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护理效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陇西县中医医院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两组患者吞咽功能的能力,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三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活质量(SF-36)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观察组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SSA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三个月后观察组ADL、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6%(P0.05)。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察针刺结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结果,针刺康复护理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吞咽障碍疗效评价,针刺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护理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重建假肢手的感知反馈功能是当前神经康复工程的重大挑战之一。从触觉感知的神经基础、重建技术分类及其应用等方面,综述了神经假肢手人机交互技术的进展。功能性电刺激是常用的神经调控技术,可用于刺激大脑皮层、外周神经及皮肤感受器等,达到重建感知功能的目的,并已取得一些重大技术突破和临床应用。基于诱发指感的表面电刺激技术可形成一种非侵入神经接口,结合神经移植再造感知功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关键词神经假肢手;感知反馈技术;电刺激  相似文献   

4.
探讨生物刺激反馈法对妇女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产科收治的产后女性2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将其分为单一组(120例)与混合组(120例),单一组应用阴道哑铃训练,混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和电刺激治疗(使用法国Phenix USB4低频神经肌肉高级智能型治疗仪)。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力测定情况,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两组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其盆底肌强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且治疗前后各级患者数量差别较大,两组相比,混合组中Ⅱ级、Ⅲ级患者数明显低于单一组,且其Ⅴ级患者数明显高于单一组,说明生物反馈治疗法疗效较好。生物刺激反馈训练可以明显改善产后盆底肌力,有助于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及预防产后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探讨应用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选取兰州市残疾人托养就业康复中心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89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Barthel指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评分的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应用常规药物联合康复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或其他神经肌肉损伤疾病患者的必要治疗手段。基于国内外对康复训练辅具和相关辅助技术的研究,从康复功能评定技术、可穿戴技术、脑神经科学技术、虚拟现实和多模态调控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康复训练辅助技术在检测、康复训练和治疗上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康复训练;康复评定;康复训练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7.
张彦红 《甘肃科技》2022,(12):120-122+126
探讨温针灸康复理疗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及应用价值。选取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康复治疗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研究设计的康复治疗方案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例。前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后者则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中医温针灸理疗等综合疗法。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康复者的治疗效果、盆底肌力变化等生活质量指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53%,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者盆底肌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恢复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温针灸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的综合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的有效性相比单一治疗措施,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脑卒中的高发国,很多病人都留有后遗症,其中偏瘫步态最为典型。在文献中对偏瘫步态的康复方法很多,其中功能性电刺激由于其技术不断进步,功能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康复治疗中效果良好,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的重视,同时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电刺激在偏瘫步态康复中的应用的总结和分析,力求展现它的发展思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开发和使用它的从业人员提供理论依据和运用功能电刺激最有效的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例严重脑外伤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介入的临床疗效。方法:1例严重脑外伤患者术后在重症医学科、脑外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规范的早期康复治疗,在治疗2、3、7、9个月分别进行ADL评定。结果:康复的介入,使患者ADL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给家庭减轻了负担。结论:早期规范康复治疗能预防脑外伤患者术后的关节僵硬及肌肉萎缩,康复治疗还可以促进脑功能的回复[1]。为后期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电刺激是脑卒中后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现有的功能性电刺激仪多采用被动式或参数恒定式刺激方式,治疗效果不佳。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参数自适应调节的生物反馈式电刺激仪。以放松状态和最大自主收缩状态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为参考,用刺激间歇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作为反馈信号调节下一刺激周期的脉宽和幅值。为了避免过度刺激造成疲劳和伤害,提出了基于特征Q值的疲劳检测算法,实时检测Q值变化并在肌肉达到疲劳阈值b时终止电刺激。实验结果:仪器可以输出频率、脉宽和幅值范围分别为1~10 Hz,0.1~5 ms,5~30 mA的刺激波形,脉宽和幅值的实际输出值与设定值之间的绝对误差分别为2.3%和2.5%;相同刺激幅值下12组负载上的电压和负载阻值线性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97,实现了恒流输出;仪器可以根据肌电均方根值调节脉宽和幅值,在检测到肌肉达到疲劳阈值(50%)时电刺激停止。  相似文献   

11.
点刺咽后壁治疗中风后中重度吞咽障碍3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延髓麻痹是脑卒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延髓疑核缺血损害所致延髓麻痹,也包括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的假性延髓麻痹。临床以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其中吞咽障碍危害性最大。存在吞咽障碍的患者,常因继发肺部感染或营养不良而导致病情恶化,目前对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治疗国内外尚无公认有效的方法。笔者采用毫针点刺的方法,在取穴、配方、针刺方向及施术手法等方面做了科学规范,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癫痫对脑卒中恢复期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进行发作部位、类型、治疗时间及效果等分析,并按病情轻、中、重三组进行功能康复评分.结果:脑卒中后癫痫发生率5.1%(50/980),其中早发癫痫72%(36/50),迟发癫痫28%(14/50);皮层病灶继发癫痫72%(36/50).皮层下病灶继发癫痫28%(14/50).早发癫痫中全身发作27例,部分性发作9例;迟发癫痫中全身发作4例,部分性发作10例.癫痫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皮层病灶多见,早发癫痫以全身发作为主,迟发癫痫以部分发作为主.脑卒中合并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差于对照组,抗癫痫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总结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围手术期护理,为3D打印技术提供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收集应用计算机模拟设计、3D打印人工椎体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结核多椎体破坏、颈椎严重后凸畸形患者共1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专业精准化护理.结果 1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麻醉清醒后四肢肌力明显恢复,随着术后时间的延续,Frankel功能分级均有提高,效果良好.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颈椎多椎体病变疾病中,个体化人工椎体与系统化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4.
应用超短波与多步程序中频电疗面神经麻痹158例,经临床观察,急性期单纯应用超短波可及早控制炎症水肿,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受压,转入恢复期后应用超短波加多步程序中频电综合治疗可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增强肌肉的收缩,使失神经支配的瘫痪面肌得到训练,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5.
针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褥疮及疼痛,分析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参数,设计了多模式电刺激治疗系统。该系统通过触摸屏与主芯片STM32L152RCT6进行通信,控制升压和极性转换电路产生幅值、频率及脉宽均可连续调节的双极性电刺激脉冲,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镇痛的效果。通过试验验证了系统能稳定工作,且电脉冲幅值与电阻值的变化无关,且能提高受试者的疼痛阈值。能产生临床使用的电刺激疗法的各类参数,有利于临床实验和相关科研的开展。电刺激技术能够缓解人体疼痛,提高疼痛阈值。  相似文献   

16.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不依赖于常规大脑信息输出通路(外周神经和肌肉组织)的一种人机交互技术,为肌肉或神经末稍受损的患者提供新的人机交互手段.作为智能康复机器人研究的方向之一,BCI在康复治疗和运动辅助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在神经康复、功能假体辅助以及神经状态监控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基于已有的研究,概述了BCI的基本原理及类型,归纳了BCI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类型,探讨了制约BCI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桂花 《甘肃科技》2014,30(21):125-126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指导,包括饮食、运动、语言等康复训练及日常护理。本组基本痊愈18例;有效30例;进步10例;无效及恶化4例。良好的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语言等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探讨SSP低频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甘肃省中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SCI导致的NB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0)。治疗组给予SSP低频电刺激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方案,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30min/次,1次/d,7d/周),持续3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d、20d的日排尿次数、24h单次排尿量、残余尿量及膀胱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7d排尿次数、膀胱内压力及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1d,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单次排尿量、膀胱内压力及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和治疗后7d有改善,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7d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单次排尿量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SP低频电刺激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相比传统针灸结合膀胱功能训练短期疗效更加明显,起效更加迅速,长期疗效无明显差别,同时SSP具有无创的特点,减少患者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9.
以IBM PC/XT 计算机为基础的神经肌肉功能性电刺激实验系统,根据功物实验原理,输入适当参数,产生两路刺激信号的控制电压,记录相应肌肉的收缩力及其电活动一肌电图(EMG),自动控制实验过程.研究具有多种发放率和募集控制方式的肌力调节、电刺激下肌肉的EMG/力模型、神经肌肉系统的频率响应等.  相似文献   

20.
张弘 《甘肃科技》2022,(11):87-89
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6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相关研究,并依托于随机单盲法将其划分2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措施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措施,观察不同方案对患者的影响。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来说,需要在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提升康复的效率,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