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3 毫秒
1.
采用紫外线和Co60照射联合诱变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JCM1553菌株,选育得到1株L-乳酸高产突变株SCT-10-10-60.经77代传代培养证实该菌株L-乳酸发酵遗传稳定.在37℃,200rpm下,该菌株摇瓶发酵葡萄糖60h的发酵液乳酸浓度达到最大,为195.67g/L,发酵糖酸转化率达到95.33%,比出发菌株最大乳酸产量、发酵速率和糖酸转化率分别提高了16.24%、50.13%和17.81%.相同条件下该菌株发酵木薯淀粉84h的乳酸浓度达到最大值,为203.33g/L,糖酸转化率达到78.85%,比出发菌株最大乳酸产量和发酵速率均提高了29.49%,糖酸转化率则提高24.53%.该菌株发酵产物的L-乳酸含量高达96.75%,与出发菌株(96.97%)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该高产菌株乳酸发酵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菌体增长速率加快.其L-乳酸发酵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生产菌株,具有较高的潜在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2.
采用响应面法(RSM)对L-谷氨酸发酵培养基中的成分玉米浆、豆饼水解液、硫酸镁进行优化.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3种因素与L-谷氨酸产量的函数关系,得到了最适发酵的培养基。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发酵液中L-谷氨酸的产量由83.3g/L提高到96.8g/L,比原产量提高了16.1%。  相似文献   

3.
丁涓  蒲洋  都婷婷  冯志斌  魏敏  王媛媛 《科技信息》2009,(33):T0070-T0071
最终试验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成分为碳源为葡萄糖添加量为6%时L-乳酸的产量8.1g/l,氮源为牛肉膏添加量为2%时L-乳酸的产量9.02g/l,PH为6.5时5.62g/l,均为同一条件下的最高产酸量,最终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为6%葡萄糖、2%牛肉膏添、PH为6.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初糖浓度、葡萄糖及氮的补加方式在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对其产酸率、转化率等参数的影响,确定了L-异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佳条件,在最佳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L-异亮氨酸产量达21.96g/L,糖酸转化率达15.34%.  相似文献   

5.
根霉L-乳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东京根霉(Rhizopus tokinensis) R8-1产生L-乳酸的发酵条件。比较了不同碳源和不同含量碳源对产酸的影响,以10%的葡萄糖、30℃下210r/min振荡培养72h,得到的发酵液中乳酸的质量分数为7.5%,对糖的转化率为80.64%:以12%的玉米粉为碳源发酵60h,发酵液中乳酸的质量分数为7.18%,对糖的转化率为78.4%。静置培养时乳酸产量要比通气培养时低得多。发酵产物经旋光分光仪、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测定可确认为L-乳酸,为同型乳酸发酵。  相似文献   

6.
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 rhamnosus 719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泡菜中的潜在致癌物——亚硝酸盐,将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rhamnosus 719(LCR719)接种到泡菜中,进行发酵,制备出亚硝酸盐含量低的泡菜,并对泡菜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的亚硝酸盐含量、L-乳酸含量和酸度进行研究.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得接种LCR719发酵120h的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为2.214mg/L,低于对照样的10.500mg/L;用手性柱的高效液相法测得发酵24h的泡菜中L-乳酸含量为13.74g/L.结果表明,LCR719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快速产生L-乳酸,从而抑制了亚硝酸盐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L-乳酸因其为生产绿色化学材料聚L-乳酸的原料而倍受重视.文中以米根霉As3.6462为菌种,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了用吸附固定米根霉发酵L等L酸.结果表明,相对聚乙烯醇、棉布,丝瓜布有更好的固定化效果.实验条件下,载体边长在8—10mm,载体用量为15mL/50mL种子培养基,玉米淀粉发酵L-乳酸产量为72—83g/L,连续发酵4批后产量基本稳定.丝瓜布固定化米根霉发酵L看L酸有良好的工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初糖浓度、葡萄糖及氮的补加方式、补加玉米浆和溶氧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中产酸率、转化率、发酵周期等参数的影响。确定了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佳条件,在最佳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L-缬氨酸产量达52.71g/L,糖酸转化率迭26.8%。  相似文献   

9.
对补料方式、补料速度等发酵过程的各种参数,以及产酸率、转化率、发酵周期等的影响和补料分批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L-亮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优条件。在最优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10L罐L-亮氨酸产量达29.47g/L,糖酸转化率达21.47%,结果明显优于分批发酵。  相似文献   

10.
经筛选得到了一株能以原油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的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L32),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出最佳的发酵条件,并确定了厌氧条件下以原油为碳源时的培养基成分。通过补加葡萄糖使其浓度保持在8g/L的方法可以提高菌体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L-23可以以原油为碳源生长,并能在降低原油粘度的同时使原油培养基内水相的pH值下降。L-23能提高实验岩心的原油采收率,即在关井96h后,L-23可使原油采收率提高9.6%左右。  相似文献   

11.
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米根霉L - 乳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米根霉(Rhizopus oryzae)NRRL395HS99为菌种,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为碳源,发酵培养基为基础在摇瓶上确立了最佳发酵条件.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了50L罐的发酵试验,比较了摇瓶和50L罐发酵的异同。在50L罐中,玉米淀粉双酶水解糖130g/L左右、以重质碳酸钙为中和剂、硅油为消泡剂发酵58-59h可产酸110g/L以上,转化率达87%左右。重质碳酸钙应用于米根霉L-乳酸发酵对于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蔗糖蜜发酵生产L-乳酸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蔗糖蜜作为原料,利用经诱变筛选得到的鼠李糖乳杆菌SCT-10-10-60发酵生产L-乳酸.通过设置单因素实验,研究不同初始糖蜜浓度(50%、40%、30%、20%)、不同发酵温度(30℃、37℃、42℃、47℃)、不同pH调节剂碳酸钙加入量(4%、6%、8%、10%)和氮源替代(尿素替代酵母粉)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亚硝酸盐是潜在的致癌物质,控制它在食品中的含量对保障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研究了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 rhamnosus LCR 719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对亚硝酸盐的抑制,接种LCR 719的泡菜,在37 ºC发酵120 h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仅为2.214 mg/L,低于对照样的10.500 mg/L,应用手性柱的高效液相法测定泡菜在发酵24 h后产生的L-乳酸为13.74 g/L。结果表明,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抑制是由于LCR 719在泡菜发酵过程中快速产生L-乳酸。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发酵法合成高分子聚合物γ-PG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株γ-聚谷氨酸高产菌枯草芽孢杆菌B-115为实验菌株,分别考察碳源、氮源种类及浓度、前体物添加量、生长因子和发酵条件对γ-聚谷氨酸产率的影响.优化结果显示:碳源是6.5%的玉米糖化液,氮源是0.4%的普通蛋白胨,前体物谷氨酸钠的添加量为4%,生长因子种类及添加量分别为0.15%硫酸镁、0.006%硫酸锰、0.8%磷酸二氢钾、1.0%氯化钠、0.03%氯化钙;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5,接种量2%,装液量50 mL/250 mL1,50 r/min3,7℃培养84 h;γ-聚谷氨酸的产率可从57.85 g/L提高到68.30 g/L.  相似文献   

15.
对鼠李糖乳杆菌菌株Lactobacillus rhamnosus JCM1553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得到一株耐高温L-乳酸高产突变菌GX-6.在47℃,分别以葡萄糖和木薯淀粉为底物,研究GX-6菌株发酵生产L-乳酸的情况并考察GX-6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底物时,发酵56h的L-乳酸产量达到117g/L,...  相似文献   

16.
以紫芝为研究对象,讨论液体深层发酵碳源、氮源、无机盐和培养条件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确定紫芝液体发酵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g/L、蛋白胨3,g/L、KH2PO41.2,g/L和MgSO4·7H2O 0.8,g/L.发酵条件为培养温度25,℃,起始pH自然,装液量24%,接种量15%,140,r/min培养7,d.同时,以菌体生物量、胞外多糖和pH为指标,绘制紫芝液态发酵动力学曲线,发酵培养7,d后菌体生物量和胞外粗多糖的含量分别达到最大值3.63,g/L和1.67,g/L.  相似文献   

17.
对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CICC 6005菌株进行Co60诱变,从突变体中选育得到1株生长快速的耐酸突变菌株LS-8.该菌株在pH值3.6的条件下发酵72h、在pH值3.8的条件下发酵104h,L-乳酸产量分别达9.2 g/L和16.5g/L.  相似文献   

18.
产纤溶酶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筛选了1株产纤溶酶能力较强的芽孢杆菌,对其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产酶最佳的各组分质量浓度为木糖20 g/L,大豆蛋白胨30 g/L,Na2HPO41 g/L,MgSO41 g/L,CaCl20.1 g/L,吐温40为2 g/L.种龄16 h,接种量3%,发酵周期3 d,起始pH为7.0,摇床转速200 r/min,发酵温度37℃,在此条件下发酵液纤溶酶活性(相当尿激酶活力单位)高达862.2 U/mL.  相似文献   

19.
灵芝真菌发酵生产灵芝多糖和灵芝酸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提出了灵芝真菌同时高效生产灵芝多糖和灵芝酸的发酵过程。在摇瓶中考察了氮源、接种量、起始葡萄糖浓度和装液量对灵芝细胞生长及灵芝多糖和灵芝酸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 ,酵母膏和蛋白胨复配作为氮源有利于细胞生长。接种量对细胞量有一定影响 ,但是对产物积累量影响更大。在 50 g/ L起始糖浓度下 ,细胞干重达到 1 6.7g/ L,胞内多糖、胞外多糖和灵芝酸分别达 1 .1 9g/ L,0 .854g/ L和 2 1 2 .3mg/ L。考察装液量发现 ,小装液量有利于提高细胞生长速率和产物的生产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