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世镛 《自然杂志》1997,(2):118-119,F004
1997年3月9日,黑龙江省漠河地区上空出现了本世纪我国可观测到的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出现时,在天空同时看到了3000多年才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这一罕见的天文奇观及其观测的科学价值,深深吸引了我国天文界的科学家和广大天文爱好者,上海市上南中学和进才中学的六名同学在指导老师刘世镛的带领下,带着两台口径分别为80mm和100mm的望远镜也赴漠河参加  相似文献   

2.
日全食时的日冕光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赵海斌  姚进生 《科学通报》2009,54(13):1841-1849
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 不仅其高速外流的高温等离子体形成太阳风, 而且还常发生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CME), 发射很强的紫外和X射线, 日冕活动严重地影响日地空间环境和太空天气以及地球, 观测研究日冕的结构和活动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日冕的光学亮度只有日轮光球的百万分之几, 日全食是观测日冕的最有利时机. 本文综合评述日冕的各种形态特征和结构性质、活动规律及其观测研究进展, 有助于在2009年及以后的日全食时更好地拟定观测方案, 以便获得有成效的科学观测资料, 促进有关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全食——日冕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日全食是观测日冕的最佳机会。壮观的日冕显示复杂的形态结构和活动现象。日冕发射很强的紫外线和X射线,高温物质不断外流而形成“太阳风”,还常发生强烈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日冕活动严重地影响空间环境和太空天气,因此日冕的观测研究成为对航天和地球有意义的热门领域。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日冕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为  张鸿  关震彪  张津维 《科学通报》2010,55(14):1416-1418
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其高温等离子体外流而形成太阳风,又发射很强的紫外和X射线辐射,日冕活动严重地影响日地空间环境.日冕结构与太阳活动有密切联系.2009年7月22日发生21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是观测研究日冕的良机,但由于全食带地区大多阴雨而受挫,幸好在个别天气好的地方可拍摄到高质量的日冕数码像.本文选取其中部分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结合SOHO卫星LASCOC2所观测的当天的外冕图像进行分析,揭示日冕的一些结构,得到日冕两极和赤道的亮度径向平滑分布.2009年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年,虽然太阳活动水平仍较低,但比去年的极小期活跃得多,日冕结构有较明显的变化,不仅显示赤道区比两极区延展,即使东西赤道区和南北极区也有较大差别.赤道东侧的冕流,尤其赤道北的大冕流很显著,南极区比北极区的冕羽由更多的极射线组成.日冕赤道区和极区的亮度径向分布接近于去年的太阳活动极小,但赤道东西方向的亮度分布差别较去年小,南极与北极方向的差别也较小.这些日冕特征也显示在日冕等亮度图上.  相似文献   

5.
2008年8月1日日全食的日冕结构和亮度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 日冕活动影响日地空间环境和太空天气以及地球. 日全食是观测研究日冕的良机. 在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期间, 我们用CCD照相机与天文望远镜组合拍摄了一系列日冕像和日面偏食像. 本文选取部分图像, 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和分析, 给出初步结果, 揭示日冕的一些活动结构, 测定日冕两极和赤道的亮度径向平滑分布. 虽然太阳活动处于极小期, 但日冕结构仍是不对称的, 不仅显示赤道区比两极区延展, 即使赤道东、西和南、北极区也有较大差别. 赤道东侧的冕流, 尤其东南方的大冕流很显著. 南极区比北极区的冕羽由更多的极射线组成, 这些结构也可由他人观测的及SOHO卫星的当天日冕图像佐证. 日冕赤道区和极区的亮度径向分布接近于Van de Hulst的太阳活动极小期模型, 但存在因日冕结构而比该模型的明显偏离, 这些日冕结构也显示在日冕的等亮度图上.  相似文献   

6.
日全食是一种极其壮观的天象,也是一种罕见的天象。虽然就全世界的范围来说,每年都会发生一二次,但在同一地点,却要经历一二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重复看到一次。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日全食天象就特别令人瞩目.大多数人在一生中也难得有机会目睹日全食奇观,就那么短短几分钟,明亮的日轮突然被看不见的月球完全遮住,日全食发生了,天昏地暗,日轮周围瞬间呈现红玫瑰色彩的太阳大气色球层,更仔细瞧,银灰色的广延日冕也显现出来,种种奇景美不胜收!百闻不如一见,很多人不惜长途跋涉,赶往发生日全食地区去一饱眼福.  相似文献   

8.
郭纲 《自然与人》2009,(4):14-17
日全食,这一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堪称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最壮观天象。无数目睹过日全食的人对它非常着迷.不惜一切代价.要做一个满地球追着日全食跑的“追食族”(eclipsechaser)。  相似文献   

9.
2009年7月22日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日全食(图1).日食首先形成在印度东部的海上,然后穿过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国家,从中国西部横断山区偏北的位置进入我国腹地,途经四川盆地、湖北、安徽、  相似文献   

10.
2009年7月22日,一场壮观的日全食将上演,中国将成为2132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东道主国家。日全食带绵延几百千米宽,它将覆盖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在日全食时,天空将出现3-7分钟完全黑暗的情景,且越往东日全食时间越长。除了白昼变得如同黑夜一般外,市民还能看见日冕、色球层等与太阳有关的奇异景观。  相似文献   

11.
12.
Welsh  B 陈壮叔 《世界科学》1991,13(5):10-11,30
由于开拓了电磁波谱中的一个被疏忽的部分,天文学家为此感到振奋.超紫外辐射能揭示出最热星球的情况反映出空间的气体分布.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22日,中国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将会迎来一次观测条件相当好的日全食。本文谨对这次日食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纪树臣 《科学通报》1997,42(18):1905-1912
直到目前,人们对太阳射电缓变分量和宁静分量的了解比起射电爆发来说知道甚少.尽管大型射电望远镜、多种干涉仪和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已问世多年,但是投入太阳射电观测与人们的要求相差甚远.而日食射电观测的机会又不多,因此太阳射电天文学家总是抓住日食观测机会,采用多波段、高空间分辨率观测来不断了解和认识射电太阳的大小和形状,宁静太阳的亮度分布特性,缓变源的大小、高度、结构以及它们的频谱特性等等.下面介绍日食射电观测特点及我国日食射电的观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夏天“十字连星”的天象引起了全球的注目,占星学迷信公然向科学提出了挑战,这场大较量以“非凡先知”诺查丹玛斯和五岛勉的预言破产而告终,事实有力地证明“世界末日”纯属子虚乌有。 那么今年会有什么重要天象呢? 太阳峰年“又动肝火” 今年是太阳活动进入峰年极大的年份,太阳活动每11年周期地出现一次高峰,今年是自有太阳黑子活动周期记载以来太阳活动的第23周  相似文献   

16.
今年7月22日,我国将发生2132年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届时.全食带将扫过我国中部长江流域。笔者现将日食方面的重要资料整理如下,与广大读者朋友共享天文奇趣。  相似文献   

17.
解密日全食     
为什么会发生日食 当日、月、地三者处于一直线上时,且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便能发生日食。月影可以分为本影、半影和伪本影三种,不同种类的月影扫过地球表面,便发生了不同类型的日食。参照图1,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伪本影地区的人们可以看到日环食,月球的圆面只遮住了太阳圆面的中间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60年代,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出现真好像是为当时的天文学指出了未来的方向——一门脱离地球本体束缚的观测科学。然而现在,哈勃空间望远镜看起来竟像是近代的“古董”,虽然它曾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天体图片,但其成本的高昂、信息的迟滞及技术的缺陷造成的混乱已为欲利用空间来研究太空的天文学家们敲起了警钟。 哈勃空间望远镜实际只是在“大观测站”四重唱中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其余几项进展得也并不尽如人意:开普顿γ射线观测站已  相似文献   

19.
天空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星就数金星了,中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金星发白光,最亮时星等可达-4.4等。在无月无灯光的夜晚,金星的亮度甚至可以使物体在地上留下阴影!夜空中的金星非常醒目,很容易辨认。 金星和水星的公转轨道都在地球轨道以内。习惯上把它们称为内行星,内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视运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曹文达  季凯帆  宋谦  刘威卫 《科学通报》1997,42(21):2303-2306
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给当今社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资源和应用空间,在天文领域也不例外。随着INTERNET在世界各地的不断延伸和这项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提出了“天文远程遥在观测”概念。它是观测者利用自己本地的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等通讯媒介,向观测地计算机发送指令以实施观测的一种新型的观测方式。目前,欧洲南方天文台通过卫星信道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远程观测站,使异地观测成为可能。德国Heidelberg天文台也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在国内,云南天文台探测器实验室一直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并于1995年12月25,26日首次进行了北京—昆明之间的两点远程遥在观测实验。在此基础上,于1997年3月6日,7日,进行了昆明—北京—佛罗里达—犹他—弗吉尼亚—多伦多—南安普敦等多点跨洲际的联合天文远程遥在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