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华县皮影戏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实中对其具有一系列的私权,并且私权可以达到现实中的和谐。传承人私权问题的合理解决,对于人类保护与传承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有关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民俗文化遗产等概念的辨析,以及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用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案例等的分析,认为日本是少数几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其最成功的经验就是通过立法的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多元性、集体性、变异性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最基本特征.决定着“以人为本”的开发保护模式,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保护和开发的根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文化生态空间环境中可保持其生态完整性和活态性,从而促进其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空间,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文章以云南叶枝镇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生态空间的建设情况,并据此从加强文化生态宣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保护区整体规划、明确监管主体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6.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共有53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承人日益减少并呈现老龄化趋势。本文对我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进行梳理,深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落后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趋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冲击、融合,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交融,原本的师徒传承、学校传承、拳谱传承、社会传承,随着社会空间环境变更而变化。传承人的缺失严重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要让传统武术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就要注重对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活态保护,以及对传统武术原生态技法的整体性的保护。要以传承为核心,以活态的传承人为载体,建立活态的传承人机制,促进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日益狭窄、文化一体化的消解与外来文化涌入带来的冲击、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后继乏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限投入,致使目前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可通过开展生产性和建立传承人基地、培训辅导传承机制、发展广场文化、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记录、拓宽宣传广度、加大经费投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措施对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0.
摔跤是赫哲族最为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民族性、灵活性、本土性和简明性等特点,目前传承途径单一,缺乏有效传承机制.建议将摔跤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行重点保护和传承;培养赫哲族摔跤的代表性传承人,推动摔跤运动的活态传承;完善地方校本课程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赫哲文化传承模式;结合当地赫哲文化旅游业,推动摔跤运动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活态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化概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本质上就是守护一定民族社区经过时间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守护一方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浔埔活态文化内容丰富且顽强存在,但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泉州浔埔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适时将非遗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内涵挖掘、保护主体的分析及高校传承的现状缕析,提出高校传承地方活态文化多元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出康巴地区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方法以康巴地区藏医药相关的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为切入点,以康巴地区藏医药的传承与保护为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发掘康巴文化与藏医药的形成、发展、传播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康巴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孕育发祥了丰富多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甘孜州南派藏医药",由于老一辈传承人年事已高,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康巴地区藏医药的学术传承有待进一步加强.结论康巴地区藏医药是康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亮点之一,进一步推进康巴地区藏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康巴地区的政治稳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传承人的选拔将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避免用"保护主体"取代"传承主体"。各级政府部门、学界、商界、新闻媒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主要职责是利用自己的行政、学术、资金、传播等优势,在政策、法律、学术以及资金等层面,扶持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制定正确的政策是调动民间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激发民间社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彩带的制作方法以及彩带上符号纹样的象征意义已经逐渐失传。对畲族彩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可以通过与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田野调查基地,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形式保护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保存现存于世的彩带,培养彩带制作的传承人,将彩带上的传统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等方法,传承文化遗产;以彩带研究为媒介,促进闽台五缘关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是与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自2000年以来,镇江市已被官方机构公布的包括人类和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71项,它们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世代相传的活态生命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文化特点。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威胁最严重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多声部音乐之瑰宝侗族大歌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存在一些不良现状,如忽视对其文化本体的保护、保护重形式轻内容、保护对象不清晰等.针对这些问题,最为科学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是"活态的保护与传承",保存其音乐形态,记录其赖以生存的时空状况和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茶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并且由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变异性、环境依附性等特征,决定其无法被强制性保护。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远远不能适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为有效保护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宝库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对现行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论证,选择合理的法律保护模式,完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制度,明确严格的相关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在中国蓬勃开展,虽然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不断地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室、进教材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却尚未建立,如何从整个教育体系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由此,有必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者、认同者、传承者的培养,即在教育的各阶段,幼儿启蒙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热爱者,少年的认知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认同者,青年的能力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以皖西大别山区作为研究范围,报道了大别山民歌的生存现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了大别山民歌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不足,表现为法律法规的缺失、清理整合工作不够深入、传承人即将断层、展示平台单一、资金严重不足等。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具体提出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策略,即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与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理、整合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搜寻、保护和支持的力度,搭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促进民歌进校园,广泛筹集资金,进行保护性开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