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东剧变后,关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末世论学说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论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现实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从而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的"幽灵政治学"以苏东剧变后的时代现实为背景,以马克思的异质性遗产为阐述主题,以祛除现实政治的苦难为宗旨,架构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体现着特定的伦理意蕴。马克思"幽灵"内蕴着政治伦理的追求,是复数的亡魂。德里达从马克思"幽灵"的政治伦理精神中提炼出了正义,作为我们应该秉持的价值法则,并认为"追求正义",是我们建构理想生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说自己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那么《马克思的幽灵》可以说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辩护。在德里达看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终结”了,它也不会终结,它将永远作为幽灵存在下去;马克思留下了异质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它们也就是马克思的许多个精神,马克思主义不是唯一的;在马克思的诸多精神中,我们应该汲取其激进的批判精神并让它和现实结合起来,使它在当今和以后继续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德里达和米勒关于电信时代的到来会使文学走向终结的观点,国内学者批评的居多。分析语言和媒介的关系可知,媒介不只是传达信息和感情的被动体,媒介能改变其传达的内容。媒介的变化会引起人类感受方式的全新变异。文学的前途,值得忧虑。  相似文献   

5.
郭春发 《科技信息》2010,(9):25-25,12
在1989年前,德里达很少涉及正义与法律问题,但《法律的暴力》(1989年)发表之后,正义问题成了他的话题中心。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解构就是正义”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世界沉浸于一片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时,德里达挺身而出,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极力为马克思辩护。在对他的非凡勇气和胆略赞叹之余,我们仔细阅读解析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德里达为马克思辩护的真正意图并非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而是借之来阐释和宣扬他的解构主义政治观——幽灵学。  相似文献   

7.
《科学世界》2005,(11):85-85
医学的发展及其遗传基因组技术扬弃了所有生命过程的自然属性。“试管婴儿”、胚细胞和胚胎的筛选方法的发展、自由性别选择和人造子宫是后生物时代开始的标志。这一切对社会和人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家庭、系谱这些概念已经变得多余;人们必须为立法直到医疗保健政策寻找全新的范畴。发生逆转或者至少稍示中断都是绝不可能的。如果人们沿着这条发展路线深刻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另一种前景:生命本身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相似文献   

8.
针对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调,德里达举起了捍卫马克思精神的大旗.他所高举的马克思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批判,更是一种给人以未来的"弥赛亚的召唤".正武这种批判精神,为其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打下了链接的楔子.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阐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客观上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思考艺术问题的理论来源。关于艺术问题的思考对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时代课题,对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我们必须在理解三者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萌发着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和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的实践追求,萌发着自由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宣言,是马克思学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阐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客观上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思考艺术问题的理论来源。关于艺术问题的转发对建设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终结的感觉》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荣膺布克奖之力作.该小说深刻表达出作者的矛盾史观.在小说中,他一面不遗余力地揭示历史的文本性和虚构性,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历史书写,认为它是人类重返过去、接近真相的唯一途径,对既有历史书写的批判性解读和重读依然有助于人们认清世界、自我以及自身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4.
萨特的“存在主义”有4个基本观点。当萨特用存在主义去“”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时.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就暴露出了种种的矛盾与对立.即唯物主义客观性与唯心主义主观性的矛盾与对立;能动的反映论与内省的体验论的矛盾和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人学、唯物主义与人学辩证法的矛盾。可见,萨特的存在主义不是“接近”“发展”马克思王义.而是取消了马主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萨特企图用“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补充到存在主义中去.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取德里达解构理论中的“出走”与“回归”的“游戏”精神对当代文学寻根思潮进行了一番观照。寻根文学思潮解构了传统的政治道德文化中心语境并呈现出两大解构性体征,它试图反抗在世界文化中的边缘化处境却陷入了对西方霸权话语的潜在认同,最终在自身的悖反中解构了自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91年的根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重视反对“过时论”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观点,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不同意一些评论家把尹雪艳看成妖孽的观点,白先勇以“尤物”形象塑尹雪艳,却写出她尤物外表下丰富的形象内涵,出身卑贱的尹雪艳由于生存需要,追求物谷享受,老于世故,但她的心灵深处,却流露着“观世音”般悲天悯人的温情,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这就是尹雪艳永远充满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语》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著作,其书名中的“论”字有作“伦理”解、“编纂”解、“讨论议论”解、“把有序的言说编次成佚”解、“讨论编次”解、“选择”解、“讨论解释”解等,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论语》的性质、内容和体例,其中的“编纂”义是最为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建构的一种价值目标,也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掌握其主要内容,理解其精神实质对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从女性反抗暴力、追求爱情婚姻自主和施展各种才华三方面着笔,阐述冯梦龙在“三言”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