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王朝是经过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对汉室的复兴。东汉在各方面对西汉都有很强的继承性,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东汉王朝和西汉王朝一样,也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安全威胁,只不过异姓诸侯王和同姓诸侯王不再是东汉王朝主要的内部国家安全威胁。东汉王朝面临的主要内部国家安全威胁包括外戚专权、宦官横行、群雄割据,而主要的外部国家安全威胁来源于匈奴等外族的进犯。东汉王朝通过外戚和宦官相互制衡的手段来处理外戚和宦官专权问题,却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通过“度田”的手段试图解决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通过举孝廉等途径招贤纳士等,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东汉王朝通过强化儒学国教化后的礼教主义以及加强儒学和谶纬说的融合,进一步强化皇权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但是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造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也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相似文献   

2.
唐初统治者总结东汉宦官专权的教训,力主抑制宦官势力,但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作为维系皇权的特殊政治力量,走出宫闱,登上历史舞台。其权势不断膨胀,从内廷参决机要、到典领禁军,从干预朝政,到废立皇帝,愈演愈烈,把中国古代宦官专权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3.
东汉的皇宫宿卫体系是在继承西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而形成的。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非常严密、宿卫军权高度集中,这利于东汉皇权的集中和强化。然而,东汉后期,随着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他们为把持国政,都争相把控制皇宫宿卫力量作为争夺权势的强力后盾,使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成了外戚和宦官削弱和控制皇权的凭借。  相似文献   

4.
唐初统治者总结东汉宦官专权的教训,力主抑制宦官势力,但随着唐中后期政治危机的加深,宦官作为维系皇权的特殊政治力量,走出宫闱,登上历史舞台。其权势不断膨胀,从内廷参决机要、到典领禁军,从干预朝政,到废立皇帝,愈演愈烈,把中国古代宦官专权推向顶峰。  相似文献   

5.
东汉的皇宫宿卫体系是在继承西汉皇宫宿卫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而形成的。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非常严密、宿卫军权高度集中,这利于东汉皇权的集中和强化。然而,东汉后期,随着外戚和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他们为把持国政,都争相把控制皇宫宿卫力量作为争夺权势的强力后盾,使东汉皇宫多层宿卫体系成了外戚和宦官削弱和控制皇权的凭借。  相似文献   

6.
唐代后期,唐初“民主”风气的衰弱和逐渐丧失,为牛李党争提供了条件;为平定安吏之乱在军费上作出贡献的一批理财专家势力膨胀,对牛李党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潘镇割据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成为党争的重要契机;而宦官集团内部的斗争又是党争政治背景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丧服经传》是《仪礼》第十一篇。礼乐制度的根本功能在于确立君统,建立一种有差别的等级宗法社会秩序。东汉中后期,太后临朝称制、外戚和宦官专权,使得皇权陵夷、纲纪沦丧。作为东汉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与反抗者,一代经学大师马融也通过注释《丧服经传》,曲折地表达了他试图强化宗法礼制、借以重建纲常秩序的社会变革理想。  相似文献   

8.
[]?在西汉中后期政治、文化舞台上,刘向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精忠不渝,历事宣、元、成三朝,三度被废,三度复起,一生捍卫刘氏宗族,与宦党、外戚坚持斗争.在早年的政治生涯中,初元二年的使外戚上变事是决定刘向一生政治命运的转折点.萧望之、周堪、刘向等与宦官石显、外戚许、史围绕灾异展开交锋,最终经生集团落得大败.刘向的变事既体现了他捍卫宗族的忠心,也反映出早期刘向在政治斗争中的不成熟.而历西汉元帝朝,围绕刘向的这次上书而发生的种种争斗实际是经生集团与宦官、外戚集团争夺权力的缩影.本文通过记述刘向使外戚上变事的始末,并分析刘向在变事写作上的得失,试图勾画出西汉元帝朝初年的政治格局与变动,以及揭示刘更生前期的奏议写作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9.
汉代外戚专权在历史上是比较突出的政治现象。外戚是通过婚烟与皇室结成的外姓亲属,他们的政治势力是随着皇室内亲戚的实际权势的高低而消长。造成外戚专权的原因是汉代皇帝们为了加强皇权,对宗室、重臣采取排斥打击措施,重用自以为对皇权威胁较小的外戚参政,导致外戚专权。结果是外戚的专权同样造成了对皇权的巨大危害,带给统治以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事实表明,即使是在牛李党争激烈的政治背景下,李德裕抑杜牧也并不存在。会昌年间,杜牧出任外州刺史是仇士良宦官集团在起作用。大中年间,杜牧在文章中流露出对李德裕的不满不仅与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有关,同时,与杜牧长期以来对宦官集团的顾忌也不无联系。  相似文献   

11.
略论唐武宗     
从裁抑宦官、驱逐回纥、讨平泽潞、淘汰僧尼四方面阐述了唐武宗的历史业绩,同时也指出了在他身上了存在的问题:专信李德裕、滥杀无辜和笃信道教,说明唐武宗是唐代后期一位较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相似文献   

12.
鸿都门学创建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二月,办学地点在洛阳南宫的鸿都门.鸿都门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是许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主要来自于皇帝、宦官和士大夫.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其中汉灵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唐代出现大量的使职差遣,是使职制度的发生期,其中有以朝官担任的使职,也有由宦官担任的使职,后者又可以分为内诸司使和其他由宦官使职。对于唐代宦官使职制度与内侍省的形成及运作,这篇论文提供了相关问题系统的相关研究及评论。  相似文献   

14.
明皇陵石刻宦官作为以明初宦官为具体对象的雕刻,可以直观的验证史料中对明初宦官的相关记载,其"乌纱曲脚帽"、"衣胸背花"、"盘领窄袖衫"等成为解读"明初"宦官服制以及等级的最好注释和确凿证据。为了与明皇陵文武官员级别相一致,石刻宦官的等级也达到了明代宦官的最高级别即正三品。而从石刻所处时间段及等级来判断,该石刻宦官的原型应脱胎于明初的宦官机构内使监,那么其身份应为内使监监令。  相似文献   

15.
汉元成二帝在位时期,正是西汉国势日衰的转折期,这与当时土地兼并高潮再起,阶级矛盾尖锐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元帝刘Shi表面上“柔仁好儒”,实际上纵容宦官迫害贤臣,政治黑暗腐败;由于成帝刘鳌“湛于酒色”,宠任外戚乱政,才使西汉走向衰亡。但在元成二帝时期、对外关系,综合经营的田庄经济得到发展,说明事物是复杂的,在衰败中也有平稳和发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唐玄宗时期 ,在皇帝的尊崇下 ,道教盛行一时 ,尽管佛教因此而受到打压 ,但由于宦官势力的庇护 ,佛教仍然在唐代社会中居有重要的地位。从这一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的斗争 ,为我们深入研究中晚唐的社会政治矛盾及唐王朝衰败的原因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汉元成二帝在位时期,正是西汉国势日衰的转折期,这与当时土地兼并高潮再起,阶级矛盾尖锐化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元帝刘shi表面上“柔仁好儒”,实际上纵容宦官迫害贤臣,政治黑暗腐败,由于成帝刘骜“湛于酒色”,宠任外戚乱政,才使西汉走向衰亡。但在元成二帝时期,对外关系,综合经营的田庄经济得到发展,说明事物是复杂的,在衰败中也有平衡和发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传统贵族"论"与王室外戚"尚"的政治更迭是吐蕃政治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728年前,传统贵族"论"主导着吐蕃政局。以公元728年韦.悉诺逻恭禄"获罪遣",墀德祖赞随即任命没庐.穷桑倭尔芒为大论为分水岭,王室外戚"尚"取代"论"正式崛起。不过,与传统贵族"论"族主政时期有所不同的是,吐蕃王室在此后的政治权力运行过程中更注重了权力制衡和防止贵族专权,在王室外戚叱咤吐蕃政坛的同时,传统贵族也分得了一杯羹。  相似文献   

19.
朱棣起自藩国,在靖难之役中得到宦官的助力,从建文帝手中夺取帝位,即位后,在遭到建文旧臣和舆论反对的形势下,异化了朱元璋任用宦官的思想。朱棣重用宦官本是权宜之计,但却为明代宦官机构及其职能的演变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20.
东汉后期爆发的"党锢之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宦官迫害文人的政治事件,在延续近二十年的"党锢之祸"中,清流士大夫几乎被一网打尽。"党锢之祸"的爆发是当时各种集团政治利益的冲突、文化冲突和士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