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atus)是重要的海洋水产资源之一,其视网膜电图(ERG)作为网膜的综合电位是反映视觉特性的一个良好指标。目前对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以昆虫、乌贼和鲎为主,至于虾蟹研究颇少。且缺少系统研究。为加深对蟹视网膜特性了解,本文对我国常见的三疣梭子蟹ERG的波形和适应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ERG及OPs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各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进行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网膜震荡电位(OPs)的检测及分析,探讨采用ERG与OPs方法在视网膜静脉阻塞诊断上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9例RVO患者以及20例对照组人员,分别进行ERG、OPs检测.结果 RVO组与对照组相比,ERG的a、b波峰值下降、峰时延长(P<0.01);OPs总幅值下降(P<0.01).HR型与VSR型相比,ERG的b波峰时延长、峰值下降(P<0.01),OPs总幅值下降(P<0.01),但a波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RG及OPs的改变在估计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程度上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人为升高猫IOP(眼内压)条件下,记录了视网膜节细胞反应及ONR(视神经反应),并与同时记录的ERG (视网膜电图)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视网膜节细胞的耐压性也不同,ONR 与ERG 几乎平行消失。在两只猫上同时记录了VECP(视皮层诱发电位)与ERG,发现ERG 先于VECP 完全消失,这与家兔的类似实验比较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4.
盐度对鲻鱼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Cr2O3为指示物,设计两组试验测定鲻鱼(Mugil cephalusL.)对饲料粗蛋白、氨基酸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第一组鲻鱼的平均体重为9.0 g,盐度为5、15和25;第二组鲻鱼平均体重为19.0 g,盐度为0,5,10和15.结果表明1.第一组试验中,鲻鱼对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9.8、82.7和82.6 %,氨基酸总量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3.9、84.4和86.3 %.第二组试验中,鲻鱼对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7.0、75.4,77.7和78.8%,氨基酸总量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9.4、77.3和79.3和80.8 %.盐度对粗蛋白和氨基酸总量的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不显著.2.第一组试验中,鲻鱼对总能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0.8、63.5和73.9 %,随着盐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鲻科鱼类是世界性分布的经济种类,它是咸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发展鲻科鱼类养殖的研究,已列入国际生物学发展规划的研究项目,受到了国际生物学发展规划组织的支持和鼓励。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视鲻科鱼类繁殖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对鲻科鱼类的繁殖生物学、仔幼鱼生长、发育以及摄食生态学等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加速了鲻科鱼类人工繁殖的进展。本文拟从繁殖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鲻科鱼类繁殖生态学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视网膜电图(ERG)变化,评估羟氯喹(HCQ)对视网膜损害.[方法]对4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症用HCQ治疗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研究.在服药前后分别进行视力、视野、眼底和ERG的检查并给予比较.[结果]治疗期间视力,眼底和视野的检查均无异常.但有3位患者分别在服药3个月和6个月时出现了ERG的a波和b波振幅下降.[结论]ERG能较早的观察到HCQ对视网膜的毒性,对视功能损伤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鲻鱼是浅海中杂食性上层鱼类。适盐性广,常栖息于近海河口,在淡水、咸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活,它繁殖力强,生长快。一条重一克左右的鲻鱼苗。饲养七至八个月,体重就可达到150克左右。放养一万尾鲻鱼苗,当年就可提供商品鱼一吨半左右。经济效益相当显著,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为世界三大养殖鱼类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二年,我们舟山地区水产研究所在普陀鲁家峙对虾塘里放养了鲻鱼,探索对虾与鲻鱼混养的途径。当时有人表示耽心,对虾与鲻鱼混养,怕对虾要被鲻鱼吃掉,饵料要被鲻鱼抢光,得不偿失。但根据半年时间的混养情况来看,对虾与鲻鱼这两种水生  相似文献   

9.
调味烤鲻鱼片的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冰鲜鲻鱼为原料,研究了调味烤鲻鱼片加工过程中鱼肉的去腥效果,调味液配方、烘烤温度和时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了调味烤鲻鱼片加工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研制的调味烤鲻鱼片其色泽浅,口感好,滋味鲜美可口,并具有烤鱼特有香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种鲻科鱼类的松果体显微、超微结构,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结果表明三种松果体形态各异,但都有三种典型的细胞:感光细胞、支持细胞、神经节细胞.三种鱼都有松果体,但没有背囊.  相似文献   

11.
利用激素注射和人工繁殖技术获得的鲻鱼受精卵,对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和水层垂直分布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23℃水温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65±0.18 mm,卵黄球长径0.96±0.24 mm,油球直径0.38±0.12 mm,卵黄球在孵化后第5天消失,油球为第10天完全吸收;(2)不同水深(20、40、60 cm)对鲻鱼的孵化率影响显著(P0.05),但对卵黄囊期仔鱼的死亡率影不显著(P0.05);(3)孵化后的第3天和第8天,仔鱼在水层中发生向下迁移变化,并伴随2个死亡高峰。  相似文献   

12.
在19~24℃条件下对鲻鱼(Mugil cephalus)(初始体重:204.42士23.13g)进行了饥饿4周和再充分投喂4周的恢复生长实验,应用透射电镜对其肝脏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饥饿4周后鲻鱼肝细胞所含的细胞器总数目减少,核周粗面内质网含量降低,线粒体出现多种形状,其间电子密度较低,嵴更加稀疏,溶解,无全嵴,肝细胞内的大脂滴基本消失.再恢复投喂4周后,肝细胞各种细胞器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脂滴大量出现.表明鲻鱼肝细胞代谢与细胞器数目和内容物密切相关,在一段时间的饥饿胁迫之后,鲻鱼肝脏能过量的贮存脂肪作为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13.
在19~24℃条件下对鲻鱼(Mugil cephalus)(初始体重:204.42士23.13g)进行了饥饿4周和再充分投喂4周的恢复生长实验,应用透射电镜对其肝脏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饥饿4周后鲻鱼肝细胞所含的细胞器总数目减少,核周粗面内质网含量降低,线粒体出现多种形状,其间电子密度较低,嵴更加稀疏,溶解,无全...  相似文献   

14.
梭鱼和鲻鱼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PCR技术,扩增了梭鱼和鲻鱼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并比较分析了其种间的序列差异。获得16S rRNA基因的540~560 bp碱基序列,出现26个碱基的插入与缺失位点;获得COⅠ基因的602~604 bp碱基序列,出现2个插入缺失位点;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序列中G平均含量最低,且(A+T)含量高于(G+C)含量,与其他鱼类中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研究结果相一致。在16S rRNA基因片段中,梭鱼出现1种单倍型,鲻鱼为2种单倍型;在COⅠ基因片段中,梭鱼样品中检测到3个单倍型,鲻鱼样品中检测到5个单倍型。以Takifugu poecilonotus为外群,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获得的NJ系统树基本一致,鲻鱼和梭鱼种内个体分别聚为一支,显示16S rRNA和COⅠ基因适合于梭鱼和鲻鱼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钇对发育过程中大白鼠视网膜电图(ERG)和视皮层诱发电位(VEP)的影响。用60ppm,600ppm和1500ppm的YCl_3喂养大白鼠,在刺激光强度为10LUx时,其ERG的a—b波幅度分别下降了31%、47.2%和62%,VEP的P_1波潜伏期分别延长8ms、10.2ms和12.1ms。测定了ERG的时间频率曲线随剂量的增大呈下降和变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鲻长尾吸虫种群生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鲻鱼肠道内的鲻长尾吸虫(Elonginurus muiglus Lu,1995),随着宿主体长的生长,其感染的变动范围在28.89%-31.93%之间,而感染强度和种群工呈现有规则的变动;体长在40-160mm范围内,种群平均拥挤度,扩散性指标则随着体长的生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负二项参数则逐渐降低,在不同的月份中,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种群平均密度呈不稳定的波动,吸虫群在不同体长组和  相似文献   

17.
用能量散射仪测定了多齿蛇鲻鳞片不同部位的钙含量,发现鳞片上年轮处的钙含量比其它部位低,说明年轮形成与鱼体钙代谢有关,根据周年的生物学测定资料,多齿蛇鲻的生殖期为2~5月,鳞片上的年轮形成时间为3~6月,作者认为多齿蛇鲻的年轮是由于生殖季节鳞片上钙沉积量降低而形成,不是钙被重吸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以单板机为基础的ERG(Electroretinegran)和VEP(Visual EvokedPotential)检测仪器。采用平面发光管产生弱光刺激,以皮肤电极检测电信号,并用迭加和滤波方法对信号进行处理,得到视网膜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构建长期微重力暴露所致眼部损伤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M4组和M8组)和对照组(N4组和N8组)。M4组和M8组采用30°尾部悬吊后肢去负荷的方法进行长期微重力效应的模拟,分别在造模4周和8周后,对相应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视网膜情况进行检查。采用视网膜电图(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测视网膜功能,采用OCT和视网膜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形态,同时通过小动物眼底成像系统进行眼底血管观察。结果 大鼠尾部悬吊处理4周后,其视网膜功能和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尾部悬吊处理8周后,大鼠视网膜功能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具体表现为ERG暗适应3.0反应振幅明显下降[(686.60±86.20)vs. (158.80±23.69)μV, P<0.05],VEP的P1波峰时值延长[(89.83±4.98) vs. (96.67±4.41)ms, P<0.05],OCT观察眼底可见其外核层变薄[(35.13±1.02)vs. (20.32±1.92)μm, P<0.05],眼底可见脉络膜血管血流增多。结论 SD大鼠尾部悬吊8周可以很好地模拟长期微重力环境暴露所致眼部损伤,可作为该现象发病机制研究较好的疾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鲻段虎鱼属在四川首次发现(鲈形目:段虎鱼科)丁瑞华四川自然资源研究所,邓其祥四川师范学院四川动物1993,12(1):37~38鲻虎鱼属(MugilogobiusSmitt)是虎鱼亚科Gobiinae中一个较小的属。我国珠江口、郁江、长江中下游和闽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