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北地区土遗址病害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西北地区尤其丝绸之路沿线是中国土遗址分布最多的地区,其土遗址分布集中,种类多,赋存环境复杂,具有炎热、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干燥少雨、偶有极端降雨气候,大风、沙尘暴经常发生,构造活动剧烈和地震频繁等特点.土遗址的病害类型多,基本包括了干旱环境土遗址的所有病害.西北地区室外遗址主要病害是片状剥离、风力淘蚀和裂隙;室内土遗址的主要病害是污染、温度剥离和裂隙.土遗址的病害受赋存环境和土遗址本身的特性两方面控制,影响西北地区土遗址病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风、雨和地震.  相似文献   

2.
以20处土遗址的物理性质参数测试、易溶盐监测和气候环境研究的相关数据为基本依据,分别掺入不同含量Na2SO4和NaCl,并对经历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样进行强度实验,最后结合实验结果和定性分析对复合过程土遗址强度响应的规律与机理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遗址土的抗压、抗拉和抗剪强度对该复合过程产生明显的衰减性响应行为,试样的各种强度参数与掺入盐分的含量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而且其回归方程服从指数法则.  相似文献   

3.
基于明长城遗址、西夏王陵遗址和苏巴什佛教遗址等大型土遗址遗存地区具有集中降雨和强烈蒸发的气候特征,为土遗址创造了干湿交替和盐渍共同作用的赋存环境,研究基于多处土遗址的环境监测数据和物理性质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条件下掺入不同含量的氯化钠并经历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土样的界限含水量、崩解、风洞和弹性波速实验,揭示双重作用下土遗址崩解、稠度、抗风蚀能力和弹性波速等与片状剥离和底部掏蚀病害的发育和发展密切相关性质的变化规律,并对2种病害形成过程以及与上述性质变化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和阐释,得出土遗址相关性质发生劣化和病害发育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环境的反复作用下,土遗址表层持续劣化并产生宏观病害,致使土遗址本体的稳定性存在隐患,合理评价土遗址的安全性为文物界所关注.以西北地区阿拉善盟定远营城墙为研究对象,定性分析城墙各段病害,测定城墙土样的基本物理指标和力学性能,运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自然状态和降雨条件下的城墙稳定性,发现随含水率提高城墙存在失稳的危险.在宏观劣化现象分析基础上,运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城墙内外部夯土的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探讨城墙劣化的机理.对土遗址稳定性和微观劣化的分析方法揭示了残存土遗址的真实状态,有助于土遗址的保护和修复,避免土遗址修复方案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5.
土力学性能研究十分注重土体的抗压抗剪性能,而对土体的抗拉性能研究较少.遗址土作为一种人工处理的特殊土,其力学性能尤其是抗拉性能相对较高,独特的力学性能是土遗址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土遗址研究的重点.本文对遗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对干湿循环后的试样进行了低应力条件下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对遗址土力学性质的影响;采用改装后的单轴拉伸试验仪器及三轴拉伸仪,测试了遗址土的抗拉性能.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新郑门遗址稳定评价提供了试验依据和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方法也为抗拉性能较高的非饱和土的力学性能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土遗址在我国分布广泛,形式繁多,随着遗址的暴露时间增长,其力学性能会出现一定的劣化现象.以开封市新郑门遗址土作为研究对象,取暴露时间不同的土样进行直剪实验及室内固结实验,得到了不同暴露时间下遗址土的抗剪强度及压缩模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长,土体抗剪强度和压缩模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经分析,开挖引起的土体卸载回弹、环境温度及湿度变化是其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对实验结果进行数学拟合,得出遗址土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压缩模量的劣化规律.在开挖的早期时间内,遗址土的力学性能劣化幅度较大,随着暴露时间的进一步增长,其劣化速度有一定减缓.依据实验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土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地区的土遗址主要以夯土构筑物的形式存在,某些地区存在夯土遗址与农田相邻的现象,在农田灌溉的作用下,土遗址墙体易发生坍塌破坏,对土遗址的保护利用产生较大困难.针对此现象开展了室内模拟试验,基于遗址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仿古人夯筑工艺制备模型墙体.观测和记录模型墙体在灌溉过程中的变形过程,结合受力状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  相似文献   

8.
利用直流电场驱动水分自上而下的移动,与毛细水的上升过程抗衡,抑制毛细水持续上升,探索潮湿环境土遗址的加同保护.结果表明:在加下行电场时含水率变化量随高度增加而线性递减;在加上行电场时含水率变化量随高度增加而线性递增.蒸馏水补给时,加下行电场的天然土样含水率最多可降低5.38%,含盐土样含水率最多可降低6.30%;加上行电场的天然土样含水率最多可升高3.39%,含盐土样含水率最多可升高8.81%.电场作用下,盐分的掺人加强了试样中水分运移量.直流电场抑制潮湿土遗址毛细水上升效果显著,有望成为一种适合于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集中降雨过程3处典型遗址温度和含水率的实时监测,发现遗址内部不同位置土体经历耦合作用的频率与程度存在差异.通过对分别掺入不同含量Na_2SO_4、NaCl,经历不同期次干湿循环的遗址土重塑样的强度指标测试和粒度分析,得出试样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内聚力、粗粉粒质量分数和粒度分维值都随含盐量和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产生规律性调整.数学统计分析证明不同频率与程度耦合作用下遗址土宏观强度指标的变化与粒度分析指标调整之间存在定量关系,分析和讨论了干湿盐渍耦合作用下遗址土强度劣化的本质原因、遗址消亡过程的形式和速度与遗址土强度劣化过程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北干旱区多个遗址的盐害现场调查和室内测试,查明引起土遗址盐害的易溶盐种类主要为硫酸钠和氯化钠.在脱盐土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硫酸钠和氯化钠,模拟土遗址盐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干湿循环试验和力学性能测试,得出导致西北地区土遗址发生盐害的w(SO_4~(2-))、w(Cl~-),即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盐害阈值:w(Cl~-)≤6.5×10~(-4),w(SO_4~(2-))≤1.3×10~(-3),且土中易溶盐总含盐量≤0.2%.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当互相配合,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警检配合与侦查监督具有矛盾性:加强警检配合会削弱侦查监督;加强侦查监督则会使警检难以相互配合。我国应以提高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为目标构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警检关系。同时,应当完善侦查权制约机制以防止侦查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12.
“劫富济贫”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一直被梁山英雄挂在嘴边,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好汉行为,是劳动人民无可非议的正当要求。但梁山英雄们实际上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而是把劫来的财富占为己有。《水浒传》"劫富济贫"思想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应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仇富心理;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会保障;调节利益关系,崇尚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材料力学假设求出小曲率圆环挠曲线微分方程的通解,并以实例说明如何利用此通解计算圆环的位移及内力。最后将飞轮轮缘作为一个特殊圆环,建立轮缘位移及内力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终身教育思想产生、发展、确立的历史背景 ,论述了终身教育的意义和基本任务 ,并专门论述了终身教育与真善美精神。  相似文献   

15.
导出了在发射源静止系粒子的赝快度分布,分析了用快度变量来表示能量和纵向动量及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快度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推导出快度变量与赝快度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试析人的年龄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年龄是一个公开显示的客观数据。在企业人事管理中,不仅要注意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与年龄的关系,还要考虑年龄对创造性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业绩。  相似文献   

17.
探索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压力及其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了职业压力的来源及职业压力所导致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颜色与中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渊远流长,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彼此存在着很大差异。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成为中西文化差异的一面镜子。本文从颜色词入手,探析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及原因,旨在为中西文化比较提供一些思路、实例,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理解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各国多元化的公共管理环境出发,探讨了越南、缅甸以及泰国的非政府组织及其与政府的关系,并对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Beardmore RE  Gudelj I  Lipson DA  Hurst LD 《Nature》2011,472(7343):342-346
How is diversity maintained?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is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yet diversity in seemingly homogeneous environments is nonetheless observed. This, it is assumed, must either be owing to weak selection, mutational input or a fitness advantage to genotypes when rare. Here we demonstrate the possibility of a new general mechanism of stable diversity maintenance, one that stems from metabolic and physiological trade-offs. The model requires that such trade-offs translate into a fitness landscape in which the most fit has unfit near-mutational neighbours, and a lower fitness peak also exists that is more mutationally robust.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pplies at low mutation rates, giving way to 'survival of the flattest' at high mutation rates. However, as a consequence of quasispecies-level negative frequency-dependent selection and differences in mutational robustness we observe a transition zone in which both fittest and flattest coexist. Although diversity maintenance is possible for simple organisms in simple environments, the more trade-offs there are, the wider the maintenance zone becomes. The principle may be applied to lineages within a species or species within a community, potentially explaining why competitive exclusion need not be observed in homogeneous environments. This principle predicts the enigmatic richness of metabolic strategies in clonal bacteria and questions the safety of lethal mutagenesis as an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