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不同形状与尺寸,材及结构的探讨头得的冷却曲线,分析了探讨的浸淬冷却行为,冷却效果及其对介质冷却特性评定的影响,对用探头及其 冷却曲线评定淬火介质特性的适用性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传热学理论介绍了用集总参数计算法绘制沸腾曲线来评定淬火介质冷却能力,同时比较了几种常用介质的沸腾曲线并讨论沸腾期传热动力学机理。最后,对传统的理想冷却曲线及低温区的冷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测量淬火介质冷却特性曲线的新探头。作者以大量的实测数据与国内外公认的银球法进行了对比,并深入到该方法测温的本质进行了可靠性推敲,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制作使用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本探头配合SC—16光点记录示波器对于研究淬火介质的冷却机理和开发新型淬火介质是一种良好的测试装置。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传统淬火介质的改进,无机盐水溶液和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水溶液淬火介质的发展和应用,同时说明冷却技术、淬火冷却特性曲线的实验测定法和数理计算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利用热电偶银球探头法测定磁化处理后的水和水溶液冷却性能的实验结果。从冷却曲线的变化规律提出应用热电偶银球探头法是一种检别磁化水的新方法。磁化水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淬火介质应用于热处理中。  相似文献   

6.
喷雾冷却具有极强的冷却能力,在电力电子设备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传热机理一般认为与其雾化特性具有重要关联,本文对喷雾冷却的雾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总结出喷嘴口径、喷雾压力及喷雾介质对喷嘴雾化参数的影响规律。对喷嘴的雾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因次分析建立了喷嘴轴线处的雾滴sauter平均直径(SMD)与喷雾压力、喷嘴口径、喷雾高度、雾化介质的物性参数之间的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该实验关联式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轴线处的雾滴粒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将为喷雾冷却系统设计中喷嘴的选型、喷雾压力的设定和喷雾效果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无机盐水溶液淬火介质冷却性能的各种因素。并从影响这些因素的规律中,发现了介质的浓度是主要因素。具有冷却性能优良的介质浓度只有在C_0~C_(10)之间才能获得。此时,该介质汽化热较大,粘度、沸点也较高,使介质高温冷速增大,低温冷速减慢,具有理想冷却曲线之形态。 本文对寻找及开发新型无机盐水溶液淬火介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介绍高原内燃机车冷却装置的计算方法,得出高原环境下的风扇阻力特性曲线和散热器阻力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改善高速精密机床电主轴的热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轴芯冷却结构,在电主轴轴芯均布多个U形冷却单元,通入冷却介质,可对轴芯和轴承进行高效冷却;建立了电主轴热-结构耦合分析模型,并基于模型研究了该冷却结构对电主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轴芯冷却结构能有效控制电主轴系统的温升,与无轴芯冷却的电主轴相比,电主轴总热变形减小了50.2%,系统热平衡时间缩短了50%,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加工精度和效率;通过调节冷却介质的参数,电主轴在不同转速下的轴向热变形的变化量可控制在2μm以内。  相似文献   

10.
喷雾冷却具有极强的冷却能力,在电力电子设备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传热机理一般认为与其雾化特性具有重要关联。对喷雾冷却的雾化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总结出喷嘴口径、喷雾压力及喷雾介质对喷嘴雾化参数的影响规律。对喷嘴的雾化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因次分析建立了喷嘴轴线处的雾滴sauter平均直径(SMD)与喷雾压力、喷嘴口径、喷雾高度、雾化介质的物性参数之间的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该实验关联式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轴线处的雾滴粒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将为喷雾冷却系统设计中喷嘴的选型、喷雾压力的设定和喷雾效果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热轧钢材的淬火冷却是改善钢材质量和性能的重要措施,淬火过程的核心就是控制钢板的冷却速度。针对传统的淬火控冷模型的固有缺陷,为了满足扩展钢种、规格及淬火温度高精度的要求,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神经网络淬火控冷温度预报模型,该模型与回归数学模型相结合,完成淬火控冷现场控制。应用结果证明,该综合模型极大地提高了钢板淬火冷却的控制精度,提高了产品的成材率。  相似文献   

12.
对特厚钢板采用水槽浸入淬火和超快冷连续淬火两种方式,对比分析持续冷却和间歇冷却对特厚钢板心部、近表面冷速以及厚向温度均匀性的影响规律,阐述特厚钢板淬火特有的心部导热和表面换热特征,建立优化的淬火工艺规程.结果表明,相比于持续连续式淬火,间歇连续式淬火能够在保持特厚钢板心部冷速不降低的前提下,显著减缓钢板表面冷速,提高了厚向温度均匀性.当水冷/空冷时间比为14左右时,优化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差分数值解法,计算了4Cr2MoVNi钢400mm×400mm×400mm大截面模块淬火过程的温度场;设计制造了一套冷却模拟装置,该装置可精确模拟大截面钢件淬火过程内部任意指定处的冷却过程,并以小试样冷却模拟计算获得的大模块内部指定处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对小试样硬度的测定,实现对大截面模块内部淬火硬度分布的预测·这种预测大截面钢件淬火过程内部淬火硬度分布的方法精确、适用面宽、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冷却介质对50CrMn钢板簧的淬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消除用油作淬火冷却介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笔者在分析了聚合物冷却介质的冷却性能后,3种浓度的281A水溶性冷却介质对50CrMn钢板簧进行了淬火工艺试验,并对试样进行了金相分析和硬度测试,随后,与20号机油进行了淬火变形、介质管理等方面的比较,进而,分析了聚合物淬火介质淬长片板簧侧弯变形超差的原因是:此类冷却介质在钢的Ms点以下的温度范围,其冷却速度远较油快所致。最后,总结出在板簧行业推广使用聚合物冷却介质时,尚需解决降低该类介质在低温区的冷却速度和使用过程中的浓度校正及变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7000系铝合金厚板喷淋淬火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溶处理淬火工艺是获得高性能铝合金板的关键环节。笔者从导热微分方程入手,建立了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7000系合金厚板传统淬火工艺以及喷淋淬火工艺过程中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瞬态温度场解和淬火冷却曲线,比较分析了两种淬火工艺温度场对冷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000系合金厚板的辊底式喷淋淬火工艺优于传统工艺,能够获得冷却强度大,所需时间短和均匀性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特厚钢板射流淬火试验装置,研究了15~35℃水温、1.0~3.0 m/min辊速对特厚钢板厚向冷速的影响,分析钢板在不同温降区间内的厚向温降、温度梯度和冷速影响因素.利用导热微分方程,采用反传热法计算钢板淬火温度场和冷速.结果表明:采用射流冲击淬火方式时,160 mm钢板心部冷速大于1.2℃/s;水温和辊速除影响钢板表面平均传热系数和换热形式外,还通过改变厚向温度梯度分布影响厚向冷速;水温或辊速升高,钢板厚向冷速降低,降低幅度与冷却强度、淬火时间以及钢板内部导热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用不同的轧制和冷却工艺并进行再加热淬火和回火处理,分析各状态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以及不同轧态组织的再加热奥氏体化进程,研究了轧制冷却工艺对低合金调质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控制轧制能够增加轧态组织的原奥氏体晶界面积,提高再加热奥氏体形核率,得到较细化的再加热淬火组织,并且能够提高回火后的强韧性能.实验钢轧后连续水冷条件下得到马氏体组织,而空冷条件下得到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内碳元素分布不均匀,有利于提高再加热淬火回火后的强度.实验钢在控制轧制中断冷却工艺下能获得最佳的调质态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快速淬冷自动测试实验台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速淬冷装置的设计原理和研制,该测试台可以实现弹射速度的无级调节和沉浸速度准确测量,将其运用于研究球状小样品在液氮(LN2)中的超快速冷却,可实现较高的沉浸速度和冷却速度,发现随着样品直径的减小、液氮过冷度的增大,沸腾的最大热流密度和最大冷却速度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淬火过程中淬火设备内流场的分布情况和淬火工件的温度变化情况,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FD)的方法对工件雾化气体淬火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在fluent平台上建立雾化气体的二维非稳态模型,模拟了雾化气体淬火设备内流场和工件温度场的分布,以及淬火过程流体类型和流体速度对试件冷却速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工件在淬火区内的放置位置对工件冷却曲线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相同的条件下,工件在淬火区的放置位置不同,淬火效果也不相同。模拟结果为雾化气体淬火工艺的优化提供了有益基础。  相似文献   

20.
 通过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了38CrMoAlA钢不同淬火温度、冷却方式和回火温度对38CrMoAlA钢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00—1000℃淬火温度范围内,淬火温度对该钢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不同的冷却方式因淬火介质的冷却强度不同,导致淬火后的组织不同,从而影响该钢的力学性能。回火温度对该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较为显著,100—400℃范围内回火表现出回火脆性,在620℃回火能得到较好的强韧配合。该钢采用940℃,1h,油冷620℃,5h,油冷的热处理工艺时,可获得适宜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