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反个体主义是当今美美心灵哲学中围绕意向性或心理内容的个体化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奇的理论.它强调:思想内容不是个体头脑之内的局域性属性,而是由外在自然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弥散于主客体之间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反传统的心灵观,认为心灵不是封闭于头脑之内的单子性的实在或属性,而是以分布性形式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渗透性、扩散性的特殊实在.这些既在意向性研究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又从一个侧面推动着反怀疑论、自知的权威性和同一论等问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所有传统科学哲学对于归纳问题的讨论,都是由于把科学知识看做为全称肯定判断命题的集合而带来了问题求解的困境。归纳问题只存在于全称的普遍性判断的形式逻辑中。它是哲学家在语义分析时用理想化的方式看待科学研究时带来的问题。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观点下,归纳后的结论仍然不是普遍性的结论,而是一种实践语境论下的一般性结论。当把结论限定在某事物的局域内,归纳的不确定性和可靠性会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使真者理论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该理论主张,当真值载体为真的时候,在它之外,一定有某个事物使得它为真,而这个事物就是使真者。使真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其提出动机包括证明某类实体存在、解决哲学问题、批评现象主义和行为主义。阿姆斯特朗、卡梅伦和阿赛都尝试在使真者理论范式下重新解读实在论,这引发了对实在论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知觉表征论主张知觉经验具有表征内容,且经验的现象特征被表征内容所穷尽。这反过来将意味着,如果现象特征不变,那么表征内容也不变。由于知觉表征论的这一特性,它与内容外在论、感受质内在论三者不兼容。体现这种不兼容难题的一个示例是反转地球思想实验。本文对不兼容难题、反转地球实验进行分析,对表征论者作出的不同回应进行探讨,指出这些回应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提示出一条理论路径:搁置知觉表征论,而转向一种更审慎的理论出发点——弱意向论。  相似文献   

5.
间接实在论是哲学的语言转向后,主流的感觉理论本体论,传统语言哲学家们多以非概念论的立场,规避了非话语的感觉可以包含逻辑内容的可能性,这背后的信念是话语式表征对逻辑内容的垄断,然而概念论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根据康德直观理论和现代概念论,在对语言哲学中的主流感觉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可以发现视觉具有某种感觉的认识论特质,即视觉影像作为一种在场的、细腻的、私人性的感觉内容,可以通过参与其中的概念能力,分享它背后更深层面的理性能力,从而使视觉影像成为感官刺激和理性逻辑的综合体。来自视觉感觉的影像不仅可以承载逻辑内容,而且本身也是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图像逻辑形式。这样一来,感觉不再是语言或科学的附庸,二者是平等的,一起搭建了一个互相构建对方的动态知识系统,这在防止感觉陷入所予神话的同时,还使经验知识可以保留来自实在世界的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科学哲学不再将科学规律具有的必然性视为理所当然,而两种传统的解释形式,规则论解释和普遍必然解释,各自都存在难题,前者不能解决范·弗拉森所提出的确证问题,后者不能解决推论性问题。20世纪末出现了新本质主义运动,对自然律采取了倾向本质解释,从实在论的角度由自然类的倾向本质对自然律予以解释,认为自然规律的必然性根植于自然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中。一经由事物的倾向本质决定,那些形成自然类的事物便已被有秩序地安排,从而形成具有必然性的自然律。  相似文献   

7.
外在主义关于心理内容由对象和环境所决定、是存在的反映的观点尽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解释行为时却碰到了所谓的"因果作用的外在主义难题"。化解这一难题已成了心灵哲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德雷斯基以信息语义学为基础的关于心理内容因果作用的理论是多种竞争理论中的一种。由于它既有对心理内容发挥因果作用的可能性根据、条件以及具体行使方式的探讨,有对外在主义的副现象论威胁的化解,同时又有对内容因果相关性的方式的形而上学分析,因此既有心灵哲学的意义,有深化意识能动作用研究的价值,同时具有推进形而上学因果学说向深度发展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分析哲学中的基础而核心的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布鲁尔等人提出意义的有限论观点,主张概念的先前使用并不决定其后续的用法,总是存在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追问概念何以被如此使用的问题。意义的有限论观提供了一种思考与理解意义与知识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9.
当代知识论中,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一直被视为两个重要而又对立的范畴,本文从心灵哲学的视角分析了二者的理论困境及其破产症结,即无论知识的确证取决于使其为真的外部世界还是主体的内在状态,都暗含了一个预设——它们是先天预成的,其特性不会随着信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于是似乎我们只能在两者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但这个预设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它静态地看待认知的某些结果,而完整的知识确证需要从原初形式的认识开始,考察它们的起源并追踪它们的发展层次和趋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关于外界的感知是一种始于内心信念的世界模型,但模型会根据预测状况与实际情形的偏差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经验是对我们的感觉的自然的现实化,而概念性能力不可或缺地包含在我们的感觉的自然中。按照这样的思路,如果我们找出内/外在论在认知过程的不同层级和脉络里得以运作的那些方式,那么它们在很多方面不再是相互排斥的,而可以实现融合或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技已经使现代道德教育负载了太多的外在目的,而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目的却受到忽视;人的道德、价值、文化、情感体验和生活意义等一系列范畴一再被排除在教育的视野之外。基于此,鲁洁先生率先提出“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人学空场”这一论断。她指出:存在“人学空场”的德育“既不是以人特别是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它所传授的又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  相似文献   

11.
真与意义是从逻辑与哲学的不同视角对语句真的两种不同解读,戴维森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成功地以经典逻辑的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其成真条件意义理论,实现了对自然语言意义的彻底解释。戴维森对自然语言中意义理论的探寻方式,无疑也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劳动、技术与人类解放--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4):45-47,60
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光辉著作中,恩格斯基于劳动(技术或工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就技术与人类生存、技术异化及技术与人类未来发展等论题阐发了一系列精湛的技术哲学思想,对于当代技术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技术哲学内部,技术与价值问题曾成为一个主题被凸现出来,这是技术自主论批判在技术领域内的表现,但是技术价值论所蕴涵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技术认识论的兴起,使技术价值论已经显示出某种衰落的迹象。但随着社会建构论研究的深入,技术价值论又显示出其技术自主论批判的新的生长点。对技术价值论兴衰过程的反思涉及到技术哲学的范式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尼采的科学哲学既不属于“旧的”实证主义的、逻辑语言学的、分析的形式,也不属于“新的”历史的、解释学的形式。他认为科学的问题不能通过科学本身得到解决,必须从哲学上来澄清科学的意义和价值。尼采主张从艺术的视角来透视科学,又从生命的视角来透视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尼采的科学哲学是艺术和生命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信息哲学核心理论的五种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多年来,中国人自己提出的有影响的信息哲学的核心理论有五种:状态说、相互作用说、反映说、意义说、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由于自身显示的间接存在说在哲学本体论层面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从而确立了信息哲学的第一哲学的地位。信息哲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首先创立。21世纪以来,中国的信息哲学已开始走向成熟性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但开风气不为师--论自然辩证法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正在开展科学哲学社会责任的讨论,涉及到与认知的真理性的关系以及科学哲学在何种意义上为社会服务。本文主张,自然辩证法是启示性的,它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向度上,倡导符合时代进步方向的精神气质,致力于思想启蒙,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建构或提供合理的思维方式,启迪智慧,促进真理的发现。在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史上,苏联曾扭曲了自然辩证法的性质,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总体上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正确,正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7.
现代物理学研究的极限问题越来越多。极限问题离直接经验最远。极限问题既有科学解,也有哲学解。极限问题的研究需要哲学与思辩。吴孟超教授的《宇宙解的构思》一书,对一些物理学的极限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并表明现代物理学需要思辩,物理学应关注哲学,哲学应参与思辩。  相似文献   

18.
论怀特海有关宗教与科学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铭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7):34-37,50
怀特海认为,影响人类最大的两种普遍力量是宗教与科学。宗教作为人性内在的形上诉求,赋予外部世界意义,其文化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专注纯粹事实的客观科学只是一种理性抽象,但它有助于人性明晰且净化了宗教观念。科学与宗教的统一不仅诉诸理论上克服抽象误置为具体的谬误,扬弃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并建构一种植根于审美价值经验哲学的努力,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持有宽容的态度并作出积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吴晓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103-107,110
当前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需要澄清“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曲解和贬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思想迷雾及其对国内理论界的影响,在把握恩格斯逝世后百余年来世界科技和哲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时代精神重新解读恩格斯的理论遗产,可以发现恩格斯关于融入人类历史活动及其价值判断的辩证自然观、凸显主体能动性和反对狭隘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和认识论、社会文化开阔视野中的科学技术观,依然是波澜壮阔的现代科技哲学潮流奔腾不息的活水源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对于意义整体论的研究。首先,概述现代西方哲学中的意义整体论思想的背景资料;接着指出针对意义整体论的激烈争论需要我们厘清意义整体论的相关定义;进而深入分析意义整体论的缺陷以及哲学家们对它的批判论证;最后指出也有哲学家为支持意义整体论而辩护,并提出了完善意义整体论的可行建议。以期通过这个过程深刻揭示意义整体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