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原料粉末中杂质、预热温度对(W,Ti)C自蔓延高温合成的影响,并利用XRD和SEM技术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相组成、产物形貌和粒径的分析.结果表明:原料Ti粉中挥发性杂质能阻碍TiCWC的固溶,而预热则可强化TiCWC的固溶;当预热至600℃时,可使TiCWC充分固溶,合成的(W,Ti)C粉末粒径可达1~3μm.该研究对进一步生产(W,Ti)粉末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了Fe73.5Nb3Cu1Si13.5B9新型高性能铁基超微晶软磁合金的性能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合金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35℃,其起始磁导率μ(0.08A/m)=14.8×10^4,矫顽力Hc=0.6A/m,饱和磁感B(800A/m)=1\22T。最佳铁损分另为P5/10k=5.6W/kg,P5/20k=17.4W/kg,P5/50k=80W/kg,P5/100k=270W/kg。且在相  相似文献   

3.
采用粉末渗镀法,研究了黄铜渗铝工艺。获得有效渗铝的工艺条件是:渗镀温度600℃,渗镀时间3h,渗剂组成是Al粉40%、NH4Cl2%和Al2O3粉58%。渗铝后的黄铜耐蚀性提高1.8倍,硬度增加25.6%,渗层厚度为50μm。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等得出,黄铜渗铝层的结构由表面至基体是Cu(0.6108)Al(0.3892)→γ2-Cu9Al4→α-CuZn(含Al)→α-CuZn。  相似文献   

4.
非均匀结构WC-Co硬质合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碳化烧结法制取非均匀结构硬质合金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化烧结工艺可制得非均匀结构WC-Co硬质合金,配C量以6.0%~6.1%(质量分数)较好,最佳烧结温度为1420~1450℃,WC-10%Co(质量分数)合金的抗弯强度σbb可达2600~2900MPa,密度ρ为14.4~14.6g/cm3,硬度HRA为88.2~89.9.此外,还可以获得WC<lμm的合金。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复方康希力胶囊中氨苄青霉素和邻氯青霉素进行测定。以醋酸盐缓冲液(pH=4.5)-甲醇(55:45)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YWG-C_(18)(10μm)为固定相;乙酰苯胺为内标;检测波长为254nm。氨苄青霉素、内标物和邻氯青霉素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0、5.5和9.0min。氨苄青霉素和邻氯青霉素的回收率(n=5)分别为100.3%(RSD=0.37%)和100.9%(RSD=0.43%)。两种组分的最低检出浓度为5μg/mL。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骨痛灵胶囊中芍药甙含量,色谱条件为:SUPELCOSLILTMLC-C18(5μm,250×46i.d.mm);流动相:乙氰/水(12∶88);流速:12ml/min;40℃;检测波长:230nm。方法简单、快速和准确,芍药甙在01~10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n=7)和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993%和116%。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种类型的乙烯气相聚合高活性催花剂.用SiO2,MgCl2作复合载体,负载TiCl4制得的SM型催化剂,载体中含w(Ti)为2%~3%,w(Ti3+)为35%~59%,比表面积105~120m2/g,催化活性每小时每克催化剂Ti催化得5.0~5.7kg产物PE(kg·g-1·h-1),聚合动力学曲线为衰减型.用镁粉、卤代烷、四氯化钛为主要组分制备的MG-2型催化剂,载体中w(Ti)为6%~7%,w(Ti3+)为55%~69%,比表面积70~85m2/g,催化活性1.8~2.0kg·g-1·h-1,聚合动力学曲线为平稳型.对SM型催化剂扫描电镜及图象分析得到颗粒平均粒径(d),颗粒长短轴比(dl/ds)及颗粒大小粒径比(dmax/dmin)分别为31μm,1.402,4.1,MG-2型催化剂为33μm,1.524,7.0,相应聚合产物颗粒的d,dl/ds,dmax/dmin,SM型催化剂为247μm,1.295,4.6,MG-2型催化剂为263μm,1.540,9.0.显示出SM催化剂更优良的聚合性能.  相似文献   

8.
用XRD和SEM对钨-钴混合氧化物(W20O58+Co3O4)的氢还原及在不同组成的H2/CH4混合气体中的碳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850℃以上氢还原产物是α-W+Co3W+Co7W6三相混合物.纯蓝钨(W20O58)或钨-钴混合氧化物都能在较低的温度下(900~1000℃)被甲烷气相碳化成WC,碳化速度和游离碳的析出均与碳化温度及H4/CH4混合气相的组成有关.作者给出了最佳的碳化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有关文献报道了[Na(DB18C6)CH3OH2]2W6O19的合成与晶体结构.本文应用相同的反应物,选用不同的实验条件合成出了另一种新型冠醚多酸超分子配合物,并进行了x四圆衍射测定.该晶体C49H82W6N2Na2O40为四方型,空间群为Pr/mbm,α=1.7095(3)nm,C=2.8243(5)nm,V=8.254(2)nm3,Z=54,Mr=2488.33,Dx=2.035/cm3,μ=9.51cm-1,F(000)=4704.最后一致性因子为R=0.0546和Rw=0.0632.该配合物由[Na(DB18C6)(H2O)2]+与W6O19通过静电作用而组成  相似文献   

10.
整个测定系统由固定化青霉素酶管、流动注射分析仪及碘分子检测池组成。测定原理基本上同碘量滴定法,即青霉素经酶管转化为青霉素噻唑酸,该酸与碘分子发生定量反应,剩余的碘用电化学方法检测。实验表明:测定线性范围为0.05~0.90mol/m ̄3(取样40μ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2。对0.6mol/m ̄3的青霉素反复测定10次,平均值为62.49μA,变异系数为1.20%。当青霉素浓度低于1.0mol/m ̄3时,条件在一定范围的波动(磷酸盐浓度为0.05~0.25mol/m ̄3,pH为6.0~7.5,测定温度15~25℃),对测定结果几乎没有影响,测定速率可达每小时120个样品。此系统不变,在室温下(8~20℃)使用时,每天约测400个样品,酶管使用30d,未见活力下降。4℃下保存10个月,酶管活力未见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二元合金超微粉末中化合物相生成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感应加热式的气相蒸发法制备了 Mg- Sb,Bi- Mg,Pb- Mg,Mg- Zn和 Sb- Zn五种合金的超微粉末 ,研究了超微粉末中的相生成规律及粉末粒子的形貌和组织特征 .在 5种合金的超微粉末中均未出现在其合金相图上不存在的化合物相或固溶体相 .在 Mg- Sb合金超微粉末中生成了β-Mg3Sb2 高温相 ,在 Bi- Mg合金超微粉末中生成了 γ- Mg3Bi相 ,在 Mg- Zn合金超微粉末中生成了ε- Mg Zn2相 ,在 Sb- Zn合金超微粉末中生成了 Sb Zn,Sb3Zn4 和 Zn3Sb2 化合物相 ;对于在相图上同时存在固溶体相和化合物相的 Pb- Mg合金 ,超微粉末中只生成了β- Mg2 Pb相 ,未发现固溶体相 .各种合金超微粉末粒子的形貌与相应的纯金属超微粉末的形貌不同 ,形状不规则 ,表面粗糙 ,含有化合物相的粒子衬度不均匀 ,为复相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12.
采用感应电流加热蒸发Al-Cu-Mn和Al-Cu-Cr三元母合金,制备出了合金纳米粉末,研究了纳米粉末中相的生成规律。在Al-Cu-Mn合金纳米粉末中生成了AlMn,Al8Mn5和AlCu2Mn相,其中AlCu2Mn相的体积分数最高达到0.99。在Al-Cu-Cr合金纳米粉末生成了Cu9Al4,Al2Cu3,AlC42和Al13Cr2相。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三元合金系,纳米粉末的相组成是由合金组元间的合金化特性决定的。三种组元中只要有一组不能相互反应形成化合物相或固溶体相,则在其纳米粉末中难以生成三元化合物相。三种组元间能够相互化合或固溶是在纳米粉末中形成三元化合物相的必要条件。此外,母合金的成分范围还必须合适。  相似文献   

13.
蒸发凝聚法制备金属超微粉末工艺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自行设计的超微粉末制备装置,在压力为50~1000Pa的Ar气中,利用中频感应加热对坩埚中的金属熔融蒸发,并以水冷螺线管捕获蒸发过程中形成的粉末,研究了蒸发工艺参数对金属蒸发速率、粉末产率和粒度、形貌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采取提高蒸发温度、减小惰性气体压力、加大坩埚直径以及保持金属液面与坩埚口部平齐等措施均能显著地提高金属的蒸发速率和超微粉末产率;在感应加热蒸发法中,粉末和蒸气原子在坩埚口部堆集结壳现象是造成金属难以长时间连续蒸发、金属有效蒸发速率及粉末产率降低的关键原因之一.可以通过加大坩埚直径和保持液面与坩埚口部平齐来克服.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电爆金属丝制备超细粉的新方法,金属丝不与电极接触而是在高压电场中爆炸形成超细粉.研制试验装置,电爆不同直径和长度的铜丝,并获得超细粉末.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粉末形貌,结果显示,粉末颗粒为圆球状,多数处于纳米级,且分散良好.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算法分析粉末粒度分布.结果表明,粉末的粒度分布集中,平均粒径较小.进一步研究发现,铜丝直径越小,电爆制备的粉末中位径就越低、粒度分布越窄;电极间距一定时电爆长度适中的铜丝,可获得中位径小、粒度分布窄的纳米粉.  相似文献   

15.
以Ti-B4C-C为主反应体系,采用自蔓延反应火焰喷涂技术,在45^#钢基表面制备TiC-TiB2复相陶瓷涂层。研究不同粉体团聚状态对涂层气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粉喷涂得到的涂层性能要优于胶联团聚粉。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铝超细粉体的电化学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AlCl_3·6H_2O为原料,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超细纳米Al_2O_3粉体,对粉体进行XRD及TEM表征,粉体不经热处理即含有γ-Al_2O_3。对粉体分别经500℃、800℃、950℃各处理2h,得到了粒径分别为20nm、35nm、60nm形态不同的粉体。  相似文献   

17.
精细陶瓷原料硅酸锆高纯超细粉的研制周歧发,潘幸,林光明,张进修(中山大学超细材料研究中心,广州510275)关键词硅酸锆,超细粉分类号TQ174·758硅酸铬(ZrsiO;)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它属于四方晶系,具有岛状结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纳米级二氧化锆超细粉末表面结构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深胶-凝胶法制备了钇稳定立方相二化锆超细粉。研究了其形态?比表面和表面微孔分布。结果表明:二氧化锆超细粉末呈球形或近似球形,表面存在大量孔径为40A左右的微孔。  相似文献   

19.
连铸保护渣在结晶器中熔融行为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特定的连铸保护渣进行分析时,熔渣层厚度是一个重要参数,如果在连铸过程中熔融层厚度不能保持在某一最小值以上时,铸坯的内外部质量会因坯壳与结晶器间的润润变差而受到影响,因而必须确定适合条件的保护渣,在工业试验中,保持其它参数不变而只控制一个参数的变化来研究其影响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费用昂贵。采用数学计算和计算机仿真方法进行此类研究,较好的预测了钢液面上熔融层的厚度及温度分布,并以此来研究了保护渣物理性能对保护渣各层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溶胶-凝胶法合成了YAG:Ce3+荧光粉,测定了合成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研究发现包膜对荧光粉热稳定性有影响。用氧化铝和氧化镧对荧光粉包膜,会降低荧光粉的发射强度,但可明显提高荧光粉的高温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