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Hagemann等[1]根据花粉发育超微结构研究的资料,将呈细胞质单北母系遗传的被子植物综合为三种类型,即番茄属型(Lycopersicontype)、茄属型(Solanumtype)和小麦属型(Triticumtype).近几年,利用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荧光技术可灵敏地检测生殖细胞或精细胞中的细胞器DNA,为质体的遗传方式提供细胞学证据[2].本研究以水稻(Oryzasatiua)成熟的花粉为材料,研究了生殖细胞及精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器DNA…  相似文献   

2.
油松树脂道结构及与树脂产生和分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松树脂道由上皮细胞围绕着引长的胞间隙构成,在上皮细胞外又有2~3层鞘细胞。它们在各类器官中均有分布,除胚珠外树脂道都以裂生方式发生,但是在不同器官中树脂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从树脂道细胞超微结构特点分析。上皮细胞中各种细胞器都参与了树脂的合成,但由质体、线粒体、核膜和内质网合成的树脂及由高尔基体和细胞质合成的树脂分别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质膜分泌至原生质体之外,然后,分泌至质膜外的树脂则以相同的方式通过细胞壁分泌至树脂道腔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常规电镜技术对不同细胞周期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菌体细胞和原生质体进行超微结构的对比观察,结果发现,用减数分裂时期的原生质体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效果最为理想。包括细胞核在内的许多细胞器都可观察到。纺锤极体,微管,染色质,染色体,核仁等核内结构也都十分清晰。  相似文献   

4.
沙冬青成熟胚囊助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成熟胚囊助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开花前一天助细胞珠孔端有明显的丝状器,并在其附近的细胞质中有许多管状内质网,核位于珠孔端,细胞器主要集中在核周围和合点端细胞质中,两助细胞超微结构一致。2)开花当天,助细胞合点端细胞壁消失,近珠柄侧的助细胞中细胞器变得稀少,内质网膜和质体膜变得模糊不清,而远珠柄例的助细胞中细胞器发达,此时,两助细胞在超微结构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表明与其功能、退化和花粉管进入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过程中几种癌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机制,用光学显微技术、DNA凝胶电泳和Northernblot方法,研究了去除生长因子和蛇诱导的两个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系统中p53、c-Hras、c-myc和bcl-2基因的表达。发现去除生长因子诱导细胞的凋亡过程中,P53基因表达显增加,c-H-ras和c-myc基因表达无变化;蛇毒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P53有达显增加c-H-ras和c-myc基因表达无变化。在正常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中药熊胆的主要成份之一熊去氧胆酸对MGc80-3细胞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熊去氧胆酸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群体倍增时间延长及分裂指数下降,并使其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细胞体积增大并呈充分铺展状态,核质比值下降;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并出现小泡状突起;细胞器如线粒体等数厨增多,结构趋向正常化,核内异染色质团块减少,胞质游离多聚核糖体减少等等。这些结果说明熊去氧胆酸能在定程度上逆转MGc80-3细胞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7.
Hg2+对睡莲幼叶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浓度梯度Hg^2 对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幼叶细胞超微结构主要是对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损伤情况。观察结果表明:当Hg^2 培养浓度小于5mg/L时,处理5d的睡莲幼叶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破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对各细胞器的损伤加剧,表现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膨胀,外膜断裂,直至消失,叶绿体解体。线粒体的脊突膨胀成囊泡状,局部瓦解,线粒体成空泡状。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核仁散开,核膜破裂,染色质从核孔散出,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研究表明,Hg^2 对睡莲的急性致死浓度为5-8mg/L。  相似文献   

8.
陆祖军  王永繁 《广西科学》1999,6(4):293-295
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枫香树脂道发育过程的5个阶段的多糖物质、树脂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为,随发育阶段的后移,基本组织细胞与树脂道上皮细胞内的多糖物质量与树脂量不断啬在成阶段达到最大值;基本组织细胞形成多糖物质与树脂的时间均早于树脂道上皮细胞;树脂道上皮细胞所含多糖物质始终极少,而树脂总量变化明显,在树脂道发育成熟阶段,树脂充满整个细胞。提示树脂道上皮细胞并非是合成树脂的主要场所而是转运、贮  相似文献   

9.
整装细胞中间纤维体系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对整装细胞选择性抽提的方法,研究了ts LA 90细胞系的中间纤维(IF)体系的超微结构。进一步证实了IF体系是与细胞核相联系的、疏密不匀的网络结构,且遍布整个细胞质区.这一方法可高度清晰地显示IF体系超微结构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人参皂甙Rg1对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以下简称"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及终末分化指标的影响,鉴定其对MG-63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以50 μg/mL人参皂甙Rg1处理MG-63细胞,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MG-63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成骨细胞相关终末分化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同步以HMBA处理MG-63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产生了细胞形态规则、大小一致、细胞铺展体积增大,核质比例减小、核内核仁数目减少、细胞器丰富发达等与正常细胞相似的恢复性变化.观察到MG-63细胞终末分化指标I型胶原、骨粘素、骨钙蛋白的阳性表达及钙化糖原颗粒的增多与典型骨节结的形成,其变化结果与HMBA处理细胞类似.本研究证实人参皂甙Rg1能显著改变MG-63细胞形态与超微结构恶性特征,并增强成骨细胞相关的终末分化指标的表达,从而对MG-63细胞的终末分化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对分析5个产地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质量分数,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枫香树脂资源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相同月份5个不同产地的枫香树脂为原料,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枫香树脂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离鉴定、质谱定性,最终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中共解析出64种可能的化合物,在广西桂林(GG)、广西百色(GB)、广西隆林(GL)、江西九江(JJ)、福建顺昌(FS)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44、41、44、37和32种化合物。5种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化合物,其中以萜类化合物为主,质量分数的均值为84.33%。其中GG的枫香树脂萜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91.96%), JJ枫香树脂的质量分数最低(66.26%)。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成分及质量分数具有较大的差异。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β-石竹烯、α-蒎烯、β-蒎烯、D-柠檬烯以及樟脑烯,这几种挥发性成分的质量分数在5个产地枫香树脂的挥发性成分中差异明显。β-石竹烯在GG、GB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23.45%和25.39%;α-蒎烯在GL、JJ及FS的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18.32%,23.12%和20.96%; β-蒎烯在GL和JJ的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 分别为15.6%和15.45%;D-柠檬烯在JJ和FS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12.69%和10.21%;樟脑烯在FS和JJ枫香树脂中的质量分数均较高,分别为11.40%、8.18%。【结论】5个产地的枫香树脂挥发性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化合物成分组成及其质量分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用SHML模型计算了温度从0.3 keV到10.0 keV、密度从0.001 g/cm3到0.1 g/cm3的钨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研究了钨等离子体电子密度随温度、密度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钨的电子密度随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增加而增大,并且出现了3次缓慢变化的平台.分析了平台出现的原因,特别是温度从6.5 keV到10.0 keV时出现的平台,是由于等离子体的温度太高,导致钨原子中的电子几乎全部电离所致.因此,选用钨元素作为聚变堆第一壁材料时,应尽量避免高Z钨进入氘、氚等离子体中,从而破坏聚变反应.  相似文献   

13.
该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显示,贻贝棘尾虫休眠包囊中,在胞质嗜锇粒和拟糖原粒区,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聚集于具有消化泡状体上,葡萄糖-6-磷酸酶反应也定位在自噬泡膜位置。作者据所得结果推测,嗜锇粒可能是棘尾虫休眠包囊中用于自噬作用的主要结构成分,休眠细胞代谢过程中质膜结构也具有补充形成消化泡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由血管壁和慢速运动组织产生的杂波会严重影响超声多普勒低速血流成分频谱估计的准确性问题,根据超声多普勒血流信号及杂波的特征,提出基于平移不变离散小波变换的抑制杂波方法,分别对仿真和实际超声颈动脉血流信号进行实验,并与高通滤波和离散小波变换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过平移不变离散小波变换方法抑制杂波后,信号的声谱图质量及性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低速血流相对误差仅为4.86%,与高通滤波方法的相对误差10.28%和离散小波方法的相对误差7.26%相比,相对误差分别减小了5.42%和2.4%,低速血流成分频谱估计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分散型聚四氟乙烯树脂(PTFE)中混入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TPU),采用二次双向拉伸制备了具有良好弹性的多微孔薄膜,并对薄膜进行弹性性能测试及透射电镜(TEM)和 表面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TPU在PTFE中能够均匀掺混,经二次双向拉伸后PTFE 形成了网状结构,TPU依附在PTFE纤维上也被拉伸成细小纤维,二者共同形成了多微孔薄膜,而且TPU的加入有效地改善了PTFE薄膜的弹性性能。  相似文献   

16.
拟南芥花蜜腺的高尔基体活动及其分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压冷冻和冷冻置换电镜技术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花蜜腺发育过程中蜜腺细胞内高尔基体的活动进行了观察,并且对高尔基体分泌泡的分泌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蜜腺发育初期、泌蜜盛期和蜜腺发育后期,高尔基体的活动较为频繁。蜜腺细胞中,高尔基体分泌泡向细胞外输送物质时并未遵循“胞吐作用”途径,而是分泌泡整体进入到细胞壁内,最后在细胞壁内解体并释放内容物。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In 192 3,Waringtonpresentedthefirstevidenceshowingthatboronisanessentialnutritionforhigherplants .Sincethen ,theessentialroleofboronin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higherplantshasbeenconfirmed .Ithasbeenobservedthatborondeficiencyleadstoconsiderable…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用模压成型法制备碳纤维增强PVC(CF/PVC)和二维碳纤维平纹布增强PVC(CB/PVC)复合材料,并与原PVC树脂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比较。研究结果表明,CB/PV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但弯曲强度有所下降;CF/PV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缺口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都比原PVC树脂增大约10%;结合其力学破坏形貌照片,分析了碳纤维和PVC树脂相容性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The current density is rather low in solid bipolar membranes, because the water transfer rate is relatively slow across solid bipolar membranes made of solid ion-exchange material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se of polymer solutions, such as phosphatic poly(vinyl alcohol) solution, poly(acrylic acid) solution and poly(vinyl alcohol) solutions with dispersed cation/anion-exchange resin particles to prepare bipolar membranes. The 0. 1 mol/L NaOH and the 0.05 mol/L H2SO4 were used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bipolar membranes. For a fixed liquid layer thickness, both the current density and the selectivity increase with the concentration increase of a polyelectrolyte solution. The maximum current density measured in the experiment was 1497A/m^2 with a selectivity of 96.8%.  相似文献   

20.
利用碳氟等离子体处理PET,用变角XPS和接触角进行了改性的表面分析,表明碳氟等离子体的处理可以改善PET表面的憎水性,而且CF4/CH4混合气体等离子体的效果更好.改性后的样品浸水后会使等离子体的处理效果很快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含氟基团在水的作用下翻转到PET的体相之中,但混合气体的等离子体的处理更有助于保持憎水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