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科学》2013,(1):2
美国《科学》杂志网站12月20日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2012年十大科学进展,其中发现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被列为本年度最大科学突破。其余入选的科学突破包括遗传学、工程等领域的科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作为打开基因生命史册大门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比预期要快得多,该项研究名列2000年的科技成就之首。 基因图谱工作者还推出了倍受实验室科学家们喜爱的果蝇和拟南芥的序列。两者本身非常有意义,但同时对人类遗传学研究也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同时,几种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也已完成,包括引起霍乱和脑膜炎的病原微生物的测序。这些成就都将最终找到治愈这些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方法。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出版的《科学》杂志把RNA控制核糖体称之为第二大科技进展。核糖体是细胞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  相似文献   

3.
《科学24小时》2010,(7):F0002-F0002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同舟共济,《科学24小时》从当年呱呱坠地,转眼间已步入而立之年。感谢长久以来关注我们发展的各级领导,正是你们的大力扶持,成就了今日这片启迪智慧的科普星空;感谢与我们一起成长的作者朋友们,正是你们的辛勤耕耘,才成就了这方科普花园的繁花似锦;  相似文献   

4.
《科学》杂志与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1914-191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洪业 《科学》2005,57(1):37-40
1915年1月,一份创办于美国大学校园之中的学术杂志在上海刊行问世,刊物封面上醒目地印着中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字样。这份刊物的创办者们是一批身居异乡、心系祖国的中国留学生。在接受了几年的系统科学训练后。他们从内心对科学发出了深切的呼唤,立志引进西方人称为Science的科学,来改变祖国国力衰微的面貌,是谓“科学救国”。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科学》月刊,为此他们首先组建了“科学社”,不久又改建为“中国科学社”。今年时逢《科学》创刊和中国科学社成立90周年。90年来,前辈的科学救国理想已化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往事并非如烟.几代科学家奋斗的足迹已深深地印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史册中。本刊今年各期将连载由中国科学社史研究专家樊洪业先生编写的“史事汇要”。为读者再现“赛先生”在中国发育成长的这一重要侧面,并借以为《科学》杂志后承者祭奠前辈的一瓣心香。  相似文献   

5.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6.
国际权威杂志《科学》去年底推出专刊——《年度突破》,公布了该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在上榜的10项重大科学突破中,生命科学领域占据了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7.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背后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类似的问题与讨论很多:杨振宁教授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相当多的议论;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国人总要习惯性地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毋庸置疑,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创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其实质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创新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刘咸在中国科学史上并不广为人知,但他不仅是杰出的生物学家,也曾是《科学》的主编,在科研和科普上均贡献卓著。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科学家、科普工作者,广为人知的如竺可桢、李四光等。提起刘咸,许多人并不熟悉。刘咸早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并成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重要骨干,积极投身中国生物的调查与研究。自1935年起,刘咸担任《科学》杂志主编。除在《科学》、《科学画报》撰文外,他主编科  相似文献   

9.
白金书架     
《科学之友》2005,(3):88-88
《阿巴拉岛》,《科学与怪异》,《世界远古文明之谜》,《情欲》  相似文献   

10.
近一段时间.国际科学共同体关注的一个话题是纪念“人类抗癌之战40年”,全球最知名的两本科学刊物——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在3月底4月初先后刊登与癌症有关的专题报道,《自然》的专题重在讲癌症的预防,《科学》则比较全面,除了刊发社论,  相似文献   

11.
时东陆 《科学》2007,59(5):23-27
自笔者《科学的定义》发表后,读者评论很多,褒贬不一,这是十分自然的。科学界任何事物都可以质疑,不过真理是唯一的。本文是笔者思考科学问题时的一点考虑,在这里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2.
《世界科学》2005,(12):F0004-F0004
“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90周年纪念会于2005年11月17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国内科技界、教育界.新闻出版界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纪念中国科协的前之一中国科学社创立90周年和《科学》杂志创刊90周年暨复刊20周年.中国科协主席.《科学》杂志主编周光召院士,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13.
段韬 《科学》2006,58(1):2-4
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在中国率先树起了“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吹响了现代化文化启蒙的号角:最先使用横排向右、使用标点符号的排版方式。倡导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使用,便利了科学信息在中国的流通传播;开创了将科学作为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在中国进行传播的事业,促进了国人在现代意义下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和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4.
60年前即二次大战末期的1945年,时任美国科学发展局主任的V·布什,向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科学报告。该报告回应了罗斯福总统提出的有关美国战后科学发展的四大问题,扭转了美国科学发展“重应忍、轻基础”的历史取向,它是战后美国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重大历史拐点,具有重大历史地位和深远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而基因是生物体遗传变异的基本单位。认识和探明基因的本质,始终是贯串在遗传学研究中的一一条主线。本世纪以来,遗传学迅速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基因概念在科学实践中孕育形成和充实完善的进程。回顾荃因概念的演变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落因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樊洪业 《科学》2005,57(5):40-43
1947年:1月《科学》29卷1期为“原子能专号”。5月10日理事会开会议决:同意杨惟义辞去生物研究所所长职,由秉志着手恢复该所工作;利用中国科学促进会拨款,由方子卫负责主持在明复图书馆顶层筹建本社的射电实验所,向公众做科普演示和展览。5月恢复科学通俗演讲,首由杨肇燎演讲《科学发展之回顾与前瞻》,6月由曹惠群演讲《原子能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四维遗传学与耗散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四维时空的概念出发,意大利遗传学家吉达提出了四维遗传学的论点,提醒人们从时空复合的观点出发,探讨生物的遗传问题,并形成基因空间子与时间子的假说。耗散结构学说则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戈金关于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物理学的一个科学理论(本刊3卷1期已发表昔里戈金的《从存在到演化》一文,可参阅)。本期吕宝忠同志一文认为只有将相对论、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渗透到遗传学的研究中去,才能将四维遗传学上升为严谨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李逸文  王宛君 《世界科学》2000,(3):31-31,18
《科学》杂志编辑部为1999年科技的重大发现而深感荣耀,这些发现覆盖宇宙各领域,从小于原子的粒子劲舞到铸刻记忆的生物学奇才。第一起跳点:基因组研究的局面速进展。 1998年第一个多细胞基因组图——即土线虫基因组图的发表开创了人类基因组学的新纪元。这是一个能迅速参照成复杂生物基因组的时代。 1999年基因组研究的每方面技术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可见于从基因排序到数据管理。 基因组学席卷了整个生物学,研究人员立即将成千上万种基因的表现图与基因序列对照起来。 对于基因测序而言,特别复杂的基因图现已确定,比我…  相似文献   

19.
书讯     
《科学通报》2007,52(14):1672-1672
《基因IX》(原版书)著者:[美]Benjamin Lewin出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定价:390元几十年来,Benjamin Lewin的经典著作《基因》系列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方面为教育界提供了最前沿的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结构、测序、组织和表  相似文献   

20.
看了《世界科学》的白血病专题篇,非常喜欢。平素由于职业的原因,虽然接触大量医学专业文章,浏览《NATURE》等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但都是关注有哪个白血病相关的新基因、新途径、新药物被发现,而忽略了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透过现象看本质,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发。诚然,一些特定类型的白血病主要是由单个融合基因致病,诸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等等。使基于这些特征性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