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透视鲁迅笔下的“狂人”形象系列,人们可以看到觉醒者面对自身反省的主观性和近乎傲慢的强烈意志力以及他们孤立于庸众、几近被吞噬的巨大悲哀。这一群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脊梁精神”。他们是中国现代废墟上的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3.
大时代是鲁迅中后期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鲁迅历史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从鲁迅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写作中可以看出,在其思想中,启蒙者与革命者是合二为一的整体。在革命的催动下,大时代才可能到来。大时代是方生方死的时代,可以因之生,也可以以此死。鲁迅对大时代的解读和思考,是其生命意志的深刻体验,亦即其生命哲学在历史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4.
鲁迅把青年看成自己的"身外青春",对"身外青春"的关注一直是鲁迅的一个精神向度。鲁迅在散文中,率直地对醉生梦死的青年表达着不满,坚持不懈地唤醒与培育着众多的革命英才,发自内心地对踏实肯干的青年给予着赞扬,为因革命牺牲的青年感到痛心与惋惜。我们从鲁迅对"身外青春"的各种不同态度,感受到鲁迅的人格风范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5.
在当时的社会,鲁迅常以"异端"的姿态充当着"怪鸱"的角色.他的创作思维是特异的、逆向的,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和批判.但鲁迅并不是对传统全盘否定,而是为未来而否定、为理想而批判,是否定中的肯定、批判中的扬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艺术形象”、“艺术形式”、“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鲁迅的创新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延安时期的“鲁迅“是透视延安文化历史形成和延安文人思想变迁的窗口,这一时期主要存在着两种鲁迅观。延安文人认为“鲁迅精神就是揭露黑暗追求真理,不怕孤独,即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精神和批判国民性的现实主义精神”,并将自我对“鲁迅精神”的体认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实践中。而中共领导人则更侧重从政治的需要来阐释鲁迅,使得鲁迅逐步被意识形态化,并且通过标举鲁迅的旗帜团结文人以及规训他们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9.
叶青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9-32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入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在认同于鲁迅和“我”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基础上,对把《故乡》作为启蒙文本阅读时的闰土定位,利用文本提供的空白,对作者塑造此形象的深层创伤心理以及关于“路”的名言的分析中,探究了鲁迅在五四启蒙至上主义影响下的创伤和他对五四启蒙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对神话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有利于建立和发展神话理论体系。他认为神话与传说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宗教和神话都是古人幻想的产物,且神话是宗教的源头;神话与文学有很深的渊源,是文学的源头;神话与历史、科学是不同领域的概念;我国的神话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是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宗教思想等多方面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论辩的魂灵>是鲁迅运用逻辑思维批驳诡辩和谬误的典范之作,从逻辑学上对其进行剖析,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揭穿现实中玩弄诡辩、故意混淆视听的种种行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探寻鲁迅《野草》中的复仇文本中的复仇精神,指出鲁迅的复仇精神特质在于从不懈的自我审视和批判中反思和判断,对个体生命保存的基本要求的推崇以及对恶作为世界推动力量的肯定,并由此提出复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法律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教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渐趋国际化的背景下,《法律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具有极显著的积极意义。但,目前从国内院校《法律基础》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来看,双语教学教材已成为在这门课程中顺利进行双语教学亟待突破的“瓶颈”。本课题组探讨了《法律基础》课程双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对《法律基础》课程双语教材编写中涉及的教材特色、编写内容、体例结构、教材体系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的探索,提出了《法律基础》课程双语教材建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为后人提供了小说体式创新的范本,他颠覆传统也超越自我,创造经典又拆解经典。在关于小说体式的广泛实验中,他深入地探究了小说与故事的关系,以及故事与传统的勾连。对鲁迅小说体式创新的考察无疑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文体家的价值,尤其是感受他那以最为自由之手笔创造崭新的小说形式的心灵探险。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讽刺贯穿其创作始终.研究者除了发现其艺术来源之外,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精神来源.鲁迅不只是为国人译介摩罗精神,他选择的是精神界的启蒙、改造和战斗,讽刺是其武器.他有意识地读取的"摩罗精神"的本质是叛逆、反抗、战斗精神,这符合讽刺精神所需内核,也有功利性质的一致性,并且在自己反对旧文化的文学实践中转化为讽刺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鲁迅读取的摩罗精神与他的讽刺精神在文学上存在着相关、转化、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吉安工人、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是井冈山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吉安的传播,是井冈山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吉安党团组织和工会农会的建立与发展,是井冈山精神形成的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8.
沂蒙精神的形成,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的卓越继承;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群体意识的结晶,也是沂蒙人民对民族精神的系统总结.在新时代如何传承革命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沂蒙精神,需要对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尤其是沂蒙地区孝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与解析.以"天人感应"、"至德要道"、"扬名显亲"为主体的孝文化理论对沂蒙精神的涵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祭祀祖先——孝文化实践的最突出表现形式、身体力行——孝文化实践形成的社会风尚、树立榜样——孝文化中孝子孝女的孝道实践夯实了孝文化实践根基,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提供孝文化鲜活且系统的实践总结与实践支撑;沂蒙精神的形成实现了对传统孝文化的继承、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完成对传统孝文化的重塑并在新时代引领传统孝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沂蒙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探寻社会财富创造所应具有的劳动基础,通过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立法精神的解读,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财富的劳动应当体现劳动安定、劳动自由和劳动合作三种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20.
现行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部分实验,仅根据教材的指导去做,有时效果不好,有时做不出来,通过对“铜原子量的测定”,“硅酸水凝胶的制取”二个实验进行改进,达到了扩大实验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