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六种微物理方案对湖北一次强对流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forecasting model),选定六种微物理方案(Lin、WSM6、WDM6、Morrison、Milbrandt-Yau、NSSL),对发生在2007年4月15日湖北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各方案所模拟出的降水差异及成因。结果显示:六种方案模拟出的降水区域均偏西,其中Milbrandt-Yau方案降水偏少,其余五种方案则偏多;不同方案所模拟的云中微物理结构不同,云中冰相过程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降水强度,降水主要来源于大的雹霰粒子下落融化。雹霰粒子半径不同是引起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大粒子含量高,则会产生较强的降水;反之,则降水较少。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和混合同化方法 ETKF-3DVAR进行模拟观测试验,对比同化地面站观测数据和雷达观测结果对改善中国东部一次飑线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混合同化方法还是3DVAR,同化地面站观测均能改善分析场和预报场;若再增加同化雷达观测,结果还会进一步改善,其中混合方法对低层要素场和累计降水量的改进更大.  相似文献   

3.
WRF模式微物理方案对强降水预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新一代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V2.1.2版本),采用单向两重嵌套方案,粗细网格距分别为12km、4km,对我国江淮流域2003年7月4日~5日一次典型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微物理方案的敏感性试验。从降水落区、降水中心位置和强度方面对总降水预报性能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卫星资料、地面自动站雨量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模拟的滁州地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及1小时降水率的空间分布,研究不同分辨率下模式微物理方案对强降水预报的影响。所得的结论对于我国夏季强降水预报和中尺度模式微物理过程在业务和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三种蚕豆品种在微核试验中的敏感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三个不同品种的供试蚕豆在微核试验中的敏极性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地产小青皮豆具有本底微核率低、敏感程度高的优点,提示该品种是进行微核监测的理想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正交设计法进行技术方案的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克服了已有的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的局限性.该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在表格上或计算机上进行 ,直观方便,而且分析结果既有定性的描述,又有定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突出、资源容量小、精致教学设计的性质和特点,在重要知识点、实验课和习题课中,利用微课,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强化实验与计算教学,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8.
利用微分思想的分析方法称为微元法,它是将研究对象进行无限细分,从中抽取某一微小单元进行讨论,从而找出被研究对象变化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既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它贯穿于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体系,渗透于一些物理概念、公式之中.取微元作为研究对象,可准确地描述变化的物理过程中的瞬间状态,微元再求和更是解决物理过程中变量积累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各级考试命题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王仕春 《科技资讯》2012,(16):46-47
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功能出发,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机场线、城际线的考察调研,并对其特点进行研究后提出本线重大技术方案研究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0.
李华 《科技信息》2011,(30):126-126,127
本文阐述了物理学和数学的关系,从物理学史的角度说明数学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提出物理学研究中必须把数学形式与物理规律、物理图像紧密相连,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物理教师探索性思维和创造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850~500 hPa高空图环流形势及影响天气系统,对2009年4月15日22时广南县发生的1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冷暖气流的汇合前缘,导致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中,高空急流入口区与低涡切变快速移动对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触发作用;飑线是在深厚冷温槽扩展到低层增温增湿中形成的,并在风速垂直切变条件下发展成熟.偏南气流水汽输送和能量积聚是这次飑线过程的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2.
The cloud microphysical and rainfall responses to zonal perturbation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re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equilibrium simulation data (from day 31–40) obtained from a series of two-dimensional cloud-resolving simulations with a zonal model domain of 768 km. Four experiments imposed by zonal SST perturbations of wavenumbers 1 (SST29Z1), 2 (SST29Z2), 4 (SST29Z4), and 8 (SST29Z8) are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experiment imposed by zonally uniform SST (SST29). The model domain mean SST is 29 C, and the two-dimensional cloud-resolving model with a cyclic lateral boundary is also imposed by zero vertical velocity and constant zonal wind. The time and model domain mean surface rain rates in SST29Z1, SST29Z2, and SST29Z8 are about 10% larger than those in SST29, whereas the mean surface rain rates in SST29Z4 and SST29 are similar. The analysis of mean surface rainfall budgets shows that local water vapor and hydrometeor chang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determin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mean surface rain rate between the perturbation experiments and the control experiment. Both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 rain rates are larger in SST29Z1 and SST29Z2 than in SST29 due to the smaller advection of rain from convective regions into raining stratiform regions and the larger vapor condensation r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r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over raining stratiform regions in SST29Z1 and SST29Z2. The convective rain rates are larger in SST29Z4 and SST29Z8 than in SST29 because of the larger condensation r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r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over convective regions in SST29Z4 and SST29Z8. The stratiform rain rates in SST29Z4 and SST29Z8 are smaller than in SST29 due to the smaller vapor condensation rates and smaller collection rates of cloud water by rain over raining stratiform regions in SST29Z4 and SST29Z8.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三维云模式对一次强暴雨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准弹性中小尺度云模式,对武汉地区1998年7月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产生强降水云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机制,揭示了暴雨云高效率降水的基本原因。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的最大特点是降水持续且降水强度大,云内上升速度的长时间维持和云内较大水凝物含量为特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这次暴雨过程中,云雨的自动转化碰并过程以及霰的融化致雨过程相对于其它物理过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固体充填采煤所用的矸石与粉煤灰充填散料,是通过大孔径垂直管道输送系统从地面输送到井下,本文以大孔径管道垂直投料井中充填散料为研究对象,运用气固两相流对充填料进行综合受力分析,初步得出了充填料在投料井中的运动规律及相关理论计算,分析了其流动形态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推算了其最大流速,对充填散料垂直投料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10年(2002~2011)卫星观测资料,研究气溶胶浓度(以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代替),地面温度,相对湿度,海拔高度以及其他数据对中国两个不同地区夏季闪电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闪电活动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对于气溶胶浓度低的地区(AOD_(ave)=0.14),地面温度(偏相关系数为0.745)、海拔高度(偏相关系数为-0.613)可能是影响该区域闪电活动的主要因素;对于气溶胶浓度高的地区(AOD_(ave)=0.60),地面温度(偏相关系数为0.87)、气溶胶浓度(偏相关系数为-0.823)、相对湿度(偏相关系数为0.818)可能是影响该区域闪电活动的主要因素。另外气溶胶浓度低和高的两个地区气溶胶对闪电活动的影响是相反的。对于气溶胶浓度低的地区,闪电密度与AOD,冰粒子光学厚度(IOT)呈明显正相关(R=0.81,0.82),气溶胶可能主要通过微物理过程增加云滴数量,随之冰粒子含量增多,增强雷暴云活动,促进闪电活动的发生;对于气溶胶浓度高的地区,闪电密度与AOD呈明显负相关(R=-0.78),地面气温与AOD呈负相关(R=-0.29),而IOT与闪电密度无相关性(R=0.09),表明气溶胶可能通过辐射效应,使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降低,雷暴云强度减弱,使冰粒子含量减少,导致闪电活动减弱。  相似文献   

16.
2007年4月23日广东飑线的移动和地面中尺度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观测和分析, 研究了2007年4月23日发生在广东的一次飑线的移动预报因子和地面中尺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该飑线的移动与1000~500 hPa等厚度线的走向以及飑线前部的低空垂直风切变方向基本一致。同时该飑线的移动方向还可通过Corfidi矢量法, 由低空急流的反向矢量和850~300 hPa层间的平均风速矢量合成得到。该飑线具有显著的地面中尺度结构特征, 其中包括地面风场的辐合辐散线以及飑前中尺度低压、雷暴高压和尾流低压等。飑线前部有很强的辐合, 对应强降水区有很强的辐散, 后部也有明显的辐合, 雷暴高压处在辐散中心附近, 尾流低压则处于飑线后部辐合线之后。另外, 还将该飑线的移动和地面中尺度特征与美国的飑线做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  相似文献   

18.
南海流花油田经过长时间注水开发后出现注水压力上升、注水量下降以及达不到配注要求等问题。为此,通过对该油田注水层段储层特征分析以及储层敏感性实验评价,找出注水过程中潜在的损害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储层保护措施建议。储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为主,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蒙脱石为主;储层物性良好,属于中孔、中渗储层;地层原油性质较好,属于轻质原油,地层水型为Na HCO3水型。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储层临界流速为5 m L·min-1,具有弱速敏;临界矿化度为4 480 mg·L-1,储层具有强水敏;储层不存在盐酸敏感性,存在弱土酸敏;临界p H为13,储层具有弱碱敏。在油田后续注水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注水速度、控制入井流体的矿化度和p H,采取合适的酸化处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19.
住房价格是住房各项特征的函数.采用成都市主城区二手房价格抽样数据,结合住房价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城市住房hedonic价格模型,对二手房价格对不同住房特征和区位变化的敏感性以及二手房价格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二手房价格对于住房使用面积变化比较敏感,对于住房年龄、装修状况、区位变化不敏感.这些发现对住宅开发、销售,以及消费者投资住房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苎麻雄性不育的早期表现和细胞学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苎麻雄性不育系GS14-1及保持系GS13-X1的雄蕊发育过程.发现保持系GS13-X1的花药发育正常,形成正常的花粉粒;不育系GS14-1的雄性败育发生在较早阶段,多在雄花被形成后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或花药形成初期发生败育,表现为雄蕊原基畸形或退化.但其败育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