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实验寄生虫学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疟疾免疫的研究已进入了虫苗的研制阶段,疟疾动物模型的研究已日形重要。疟疾动物模型的研究,主要是从事寄生于人的两种最重要的疟原虫,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和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实验寄主的研究,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灵长类被证实对这两种疟原虫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性。在这方面近年来曾有文献综述。我们在1973和1974两年间,在广西百色地区以恶性疟患者的鲜血,直接静注接种于猕猴(Macaca mutatta)22只,熊猴(M. assamensis)9只,黑叶猴(Presbytis francicoisi)7只,在11只猕猴、5只熊猴和4只黑叶猴的外周血液中皆看到原虫无性发育的各个时期和配子母体的形成。但除在黑叶猴体内所见的配子母体较接近于成  相似文献   

2.
1975年5月,广州动物公园赠给我们一只熊猴(Macaca assamensis)的婴猴,该猴据说购自广西。同年8月,我们将这只婴猴带到广西百色地区作血传恶性疟原虫的试验。切脾之后半个月,曾静注接种一恶性疟原虫患者的鲜血,次日在它的血中查出一种与三日疟原虫颇相似的疟原虫。追查接种前的血片标本,发现在切脾后和接种前该虫已出现,可见它本来就寄生于熊猴。我们用静注接种的方法,使该虫在猕猴中反复传代,发现在切了脾的猕猴中可大量繁殖,红细胞的受寄生率最高可达90%以上。有4只猕猴在原虫寄生率达到高峰时死去;存活的则变为慢性感染,而原虫在猴体可持续出现一年以上。为了定种,我们首先致力于该虫红内期繁殖周期的研究。在同年11月至12月期间,我们对两只受染的猕猴,在8天期间进行不间断的2小时一次的血检。每次制血  相似文献   

3.
用大量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2.1×10~6)和猪尾猴疟虫子孢子(9.53×10~6)各经股静脉接种一猕猴。前者在接种子孢子后第7天,后者在第8天分别出现首次原虫血症。两猴皆用氯喹(10mg/kg)连续5天作胃管灌服,以清除血中原虫。食蟹猴疟原虫经氯喹治疗后出现3次复发,时间分别为子孢子接种后30,56和155天。每次复发均用上述剂量的氯喹作同样的治疗。在猪尾猴疟原虫则在第1次氯喹治疗后一直无复发出现。用间接荧光抗体染色(IFAT)和吉氏染色法在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第7天和62天的猴肝切片中均找到典型的休眠体,而在感染猪尾猴疟原虫第8天的肝切片中,只查到发育成熟的裂殖体而无休眠体。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疟疾“复发”是“休眠体”经过一段时间蛰伏后发育成裂殖子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以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xax)接种猴类和其他动物有很长的研究历史。至今被证实对间日疟原虫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力的,在非洲有黑猩猩(Pan troglodytes);在美洲有夜猴(Aotus trivirgatus)、松鼠猴(Saimiri sciureus)、巴拿马狨(Saguinrs geoffroyi),白面猴(Cebus capucinus)、黑蜘蛛猴(Ateles fusciceps)和红蜘蛛猴(A.geoffroyi),其中尤以夜猴最为重要;在亚洲只发现东南亚的白掌长臂猿(Hyloates lar)对间日疟原虫有部分的感受性。上述方面,Arbele(1945)、Taliaferro(1934)、Young等(1976)和江静波(1976)都做过了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前被公认的人体寄生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間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和卵形疟原虫(P. ovale),此外经报告尚未肯定者尚有P. falciparum quotidianum Claig, 1909; P. vivax var. minuta Emin, 1914; P. ienue Stephens, 1914; P. perniciosum Ziemann 1915; P. falciparum var. aethiopicum Raffaelo and Lega, 1937; P. wilsoni Roberts 1940; P. sp. James and Kauntze, 1930等。1961年我校生物系和卫生保健室共同检查疟疾患病者的血片,发现一部分的教工和同学的血液中有一种疟原虫,其形态颇特异,虽与间日疟原虫比較接近,但是有好些重要的特点和Roberts氏1940年所记载的威氏疟原虫(Plasmodium wilsoni)相同。威氏疟原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江静波等自1961年陆续发现在我国有一株形态特异的间日疟原虫,经反复研究至1965年定为一新亚种,并命名为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Plasmodium vivax multinucl-eatum),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此后各地相继有类似本疟原虫的发现(张绍武,1965;四川地区五二三中药三组,1975;宜宾地区卫生防疫站,1976;张奎等;陕西省卫生防疫站,1978;彭德华等,).但对于本虫的分类地位问题,各家意见不一,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7.
探讨新型荧光光源吖啶橙(AO)梯度染色法检测伯氏疟原虫的效率和实用性.对经血液腹腔接种传代感染5d的伯氏疟昆明小鼠(60只)以红细胞的疟原虫寄生率计算法计算原虫密度,并用正常小鼠新鲜血10倍倍比稀释其尾血或眼球血,同时推制薄血片.用新型荧光光源AO法和瑞氏法染色后高倍镜检,记录每片发现三次原虫的平均时间,5min观察300个视野未发现疟原虫者为阴性.本AO染色法、瑞氏染色法能检出的伯氏疟原虫的最低原虫密度分别为11虫/μL、19虫/μL.当原虫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时,两法检测发现疟原虫的时间有差别,前者比后者快.原虫密度适中的稀释倍数组原虫密度与各法检出的时间为负相关.不同稀释倍数组两法检出时间均为正相关.新型荧光光源AO梯度染色法是检测人体疟原虫的一种简便、快速、敏感、实用的方法,可推广作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后期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江静波等在从事人疟原虫实验寄主的研究中发现,对实验寄主换血处理以后,人疟原虫在猴体内发育更佳,但至第5—6天都出现原虫数急降的现象.本实验采用同位素~(51)Cr 标记血球的方法,测定人红血细胞在猴体内消失的情况,从而间接了解原虫急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感染人体后经历肝细胞期和红细胞期2个阶段.红细胞期是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增殖和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阶段,其能量代谢完全依赖于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葡萄糖首先通过宿主红细胞膜(erythrocyte plasma membrane,EPM)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进入红细胞胞浆,再由疟原虫质膜(parasite plasma membrane,PPM)上的己糖转运蛋白(P.falciparum hexose transporter,Pf HT)完成疟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针对恶性疟原虫红细胞期葡萄糖转运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进行序列分析,合成相应多肽,并获得了特异性识别GLUT1和Pf HT蛋白的抗体,为葡萄糖转运蛋白在恶性疟原虫感染中的机制研究,及抗疟药物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特区科技》1998,(3):26-27
虐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播性寄生虫病,在我国,虐疾流行以间日虐分布最广,部分地区间日虐与恶性虐并存,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频繁,输入性虐疾逐年增加。虐疾的发病率有所回升;虐原虫及蚊媒抗药性不断产生,低原虫密度感染无症状虐疾带虫者增多,采用镜检法,检出率低,易造成漏诊和误诊,且对间日虐和恶性虐混合性感染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故难以适应当前虐疾发展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长潜伏期获得最终证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校生物学系寄生虫学研究室与河南省卫生防疫站以及开封商邱地区卫生防疫站协作,一九七九年间,研究流行于河南的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在猕猴体内繁殖传代以及它在蚊媒体内发育的同时,还展开对该虫潜伏期的实验研究.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张绍武和商邱地区卫生防疫站程富川于一九七九年八月四日同时自愿各用一只阳性蚊叮咬,程于一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发病,潜伏期为312天;张于一九八○年六月二十二日发病,潜伏期为323天(载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2期).由于程、张二人都曾到过  相似文献   

12.
<正>缘起自有人类以来,疟疾就如影随形。四种能够感染人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上万年间,与人类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生存竞争,甚至人类的基因都为之变异。在西非和中非,人们演化出了Duffy血型,使得红细胞表面的Duffy抗原缺失,阻断了间日疟进入红细胞的通道。而针对危害性最大的恶性疟,非洲人还演化出了镰状细胞贫血,这是β珠蛋白基因单一碱基突变导致的性状,可将恶性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剂量的伯氏疟原虫接种小白鼠,目的在于建立实验动物模型。以较小剂量如1×10~3个感染疟原虫的红细胞接种,出现原虫血症的小鼠仍可达100%。当以较小剂量接种时,原虫血症出现较迟,小白鼠存活的时间可以延长。原虫血症出现后,所有小白鼠最后均死亡,而不能自行痊愈。由于使用的小白鼠数目太少,仅作初步简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受疟原虫感染的实验猴肌注氯胺酮后供蚊吸血 ,氯胺酮是否会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方法 给已感染疟原虫的供血猴肌注氯胺酮之前及之后 ,各供大劣按蚊吸血一批 ,于吸血后第 9天 ,解剖蚊胃 ,第 12天解剖唾腺 ,观察卵囊和子孢子发育情况 ,共作了 5个不同剂量的重复实验。结果 各对照组和用药组之间 ,卵囊和子孢子感染阳性率无差别 ,均为 10 0 % ,卵囊感染密度和卵囊平均大小及子孢子平均感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1)。结论 给受疟原虫感染猴肌注氯胺酮后供蚊吸血 ,不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 ,还能提高蚊媒吸血效果 ,缩短实验时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存在着大量晚期疟原虫重复感染的现象,有两例分别占被晚期原虫感染血球总数的9.5%和13.0%。它说明了重复感染的早期原虫是可以同时在同一血球中发育的。这种现象也可能是本虫临床症状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健康当归植株为材料,人工接种当归根腐病菌不同菌种侵染当归,每隔7天测定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以探讨当归感病后植株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归感染根腐病菌后,不同病株体内SOD和CAT活性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且都在第7天达到峰值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变化也是先升高后降低,但可溶性糖在0~7天内快速升高,在第7天达到了高峰,而可溶性蛋白在第14天时达到高峰;丙二醛(MDA)和脯氨酸的含量在接种后持续增加,且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增加幅度不断增大,到21天时都达到了峰值.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不同接种密度对Caco-2细胞吸收模型分化及去极化评价指标的影响,以及细胞模型适用于吸收和转运试验的时间,采用Caco-2细胞高密度(1×105cells·cm-2)、中密度(5×104cells·cm-2)和低密度(3×104cells·cm-2)等3个接种密度,分别接种于带聚碳酸酯微孔滤膜插槽的Transwell 6孔板上,培养29 d,通过测定跨膜电阻值(TEER)、碱性磷酸酶活性(ALP)和酚红透过率,评价细胞单层的完整性、极化和透过性。结果表明,高、中、低密度接种分别于第12天、第15天和第18天TEER值超过600Ω·cm2,第27天、第29天和第29天TEER值开始下降。高、中、低密度接种分别于第15天、第18天和第21天上下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比值都能达到10倍以上,第29天开始降低。高、中、低密度接种分别于第9天、第12天和第15天酚红透过率小于0.5%。综合以上3项指标,高密度接种细胞在第15天、中密度接种细胞在第18天、低密度接种细胞在第21天开始,可以用于吸收和转运试验,27 d以后细胞活力就开始下降,不适合做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8.
近十几年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质谱技术,比较蛋白质组方法,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技术等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蛋白质组研究的进程。原虫作为单细胞的真核动物,虽体积微小但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全部生理机能,其中近万种原虫为寄生性原虫,它们常寄生在动物体内或体表使其致病,从而对人类及牲畜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原虫蛋白质组作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也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73种原虫的基因组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测序工作,并且大部分已经进入了蛋白质组研究的工作。本文综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原虫蛋白质组的研究情况,如:溶组织性阿米巴,布氏锥虫,间日疟原虫等,同时阐述了它们的致病机理、诊断及疫苗等方面的蛋白质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1%NP-40提取五种疟的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蛋白组分。各种蛋白提取物经SDS-聚丙烯安电泳后氨银染色,所得蛋白图谱经光密度扫描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五种疟原虫蛋白区带数目及位置各不相同,但两条分子量分别为72KD和64KD蛋白为五种疟原虫共有区带。在五种疟原虫中,以伯多疟原虫与约氏疟原虫蛋白谱最类似,表明二者种间进化关系较接近。  相似文献   

20.
威廉·特拉格(William Trager)是国际著名的寄生虫学家和原虫学家。他在1941年发表的“特拉格鹇疟原虫培养技术”(Trager's Technic for P. lophurae)被认为是现代疟原虫培养法的开端。 1976年特拉格与詹森(J.B.Jensen)合作研究恶性疟原虫(P.folciparum)体外连续培养成功。这一成就很快就被西方学者认为是疟原虫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如作者本人所说的:“它第一次使我们从事对人疟原虫的许多方面的研究摆脱了对人体的感染或夜猴的依赖。联合国卫生组织为此于1977年在特拉格教授所在的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他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