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属的"好奇号"火星车,不久前首次使用其全套搭载设备对火星土壤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火星土壤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好奇号"使用机械臂抓取火星地表土壤样本,并将其送入火星车内部的分析仪.分析结果显示,除了一些常见的成分之外,火星土壤中还有一些含有水、硫和氯的物质."好奇号"在任务开展的早期阶段便取得这样的发现,展示了它在未来两年的主任务期内,对多样化的火星土壤及岩石样本开展分析工作的能力.科学家们也趁此机会对"好奇号"所搭载的设备状况开展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山西省保护地蔬菜连作情况调查,发现不同栽培方式,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和危害具有一定差异;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连作障碍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肥料品种、不同施肥方法对土壤连作障碍影响较大.我们从测土配方施肥入手,按照等价格施肥,进行了调控肥(Adjust and control feitilizer,简称A)、生物有机肥(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简称B)和土壤调理剂(Conditioning soil agent,简称C)的配合使用试验.结果表明,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芸豆等蔬菜,施用不同型号、不同含量的调控肥、生物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后,土壤连作障碍症状减轻,表现为盐分降低,土壤疏松,pH值升高,蔬菜生长势强,结果期延长,植株抗性增强,病虫害减轻,蔬菜产量提高、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3.
"塿土"是关中平原现代地表广泛覆盖的农业土壤,也是历史上对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改良的产物。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识土、用土、改土、养土的经验,并被广泛记录于古代农书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中。文章通过对先秦至两汉时期古农书及相关文献中土壤信息的提取和整理,结合现代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及其土壤资源的利用与改良。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地表土壤尽管为全国优良的土壤类型,但土壤质地不良,水分、养分供给不足,盐碱化等因素也导致了土壤的适耕性减弱。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治土和治田过程使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土壤质地、结构、水分、养分等方面均有所表现,促使了关中平原自然土壤向农业土壤的迅速转变。  相似文献   

4.
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湿地是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具有的特殊性质即地表积水或土壤饱和、淹水土壤、适应湿生环境的动植物,是湿地系统既不同于陆地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湿地具有物质"源"、"汇"及"转换器"的功能,一般认为湿地是二氧化碳的"汇"和全球尺度上的气候"稳定器",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目前,要加强对湿地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湿地的功能有明确的认识,清楚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0):56-56
1:5万高精度数字土壤是现代社会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全国分县完成了1:5万比例尺土壤图和与之相匹配的县土种志,这是我国最详尽、最有实用价值的土壤资源基础数据.由于历史和技术等原因,各地图件与资料的丢失、损毁十分严重,抢救、整理和保护宝贵的土壤调查资料,建设和完成全国高精度数字土壤已经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86年和2003年土壤质量的比较,探讨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为土壤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利用相关系数法确定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在ARCGIS中自动化评价土壤质量。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与1986年比较,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54.22%的区域基本无变化,林草地和旱地下降,西部水浇地提高;土壤有机质41.14%的区域下降,耕地区基本不变或增加;土壤碱解N46.96%区域基本无变化,西部的耕地区和东南部林草地区增加,而黄河两侧的旱地区下降;土壤有效P在耕地区增加,滩涂下降,盐荒地基本不变;土壤速效K除林草地上增加外,一半以上(50.74%)土地有下降趋势;土壤盐分47.29%的区域下降,耕地区基本不变,而沿黄两侧增加。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东北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川滇西北部、新疆大部分区、与我国邻近的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大片地区及许多高寒及寒冷山区与山前盆地内,广泛发育这一种由地表沼泽环境中的植物遗体,经氧化和分解作用而堆积的高孔隙比、高含水量、高透水性、高有机质的形成年代在1万年以内的特殊的腐殖质土--草炭土.草炭土为土壤分类学中沼泽土、寒冷地区泥炭土和草甸土的统称,并以其含大量草本植物纤维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地处我国华北东部的黄河入海口,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资源最富集和人均土地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主体东营市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主战场.这里有广袤的土地资源和辽阔的海洋资源,有储量巨大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还有潜在能量巨大的海洋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适宜温带农作物生长的气候资源等.但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土壤盐碱含量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不管是已取得的成就,还是未来开发建设需要,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山西省保护地蔬菜连作情况调查,发现不同栽培方式,土壤连作障碍发生和危害具有一定差异;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连作障碍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肥料品种、不同施肥方法对土壤连作障碍影响较大。我们从测土配方施肥入手,按照等价格施肥,进行了调控肥(Adjust and control feitilizer,简称A)、生物有机肥(Biological organic fertilizer,简称B)和土壤调理剂(Conditioning soil agent,简称c)的配合使用试验。结果表明,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芸豆等蔬菜,施用不同型号、不同含量的调控肥、生物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后,土壤连作障碍症状减轻,表现为盐分降低,土壤疏松,pH值升高,蔬菜生长势强,结果期延长,植株抗性增强,病虫害减轻,蔬菜产量提高、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10.
生态城市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保高度和谐统一的载体。本文通过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针对东营市生态城市建设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提出了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研发高盐碱石油污染土壤和废水的生物-物理协同修复关键技术,利用耐盐碱石油烃降解菌和表面活性剂生产菌,辅以土壤改良剂,提出盐碱化、板结化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和油田废水处理新方案。采用自然环境中筛选的土著微生物进行驯化,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小,构建多功能微生物菌群,研发微生物菌群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和多功能微生物菌剂及有机肥使用工艺,为高盐碱含量石油污染土壤和石油废水的生物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一、主要技术内容 1.新技术原理:该技术充分利用了天然地表硬层和浅部较好土层,力改传统的地基处理观念,避软就硬,以建筑垃圾(平房改造下来的碎砖烂瓦、废钢渣、碎石、河卵石等废弃料)为填料,采用特殊的施工工艺和专利施工机具,在地表及以下数米的范围内,夯扩成阶梯型人造持力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土壤源热泵系统与地表水源热泵系统的特性,并对这两种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技术分析,结合实际工程的分析,对系统的节能性进行了对比测算,最后提出了目前地源热泵技术应用中应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盐分大、植被稀、分布广,重度盐碱地一直是我国土地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寒冬时节,田野里芒硝似雪,几个身影点缀其间。零下10多摄氏度的内蒙古五原县重度盐碱地上,李玉义与同事们正忙着取土样、辨土壤。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以下简称“改良团队”)首席科学家,他与团队只有一个目标——让这片地处河套灌区的土地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15.
近期,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同意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作为数字经济重大的落地性工程项目,"东数西算"工程也提到不少关于成渝的"干货",例如在重庆方面:设立重庆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为重庆市两江新区水土新城、西部(重庆)科学城璧山片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数西...  相似文献   

16.
促根剂     
一、主要技术内容 土壤的肥沃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中腐植酸含量的多寡.腐植酸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多分子有机物,含丰富的醌基、酚羧基、羟基,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性、离子交换性能及络合性能,对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减少养分流失,促进根的伸长,提高根的活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围绕氮和磷在土壤中损失量大、作物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揭示了小麦等作物通过根系与根际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活化土壤中难溶性营养元素(以磷为主),提高其利用效率的机理;并从小麦及其具异源遗传背景的杂种中筛选能活化和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种质资源,研究其遗传控制及品种改良技术,开辟了作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育种新途径.系统研究了氮磷施入土壤后的去向以及如何提高其利用效率,减少养分对环境的污染,为高效肥料研制和农作物持续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地震、山脉和盆地、陆地和海洋的形成等都与地球深部活动有关. 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方法 研究地球深部物质成份和结构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地球浅部和地表找到被地质作用从深部翻弄出来的深部矿物.这种矿物可被实验证明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另外可以借助于地球物理方法,例如用地震S波速推断的物质组成.利用陨石的组成和高温高压下人工模拟地幔深部物质.还有最困难和耗资的办法是超深钻探,迄今孔深没超过1.5万米.我们相信地球深部的动力可以将地球深部物质搬运到地表,例如在地表见到金刚石(形成深度>150公里)和柯石英(形成深度150~300公里),就是良好的实例.地表地质、地球物理和人工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寻找地球深部物质和认识形成的高温高压环境,是地球科学研究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红杉林地表土壤和林下枯落物的实验分析,得出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四川红杉林0~40cm深度的土壤层最大贮水量为1841.3t/hm2,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03.4t/hm2,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四川红杉林水源涵养最大值为1944.7t/hm2。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目前人工关节临床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型人工关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介绍了本课题"高生物活性、高耐磨性人工关节"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液相等离子喷涂新技术研发具有多孔结构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以大幅提高假体表面的生物活性及骨长入能力,同时在关节摩擦副表面沉积类金刚石薄膜降低磨损,从根本上改善人工关节假体实际应用中的两个关键界面:假体-骨界面和摩擦界面的性能,从而得到新型长寿命人工关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