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减少吉林油田生产用电的损耗,加强用电管理,提高油田电网的用电质量,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建立电能远程计量监测系统,实现了电能数据的在线监测和管理。通过对不同技术的分析比较,建立了基于GPRS网络的应用系统结构,实现并予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吉林油田通过该系统,减少了电能丢失,提高了工作效率,堵塞了管理漏洞,实现了节约生产与高效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油田开发中,油井和管道等油田空间事物的属性信息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地理位置关系对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cGIS Engine的油田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C/S模式工作,后台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利用ArcGIS Engine和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开发和管理的主要组件。该系统不但可以提供清晰而形象的可视化油田地图,而且可以在地图上直接对油田中的井、间、站及各种管道进行在线操作编辑、查询和统计,是油田开发管理中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助手。  相似文献   

3.
针对铁路部门的铁路宗地测绘数据管理的建设需求,研究实现了基于GIS的铁路宗地信息管理系统。首先,从系统架构和系统功能方面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其次,利用GIS二次开发组件ArcGIS Engine,采用插件式开发方法进行了系统实现,并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实现了宗地的多源、多类型的数据集成管理、查询、统计与更新等功能,有利于提高铁路宗地信息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利用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对毕业生数据编辑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大量不同记录的多个数据项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在编辑这些数据信息时,为快速编辑并保证数据正确性,可通过系统中的"批量编辑"功能来实现,在此阐述了系统中数据"批量编辑"功能模块的实现思想和程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我国大多数油田工艺的主体技术之一,功图法的油井计量技术已经得到了大范围、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国众多油区的面积都比较大,油井的数据采集工作存在着单机版的程序和系统数据升级繁琐、维护繁琐、无法共享,油井数据管理难度大、数据量大、采集时空跨度大等等缺点,然而网络化的油井远程计量检测系统是一种集先进的通讯网络、油井计量、信号处理以及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检测系统,并且将现场的数据处理、采集和局域网进行对接,这样做不仅达到了油井的电流、位移和载荷等等参数进行实时的远程检测,最终实现了在线维护升级、报表生成、数据更新、数据查询、信息检索以及在线自动实时计量等等功能,为实现数字化油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提出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区域旅游规则和管理的多层次方法,利用MapInfo的多重功能,建立了区域旅游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数据查询、数据集成与更新、缓冲区及旅游专家咨询系统等功能的实现,阐述了本系统对区域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油田的生产特点决定其油井分布的不规则分散性,这就为油井的日常管理带来不便,而采用无线监测技术的方式对油井实现全天候在线监控可以克服此不足.通过基于GPRS及局域网的生产监控系统在油田的实施,不仅可以对油井实现24 h实时在线监测,及时发现油井的生产状况,并通过对实时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快速判断故障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油井正常生产,提高油井有效生产时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国内的多数采油矿区监控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基于GPRS的分布式油田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采用GPRS无线通讯方式进行远程通信,并在数据传输中定义了心跳包。实现GPRS实时在线,保障通信和数据的正常传输,实现了分布式油田的远程监控,提高了油气生产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特点,构建了系统数据指标体系,开发了适应甘肃重点实验管理需求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此系统开发了用户版和管理版两个系统。用户版能实现各实验室单位在线填报数据、数据平衡检查、提交和打印功能;管理版能实现管理部门在线数据审核、数据修退、分类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系统采用B/S模式进行人机交互,界面友好、信息查询灵活、方便,数据存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过秀华 《科技资讯》2014,12(24):24-24
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现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为了解决此问题,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被设计和使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是在GIS地理环境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各个监控管理子系统,并将各系统数据库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共享中心,实现了环境信息的动态更新和查询统计.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中包含多个功能模块,用于统计污染源的基本信息、采集数据、数据汇总分析、制作污染源监测报表以及进行系统管理程序等.通过此系统来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的生产过程管理和分析,提高其工作效率,进而实现对城市污水厂排放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1.
油田集输系统中加入的絮凝剂要与地面各种油田处理剂相遇。对絮凝剂与油田助剂在现场使用过程中的配伍性的研究,有利于指导现场最优使用药剂。笔者依据油田生产过程中各助剂所使用先后次序,采用配伍实验,得到了絮凝剂在现场使用中与各油田助剂间的配伍协作关系。  相似文献   

12.
牛35块沙河街组三段Es_3~中现今地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庄油田牛35块位于牛庄洼陷西北坡,现今地应力对油田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综合采用了声速法、井壁崩落法、井斜统计法、声发射法和水力压裂法对关键井点的水平主应力方向和大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单元法对牛35断块沙河街组三段Es3中现今地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牛35块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近东西,在断块内部最大水平主应力65MPa左右,最小水平主应力60MPa左右,分布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对油田开发分层地应力进行弹性力学分析 ,建立了分层地应力三维弹性力学计算模型 .分析模型综合考虑了垂向地应力与岩石特性对破裂压力的影响 ,给出考虑垂直应力影响的最小地应力计算公式 ,结果可用于油田开发设计 .另外 ,分别考虑地层垂向压力和岩石变形特性的影响 ,采用控制最小周向应变参数得到了井眼岩石破裂的准则 .  相似文献   

14.
吐哈油田气举采油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举是人为地将高压气体从地面注入到油井中,依靠气体的能量将井中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人工举升方法,如气举完井工艺优化设计技术、气举完井管柱配套技术、气举阀投捞技术、气举井测试及工况诊断技术、气举系统优化技术.在实践中,针对吐哈两个油田(鄯善油田、丘陵油田)的应用实际,从采油方式、油管尺寸、井口回压、气举阀工作参数、完井管柱、气举阀投捞技术、气举测试等具体问题解决中,对气举采油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形成了适合吐哈油田的气举采油配套技术和配套工具系列,从而部分解决吐哈油田气举采油中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油田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受新区块投产、开发方案调整和"三采"措施等因素的影响,年产量数据会呈现多峰形态。针对经典的Hubbert、HCZ等模型不能直接拟合多峰数据序列的问题,开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油田产量多峰预测模型研究。基于Hubbert模型,对多峰数据序列进行分段最小二乘拟合,在拟合误差函数中引入控制分段个数的罚分项,采用动态规划算法,自动求得最优分段的多峰预测模型,该模型运用在实际的油田产量数据上,预测结果达到预期目的。提出了一种通过自动最优分段的线性回归学习来建立油田产量多峰预测模型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建模简单、自适应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1INTRODUCTIONThedevelopmentplanisveryimportantforanoilfield,anditisalsoacomplexandsystematicengineringprobleminvolvingmanyas...  相似文献   

17.
油田开发指标变化特征被当作油田开发规划、油田开采状况评价、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与调整及油田开发风险预测预警等决策管理问题的重要依据。针对至今没有很好解决的建立智慧油田的瓶颈问题之一——油田开发指标智能预测系统的选择预测方法和模型的知识挖掘问题,基于油田开发的海量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提取反映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和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已建立的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模型库及知识库,利用深度学习的实体和关系的联合提取方法,提出通过油田开发输入信息、油田开发动态特征指标、油田开发指标预测的模型库和知识库挖掘选择油田开发指标最佳预测模型的知识方法。概念设计的模拟实例表明,提出的知识挖掘流程可实现只要输入油田开发的相关信息,就能自主获得恰当的油田开发指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以辽河油田地面集输含水稠油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波对原油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设计并建立了地面稠油管线微波加热集输室内实验装置。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微波对特定稠油的加热降黏及脱水效果,优选出微波的加热频率及加热功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加热集输的方法相比具有加热速度快,节能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沈阳油田沈一区掺水系统分析及提高效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油田沈一区地面掺水系统是一大型、复杂、枝状管网结构的地面伴热系统,目前系统单耗高,热损失大.在对当前系统运行状态深入剖析后,找出了影响系统效率及耗能的关键因素,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运行改造方案.试验证明,该方案是可行的,对类似的掺水系统优化改造方案的提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