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但有于有些教师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应该采用延时评价;注重过程评价"等观点的片面理解,使小学数学学习评价走入了误区,就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相似文献   

2.
刘向红 《甘肃科技》2011,27(4):179-181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创造性的理解这些评价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是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日记成为新添的活力,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总结,而且还能进行无声的心灵沟通。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日记走进学生中间,学生能在数学日记这面镜子中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学习品质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适时地培养学生具备“自信、勤奋、执着”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只有有了自信才能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只有勤奋才能洞察大量的数学知识,才能掌握解题技巧,明确解题思路.历史上的数学大家哪一位不是勤奋成才的呢.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关注学生!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秀荣 《科技信息》2011,(20):I0251-I025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  相似文献   

6.
张宇 《科技信息》2007,(17):199
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出发,认识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强调数学教学方法的确立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并强调指出确定教学方法要适应教学原则,适应学科特点,适应学生心理和能力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刘慈恩 《科技资讯》2010,(26):188-188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效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柳丽阳 《科技信息》2007,(30):262-26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回归生活、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探索的课堂。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知识魅力、光芒四射呢?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作业评价是老师向学生反馈学习效果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得到全面发展.一直以来,批改作业,评定成绩都由教师负责,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而学生对批改后的作业,只看对错,不加反思.  相似文献   

10.
范莉 《科技信息》2010,(15):287-287,420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会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注重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方法的教学,但是落实到新课程中,形成学生的有效学习才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打破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人。新课程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的是"有效的学习",减少学生学习的无用功,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种种现状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研究适合本班学情的每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1.
吴烈 《奇闻怪事》2005,(1):34-34,33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那么,作为数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的“考试”如何命好题,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呢?下面笔者就数学试卷命题的走向作一些肤浅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教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的教学要贴近生活,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使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新课程中每册教材的单元后都会安排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正是这些内容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离不开数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对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在教学评价上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要恰当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我的成长足迹"自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正是针对这一要求,旨在使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作业及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等情况做出自我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们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单一,问题不少。如学生和家长整天在“分数”的竞争氛围中,使成绩好的学生失去关心他人的热情,瞧不起分数比他低的同学。成绩差的学生因此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这种现象与我们现在构建的和谐校园很不协调。新课标为我们提出了数学这门学科的评价要求,“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些要求给我们指明了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那么,我们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全面、自主、和谐、有效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呢?  相似文献   

15.
程光政 《奇闻怪事》2011,(4):29-29,12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课题。要向课堂要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下两方面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上下逐步展开,新课程理念也在广大教师中逐步深入,数学的发展在于不断创新。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是学生创造发明的源泉。那么,在新的理念下如何从事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呢?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18.
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一直是数学教育关注的热点。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提出将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学习与实际问题背景密切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方法和意义。本文以“函数”概念为例,给出了国内外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就会将一定的难度带给小学数学教学,因此,需要教师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制定出来。新课程标准推出之后,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上发生了变化,规定他们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们学习中的合作者和领导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一旦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必将对学生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活情境有效的应用,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分析课堂教学的两个案例教学,通过数学建模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变得直观、生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