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鼎武 《科学通报》1980,25(5):227-227
我们前已发现,应用干扰细胞内微管装配的因子——秋水仙素,能显著提高细胞松弛B(CB)诱发细胞的排核率。本文进一步证实,单独使用秋水仙素亦能导致体外人肝癌细胞发生排核作用。藉助显微缩吋电影仪分析了在秋水仙素作用下细胞排核的动态过程。现简述于下。采用单层培养的人肝癌BEL-7404系细胞,经胰酶溶液分散后,以培养液稀释至每毫升內含10~5个细胞,接种于培养小管(内置6×24毫米盖片条),每管1.5毫升细胞悬液。于37℃  相似文献   

2.
崔凤柱  权宁三 《科学通报》1964,9(2):150-150
本文报导以区熔法提高单晶基质纯度,掺杂致匀,制备长尺寸的单晶,并以高温热处理消除内应力和稳定杂质状态,从而获得了优质氟化钙掺杂单晶的结果。晶体生长是在高频加热的高温(1,400℃)、高真空(2×10~(-4)mm以上)下,采用水平移动熔区装置中进行的。晶体原料是经过专门的化学提纯和正常凝固处理的天然荧石,结晶容器是选取特制的光谱纯石墨锥型器皿。区域提纯开始采用宽熔区(40毫米),逐渐将熔区变窄(15毫米),并且改变熔区移动速度(156-57毫米/小时),对经过提纯10次的晶锭进行光谱  相似文献   

3.
姜炳南 《科学通报》1957,2(16):505-505
前报(Ⅰ,Ⅱ)的結果表明催化剂对还原反应活性是能长久保持的。在此基础上我們进行了全餾分頁岩油加氢精制試驗,以制成柴油、潤滑油和石腊。反应压力为260公斤/厘米~2,反应温度为400℃,空間速度为1.2克/毫升/小时,氢与油在室温常压下的体积比为2500。試驗結果表明,随着加氫精制反应深度  相似文献   

4.
錢人元 《科学通报》1959,4(13):427-427
在前一报告中用混合級分法研究了多分散性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在丙酮中第二維利系数的影响,且指出用渗透压法得到的A_2和用光散射法得到的A′_2,各分散性的影响是不同的。本工作用重复分級法来观察A_2值的变化。两个溶液聚合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試样A和B,在丙酮-水体系中25°时进行逐步沉淀分級,取試样A的P 2/4級分,試样B的P 1/5,P 4/5級分,除留出一部分作渗透压測定外,进行重分級,所得級分中选取几个进行渗透压測定和第三次分級,再取其中几个級分作渗透压测定,測定方法同前文。測定的級分和結果如下表: 在表中級分标記下的两个数字,前者表示分子量  相似文献   

5.
"理论预言激光足够强时可以从真空中产生正负电子对,但没有人知道是否可以实现".本文回顾了从真空中产生正负电子对相关的理论发展,以及理论上要求的激光条件,和目前激光达到的条件:施温格推导出当准静电场达到量子电动力学关键场E_s=me~2c~3/e?=1.32×10~(16) V/cm(对应场强I_s=4.65×10~(29) W/cm~2)时,正负电子对可以从真空中产生;单束聚焦激光产生正负电子对阈值光强约为5×10~(27) W/cm~2;两束相向传输的激光同时聚焦到同一点,对应的单束光强阈值约为10~(26) W/cm~2.考虑到只要有一对正负电子产生,其在激光场作用下的级联过程将耗尽激光场能,使最高的激光场强不能高于约3×10~(26) W/cm~2.目前国际上最高激光功率是由钛蓝宝石激光经过多级啁啾脉冲放大获得,为5.13 PW,对应光强在10~(24) W/cm~2.国际上有几个大的激光项目,近几年目标是10~15 PW,远期目标百拍瓦到艾瓦.远期目标获得的光强可以产生正负电子对,但是能否实现仍然未知.  相似文献   

6.
用键合工艺制备大面积场发射阵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庆安 《科学通报》1993,38(9):780-780
近年来,真空微空电子学的发展特别引人瞩目。真空微电子器件结合了电子的真空输运及大规模集成的微细加工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类器件要在适中的电压下工作,需要约1×10~7V/cm的强电场,为此,要制备出尖端阴极,以使局部电场集中。显见,阴极制备就成为真空微电子器件的关键工艺之一。早在1968年spindt就用蒸发钼的方法形成尖端阴极,后来又进行了改进。该方法在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1957,2(1):23-23
我国各地蘊藏有丰富的多灰多水的劣質煤,以及其他劣質燃料,而各地極为普遍的中小型鏈帶式或手燃式鍋爐因燃燒技术上的困难,不能加以利用,因而大大增加了良質烟煤不必要的消耗。浙江大学热工教研組的同志們为此在1955年参照苏联歇尔內夫爐子布置方案,設計了一种旋風预燃式鍋爐。此爐主要特点为紧接在一般鍋爐前面裝設有旋風預燃室。燃料屑在6毫米以下自室頂前方送人。主風以30—40公尺/秒的速度自室底穿过烈熖預热后沿斜壁上升,与下落煤  相似文献   

8.
脉冲梯度场自旋回波NMR和TEM研究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辛烷对CTAB/1-丁醇/水表面活性剂体系相态的影响, 随着辛烷浓度的增加, 液晶相变得不稳定, 当辛烷浓度大于10%以后, 液晶相消失, 得到从水顶角到油顶角的连续单相微乳液区, 而当辛烷浓度高于50%时, 则只在油顶角存在透明的微乳液区. 当辛烷的浓度为10%时, 其单相微乳液区的面积最大, 并通过电导测量、自扩散系数测试和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 研究了该微乳液区域的微观结构, 发现随水含量的增加, 微乳液的微观结构由W/O液滴结构经过双连续结构连续变化为O/W液滴结构. 同时, 还发现水在油相中较高的溶解度(13%~18.5%)导致水包油(O/W)微乳液中水的自扩散系数增高((1~6)×10-10 m2·s-1), 而辛烷插入表面活性剂的烷烃链之间造成辛烷的自扩散系数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高小霞 《科学通报》1965,10(8):727-727
我们找到锡(Ⅳ)与钒(Ⅳ)所产生的催化波,灵敏度可达1·10~(-7)M,能用来测定高纯金属中微量的锡。实验用LP-55型极谱仪,检流计灵敏度3.4××10~(-9)安/毫米。滴汞电极和饱和甘汞电极。钒(Ⅳ)溶液由SO_2还原1N HCl的NH_4VO_3溶液制得。锡(Ⅳ)在1N HCl-4 M NH_4Cl中有两个极谱波,第二波(-0.52伏,对S.C.E.)可用作定量分析,但要测定痕量的锡,灵敏度不够高。Drye等作了钒(Ⅴ)与锡(Ⅱ)反应的动力学研究。我们在上述底液中有微量锡(Ⅳ)存在时,加入少量钒(Ⅴ)  相似文献   

10.
为电子束曝光用的激光定位精密 X-Y 工件台系统已在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制出来。它包括:X-Y 真空工件台,激光干涉仪及其电气系统,真空箱体,X 及 Y 向驱动电机及驱动电气系统,带打印机的微型计算机操纵系统,真空泵,隔振台。工件台采用 V形导轨结构,行程100×100毫米。为了防止磁性对电子束偏转的干扰,工件台零件采用了抗磁性材料,V 形导轨则经过仔细地退磁。两个1/10波长平面度的 V 形反射镜成直角地装在工件台上,正交度在1角秒之内。激光干涉仪除激光器与光电接收器外,其光学零件均安装在真空箱体内,如此可免除大气条件对光波波长的影响。该干涉仪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光路设计,可获得稳定的干涉图样,并使其分辨率达到0.04微米。X-Y 驱动电机在真空箱体之外,通过密封接头带动箱体内的工件台运动,其动作由微型计算机操纵。电气控制柜在真空箱体之外。其上除装有驱动电机的电气系统外,还装有激光干涉仪的电气系统。两个十进位显示器随时指示 X-Y 工件台的实际位置。真空泵采用油扩散泵,它装在箱体的下方,隔振台的中间。隔振台是弹簧悬挂式的,自振频率为2赫芝。该 X-Y 工件台系统的空位重复性为2σ=±0.04微米,准确度为0.1微米。  相似文献   

11.
金属Ti离子注入,可以改善钢材表面的耐摩擦、耐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大注剂量(>1×10~(17)cm~(-2))将会产生明显的效果,而近来研制成功的金属蒸汽真空弧离子源(MEVVA源)恰好能满足这一要求。该源以脉冲方式工作,发出的离子束脉冲电流可高达1A,平均束流密度可高达mA/cm~2量级;如此强的束流注入,既可产生足够厚的处理深度,又可使衬  相似文献   

12.
纳米TiO2膜对水中微量微囊藻毒素的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种传统净水技术难以去除的致癌毒素. 研究了低光强辐照条件下,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TiO2薄膜光催化降解水中微量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 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 自然条件下浓度水平的Microcystin-LR (μg/L)能够有效地被光催化氧化分解, 降解受到pH值、毒素初始浓度和光照强度的影响. pH 4左右时降解速度最快, 辐照强度为400 μW/cm2条件下120 min内浓度为20 μg/L的毒素的降解率达到95%. 采用Langmuir-Hinshelwood机理研究了微量Microcystin-LR的光催化降解, 降解模式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 在pH 6.7和辐照强度为400 μW/cm2条件下, 浓度为20 mg/L的毒素的准一级降解速率常数和半衰期分别为0.0157 min-1和44 min. 在200~1000 μW/cm2的UVA光照变化范围内, 降解速率随辐照强度的0.82次幂值增长, 相应表观量子效率为5.19×10-8 g/J.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南黄海中部平原的钻孔EY02-2(孔深70 m)进行了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k-T)显示, 该钻孔沉积物磁性矿物的居里温度为580~600℃, 即主要磁性物质为磁铁矿. 磁滞回线测定结果表明, 南黄海磁性矿物的粒度随不同沉积环境变化很大, 总趋势是潮下滨岸大于陆相, 陆相大于海相, 与沉积物物源的距离远近和水动力强弱有关. 磁极性地层研究揭示出M/B极性转换界线位于该钻孔的63.29 m, 同时在布容期至少出现7次极性漂移(Nr1-7), 可以与布容期内的6次极性事件对应; 在松山期也出现3次正极性漂移, 最下部的两个正漂移可能是发生于886±3 kaBP的Kamikatsura正极性事件的反映. 磁化率和沉积物的粒度在不同的沉积相表现不同, 因此揭示了一些大的环境转换界面. 通常潮下滨岸和陆相的磁化率和粒度都要大于海相沉积物, 磁化率在10×10?5SI左右的稳定分布和平均粒径接近7Φ指示了水深较大的海相层. 但是, 磁化率和粒度不能作为气候变化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δ 18O对比. 我们认为, 半封闭陆架海复杂的沉积物源和在冰期-间冰期沉积动力的变化是造成这种不能对比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