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罗佩的《狄公案》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在欧美各国引起轰动,风靡一时。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高罗佩及其模仿中国公案小说写就的侦探小说Judge Dee--《狄公案》系列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30年来人们对此的兴趣一直未减。通过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此项研究对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研究从研究数量和主题、各研究主题研究角度的选择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2.
50年代,荷兰驻华大使、汉学家高罗佩在北京古董店买走一本万历年间出版的五彩套色木刻画册——《花营锦阵》,这本对研究《金瓶梅》作者有珍贵价值的书从此难睹真容。直到不久前,台湾出版《秘戏图考》,将此书以黑白版印行,读者才有幸见到“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多集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近期在央视播放。它描写了我国唐高宗、武后时代的名相狄仁杰大智大勇、断狱如神的故事。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竟根据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创作了十六卷小说《狄公案》,并在中国被改编成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电影。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的出现,当是中国二千多年古代文化史的奇迹.它的内涵极其丰富,不仅探讨了人生价值,还表现了道德的困惑,既不顾礼义地彰场了人欲,又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贬抑了伦理.尤其是它一反历来文化传统去颂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苟且于时代习俗,写了一大批妾、婢、娟、尼,以他们立命难、洁身更难,“十个老婆买不住一个男子汉的心”.(第23回)的畸形性关系,以表现他们横遭性压榨的丑恶现象,抨击了女权难以伸张的社会现实.它名为“淫秽录”,实为半部中国古代妇女苦难史.因此,它是一部既有风俗史意义、又有心态史价值的“很重要的社会学文献”(荷·高罗佩《中国古代房内考》第381页).全书共写了二百六十多个妇女,其中重彩浓墨所写的几个、他们不同的身世、命运、遭遇,尽管世人有种种评价,如诸淫妇乃是“世之丑婆、(氵争)婆”,《金瓶梅》是“烟粉传奇”等,可剖皮析实,它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妇女的苦难,是读遍二十五史也难以体会到的.现代的年青人应不应该读、能不能读《金瓶梅》,这是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中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屈原骚赋对《诗经》语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由屈原奠基并定型的骚体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独占了一个文学时代,和《诗经》一起,成了先秦文学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几千年来,他们分别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两个源头。但是,这两座高峰却又并不互相隔绝。象任何一位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家一样,屈原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在文学方面的各种成果,同时又全力进行创造。细读屈原骚赋,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的原始艺术,楚国的经济、历史、文化和北方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这座奇峰的基础,而作为中国诗歌开山之祖的《诗经》,对屈原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已不止一次发生了强热冲撞。无论是几十年前被迫开放时的冲撞,还是当今理智开放引起的冲撞,都似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涌卷着知识界,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近年来,当海外学者在对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行反思时,国内也开始了这场沉寂了三十多年的文化大讨论。一九八二年,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了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室;复旦大学成立了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并筹办了《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已出版两辑);同年十二月,《中国文化》编辑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中国编委联合举行了“中国文化史研究学术讨论会”;八三年三月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首次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讨论会,八五年十一月又召开第二次讨论会;八四年《文史哲》、《文汇报》。等杂志报刊纷纷组织名家学者进行文化史研究笔谈,周谷  相似文献   

7.
《历代妇女著作考》所载古代妇女著作目录中储存了丰富的妇女书名文化和性别文化信息,是我们研究中国目录文化和性别文化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源。  相似文献   

8.
王作新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一书已经付梓出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简称《类谭》),这是他在学术田野里辛勤耕耘而结出的又一丰硕成果,作为同事与学生,我们衷心感到高兴。《类谭》全书近20万字,所涉古代文化语词包括“服装穿戴”、“食品饮料”、“房屋建筑”等十类,涉及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者将文化语词的内容与其生成的文化历史背景紧密结合,采用类义聚合的方法,对语义相近的词语进行语义成分的异同辨析,这是继黄金贵先生《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简称《辨考》)之后将词义训诂与文化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又一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赵星海《白文考》一书进行分析研究,就其中汉字白读、汉字直读等注音方法以及汉白语言的历史文化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一书的三个特点。即“以文化词语为研究对象”,“同义词系统辨考作为训诂的基本方法”,“以文化史为辩考范围”。  相似文献   

11.
就仁学起源于东夷族,孔孟思想是对先秦时期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总结;儒学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孔子没有删《诗》、《书》,作《春秋》等三个问题作了论述。认为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当前儒学文化研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莹  李秀英 《科技潮》2003,(9):56-56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座落于北京先农坛内,是一座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依托的,面向广大观众宣传普及中国古建知识的专题性博物馆。《中国古代建筑展》和《北京先农坛历史文化展》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前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类型、精湛的建筑技术及辉煌的艺术成就,后者展示了明清北京先农坛500多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古老的传统建筑为中华民族不断繁衍生息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在有限的古代建筑中蕴涵着无限的建筑文化。为更好地向广大观众和青少年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内涵,近年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了一系列可供…  相似文献   

13.
谢照明教授为《叶公沈诸梁论考》作序1995年1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我市著名中国古代史和平顶山历史文化研究者杨晓宇、潘民中、叶健民合编的《叶公沈诸梁论考》一书,值得庆贺.更值得庆贺的是,此书作者特邀我校历史学教授谢照明作序,这在我校科研史上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4.
1890—1893年之间,吴友如为《飞影阁画报》绘制的《中外百兽图》描绘了全球范围内的100种动物,在当时颇具新意。在对这100种动物进行了名物考证之后,又发现无论是画报中的文字描述还是图像绘制,吴友如都直接参考了西方传入的动物学知识。吴友如最主要的西方知识来源是韦门道的《百兽图说》,但在文字描述中又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自己的认识;绘画亦是直接将《百兽图说》中的很多动物形象移植到中国传统的动物画法之中,然而由于许多动物并未亲见,不免存在想象与虚构的成分。尽管舛误难免,但这并不影响《中外百兽图》成为一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一般知识并向大众传播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后殖民视角研究《道德经》英译所经历的三个高潮时期。《道德经》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归化到异化,从西方中心主义到文化多元化时期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探寻像《道德经》这样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古典文本翻译的历史轨迹,既展现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中国文化殖民行径,也展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大量地引用了《释名》作为例证。《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引用《释名》时出现了一些失误。致误原因主要是不明白《释名》的声训性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是成功引用《释名》的典范,它充分认识到了《释名》的声训性质,多方面挖掘了《释名》的价值。因此,《释名》的声训性质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男人为主的作品,但却集中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女性观,主要表现在对女性美的否定,对婚姻爱情的批判和红颜祸水的观念,显示出传统文化对中国文人的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水浒传》中典型女性的描写的分析,论述并批判了《水浒传》中的婚姻爱情观和女性观。  相似文献   

18.
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和《天地之中说聊斋》是生态文化批评的代表作,前者对陶渊明的历史影响、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提供了跨文化研究的典范;后者则聚焦于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以生态文化批评的方法进行解读,为中国生态文化批评提供了跨学科研究个案。在这两部专著及近年来的一系列学术文章和访谈中,鲁枢元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批评观,这是建立在精神生态、乡土思考、传统文化和绿色话语之上的研究范式,推动了中国当代生态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重视生养死葬,在丧葬礼仪一系列繁文缛节背后,渗透着中国人沟通人神、穿越生死两界的诗性观念,彰显出中国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人伦温情的文化品格,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生荣死贵、生卑死贱的伦常等级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诔碑篇》、《哀吊篇》就体现了刘勰对传统中国丧葬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悼念类文章语言形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依据美国学者文努迪(L.Venuti)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以《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一文为代表,比较了翟理斯(Herbert Giles)、梅维恒和梅丹理(Denis.C&Victor H.Mair)、闵福德(John Minford)三个译本中翻译策略的使用,分析了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三个译本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提出在《聊斋志异》的翻译过程中,异化策略越来越受到译者的青睐,其原因在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在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