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即民族伦理精神。“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国家的灵魂,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其彰显着民族的特色和本质,决定民族独特的历史演进历程,形成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稀缺共同价值诉求的现代社会,探讨黑格尔“民族精神”的合理内核,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前进的精神火把.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创新、发展和丰富民族精神,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共同财富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75名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学校归属感对民族认同和孤独感的影响,并基于学校归属感进行中介效应检验,以此构建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究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民族认同感、学校归属感和和孤独感之间两两显著相关;民族认同感和学校归属感及其各维度,显著负向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民族认同感通过学校归属感影响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研究结果证实,学校归属感在民族认同感影响孤独感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的心理机制,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民族风景区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叙事工程.在毕节市梨树镇上小河村,民族风景充当了当代白族身份认同的新载体.它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通过文化价值、文化延续,乃至文化身份,形成一种民族共享的建构模式,并借此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奇葩。研究认为,在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功用;其次,具有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功效;第三,具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旅游在本质上是一次体验过程.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是进行开发利用的核心优势.黔西南州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对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强的文化体验性,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价值.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与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受到多学科的关注。从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来看,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是艺术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部分;作为民族审美文化核心的民族艺术,在本质上是相互渗透的人类文化中的一个侧面,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从一开始就把“文化”纳入其研究的范围;民族艺术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常常交融在一起,存在于共同的场域中,成为民俗学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民族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以福建畲族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林 《海峡科学》2009,(10):7-9,25
民族旅游以其独特性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民族旅游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旅游竞争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和再造,增强民族认同感。其中,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民族认同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10.
武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当前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对武术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梳理分析认为,武术可培养爱国主义、刚健有为、民族认同感等民族精神。现今社会应积极利用学校武术教育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树立武术是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坚定信念,,赋予武德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12.
粤东客家地区几个族群互动研究案例表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或称原生论)与情境论(或称工具论)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族群认同虽说是基于语言、血缘、习俗等文化特质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以族群的互动为前提的。同时,粤东地区的调查点还说明,经过认同与互动过程的族群关系呈现的是多元模式的局面。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族群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校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及文化实践等途径,强化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范围解决民族问题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类是把民族问题作为文化问题来解决,另一类是当做社会问题来处理。前者基于争取身份承认的政治诉求,后者基于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制度诉求,通过比较两种民族政策的历史过程,阐述政治经济诉求与文化诉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澄清民族问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保龙高速公路沿线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从民族元素、建筑形象符号、地域文化空间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民族文化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以此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营造独特的地域文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与族群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相关的族群的概念、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与区域文化和民族政策等五个研究专题进行讨论,认为族群研究的魅力来自于其以人为本的学术关怀。而今后的族群研究,还要加强应用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视角,对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进行分析,提出了有益于我国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加强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政府保护的力度,制定保护政策;加强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体育与传统节庆密不可分,均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文化空间保护着重强调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保护,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全面有效保护我国民族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推动民族体育及其节事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关注、研究和保护.为保证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持续良性发展,必须注重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原真性表达,提升民众参与性与认同感,并培育民间社会组织与民族体育社团.  相似文献   

19.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征.科学地制定适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战略,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民族文化,促进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典籍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有助于中国各民族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完整了解中国的文化史和民族特色。基于对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在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典籍原本、组织和计划、翻译和出版、批评和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