科技资讯》2012,(22):145+250-145,250
铅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之一,铅元素过量的在土壤中存在,会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和生长发育,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综述了之前一些学者对不同地区表层土壤中铅的分布特征的研究,并介绍了土壤的一些基本理化性质,土壤中铅元素的检测方法及土壤铅污染的评价标准,为下一步的实验性研究作出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杜仲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对土壤各营养元素的富集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各元素在杜仲各器官中的含量均有差异,杜仲林系统与土壤系统中各元素含量差异基本一致。但它们的富集能力与土壤各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长春市蔬菜生产基地土壤中Hg、Cd、Cr、As、Pb和Cu 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采样测试,从时间、空间及土壤类别等方面对比分析6种元素的含量差异,综合评价了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得出长春市蔬菜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良好,以各元素单项污染指数的平均值判据,土壤受6种元素污染程度的相对大小顺序,并在分析这些元素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其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对锦州某工厂附近土壤中七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种土壤中Cu、Cr、Pb、Mn、Ni、Cd、Zn元素的准确的分析方法.本方法所有元素检出限均满足测试要求;七种元素在测试范围内线形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在0.9%~4.2%之间;回收率均在87.8-109.2%之间.对土壤的测试结果发现,离工厂500米的农业用地镉元素含量略高,可能受到工厂的污染,其他元素含量均符合国标中农业用地的土壤标准值.  相似文献   

15.
西安污灌土中重金属含量及对蔬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西安污灌土、正常土壤及在其上种植的西红柿、梅豆、辣椒、芹菜、白菜中Cd,Cu,Cr,Pb,As,Hg元素含量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元素在上述蔬菜中发生了明显累积,但不同元素的累积强度没,土壤中Cu,Cr,Pb深度的增加,有利于蔬菜中迁移累积率的提高,而土壤中As,Hg浓度的增加,使蔬菜中迁移累积率降低,元素从土壤向蔬菜迁移过程中,其食茎类蔬菜的迁移积率明显大于食果类蔬菜。  相似文献   

16.
对滇中地区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云南松进行了元素背景值的研究,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采集了8个样地8科13属13种29个植物叶片样品,并在每一样地内采取枯枝落叶样品一个,土壤样品一个,共采样45个。对样品进行以下项目测定。氮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直接蒸馏法;磷测定采用钼蓝比色法;钾、钙、镁、钠等的测定采用原子分光光度法;用酸度计测定土壤的pH值。测定结果表明,植物叶片内元素含量有一定的范围,并与土壤中元素含量有一吸收系数,影响植物叶片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元素含量、土壤酸碱度、植物对元素的吸收积累能力。植物叶片含元素种类与土壤所含元素种类相一致。初步研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献收集的中国土壤及作物可食部分中的铬(Cr)元素含量,计算作物对土壤中Cr元素的富集系数(BCF),建立不同作物BCF与土壤性质关系的回归模型;采用回归模型将不同来源的BCF数据归一化到相同的土壤条件下,构建基于BCF的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曲线,分析作物对Cr元素的富集能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BCF受作物种类、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容量影响显著;小麦籽粒对土壤Cr元素的富集能力最弱,9种蔬菜可食部分对土壤Cr元素的富集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芹菜、空心菜、苋菜、油麦菜、小白菜、油菜、菠菜、生菜、茼蒿;不同pH的土壤中,作物对Cr元素富集能力由大到小的一般顺序为碱性土壤、中性土壤、酸性土壤,并且随着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的增加,BCF值减小。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对千山主要自然土壤(棕壤)不同土壤亚类中的Cr、Hg两种元素的背景值进行了研究,并对千山的环境地理作了调查,共采样测定43个样点,24个土壤剖面。研究了不同亚类土壤中Cr、Hg的含量分布差异性,所有测定值都进行了数理统汁,检验了剖面表士层及低土层的t分布规律,剔除异常值8个样点。土壤背景值用算术平均值加减一倍标准差表示。并根据母质类型、土壤类型、有机质累积等探讨了对背景值的影响。土壤背景值,是指不受外来污染情况下土壤的基本化学组成或元素含量。土壤的元素组成取决于土壤形成条件,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由于成土母质的多样性及成土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不同地区发育了不同类型和性质的土壤,因而土壤背景值也就有明显的区域性。研究千山不同土壤亚类中Cr、Hg元素的背景值含量,不仅为判断该地区土壤是否遭受污染、污染程度及各土壤亚类元素含量的差异原因,而且也是评价环境质量,进行污染预报,制定环境标准,保护土壤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9.
实验测定了甘肃定西地区的几种中草药药用部分的Pb元素含量及这几种中草药根系部分土壤中Pb元素的含量,通过两者的含量对比,考察了Pb元素从土壤到中草药中的生物迁移相关性.比较了微波消解和高温灰化两种样品预处理方法,选择了微波消解法.用原子吸收火焰法测定Pb含量,结果表明:所测中草药药用部分的Pb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土壤中的含量,说明中草药对土壤中的Pb元素有微弱生物迁移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微波消解和原子荧光光度计,对土壤中的锑元素进行了分析,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为土壤和沉积物中锑元素的测定提供了一套有效可行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