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党中央提出的宏伟目标,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着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市民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奠基于市民社会基础之上的契约伦理精神无疑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伦理精神;制度正义则事实上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契约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契约伦理精神的实践转向则有赖于制度创新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的研究源于西方社会。从不断发展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可归结出三个层面的核心内容,即市场社会是市民社会的生长基石;社会团体是市民社会的现实表征;婚姻家庭是市民社会的隐性实体。这些要素构成市民社会的理论的基本内容,其理论内涵和方法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不断发展的市民社会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调适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调配利益和消解矛盾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市民社会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市民社会载体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却存在种种问题。市民社会的形成,客观上要求部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因此必须吸纳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发展非政府组织也成为当前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熟的迫切要求。作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非政府组织协调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代替政府履行部分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成为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变迁的产物。但中国市民社会只是初具形态,要从一个初步的正在发展中的市民社会进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市民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国家在市民社会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推动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层自治、公共服务社会化、依法治国战略等为我国市民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契机。  相似文献   

8.
李宁 《科技咨询导报》2010,(18):245-245
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看作伦理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国家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决定力量,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国家决定市民社会。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把市民社会看作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交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本质是物质生活领域,创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离不开雏护和保持社会的公平。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二、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公平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市民社会理论。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从"资产阶级社会"到"生产关系"的过渡,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最终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找到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在当代的发展,主要是其本身融入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尤其是如何在民主政治的社会中运行,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陈妮 《山西科技》2010,25(5):24-26
阐释了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涵义,归纳出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基本方略"与"基本任务"具有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项重大基本国策的自然延续和必然结果,是依法治国的目标。二者在本质上不仅不相矛盾,反而是吻合一致的,是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兴建三峡工程,开展库区百万大移民,建设和谐库区,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构建和谐库区社会过程中,法治建设作为其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意义尤为重大。构建三峡库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结合库区法治实践,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库区法治。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播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领域,它和其它社会系统之间,以及传播领域中各部类之间都有丰富复杂的联系,体现着新闻传播特有的运行规律。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宏观上把握媒体运行规律,才能更娴熟地驾驭媒体,使媒体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媒体的基本运行规律有:传媒事业的基本面貌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传媒的管理制度必须要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传媒发展必然会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与成熟;扩大媒体报道空间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前提;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中国媒体积极走向国际舞台。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特征与法治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法治的内涵是一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就必须秉持法治理念和坚持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方针,为实践中构建和谐社会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指明了科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和谐法律论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法律作为基础和保障,构成和谐的法律需要法律各价值之间、公法与私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我国在民主法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再论公法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性。一味强调市民社会自治、轻视国家在建构法治中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误解。主张市民社会与国家互补的治理理论并不能否定国家的主导作用。强调国家的作用并提倡一种公法法治观,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宪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应该是宽容之道、和平之道、理性之道和人本之道,当然也是秩序之道。只要我们能够真正铭记宪法的核心,把握住宪政建设的精髓所在,那么和谐社会的宪政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