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录了汉末至魏晋诸多士人的品质和德行.文章以此为基础抓住汉末至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及理想人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这一时期士人们迥异于前代的人格特征——真情孝悌、逍遥放达、智慧机敏,论述这一时期士人们的光辉人格砥砺后世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物品藻作为深具中国文化意蕴的品评行为,在由政治性的实用选择趋向人格观照的演变中,实现了魏晋六朝文论思维尚意重神的审美之维,凸显了趋向“人”本位的审美认知色彩。情性之争的投射,促使士人去发掘山水所包孕的人格追求,炼就士人追步自然人格的生命情结,人物品藻所推动的山水之思,彰显了士人独立人格建构力度,从而形成魏晋六朝文论思维的自然化和人格化。  相似文献   

3.
宋夏战争是北宋边患的主要矛盾,是北宋政治改革与文学变革的主要动因。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使得文人士大夫自我砥砺的人格精神重新确立,士人人格精神的变化导致文化心态发生转变,文学创作注重现实社会,改变晚唐五代柔弱绮靡文风。民族格局的变化,导致士人精神发生变化,相应的士人心态的变化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文学思想、审美情趣、表达技巧的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历来论者均普遍认为林冲及其人生故事承载着《水浒传》“乱自上作”与“逼上梁山”的思想题旨,显露出作者对社会治乱及其根源的深切关怀与理性思考。除此而外,林冲形象尚有着别样的意蕴:在他身上,有着显著的士人人格特征,寄寓着传统社会中落拓士人的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6.
以晚唐五代士人心态为基本切入点,探讨晚唐五代词之兴起。在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王纲解纽,儒学失去了其权威性,皇权也失去了其向心力,士人人格在乱世的震荡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顺时听命,追逐名利,注重享受娱乐,作为文化的建构者,士人人格的世俗化必然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于是“词”这一原本流行于民间,只供佐欢娱乐的文学样式开始受到士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历来因模拟而遭口诛笔伐的汉代系列设论文,展示了士人人格在封建皇权的挤压下经由积极反抗、消极抗争到自觉认同、精神胜利的蜕变过程,实乃汉代士人在专制皇权高压下的心灵合奏。东方朔《答客难》提出了士人在专制皇权下如何自处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而其模拟之作历代不绝,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由于主体人格精神的不断弱化,汉代设论文也经历了一个魅力逐渐失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战国纷争的形势为统一的专制政权所取代,士人在功名追求中渐渐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也就日渐失去自己作为知识群体而存在于社会的主体自由,士人由此而落入功名追求与个体人格的矛盾和困惑之中.生活在汉代的士人是最早感受到这种矛盾与困惑的士人.汉代士人对屈骚的评论,就反映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与出路探讨.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隆时期小说家作为封建末世士人,大多数人所走的仍然是科举道路。但在经过科举路上的挫折之后,他们开始对科举制度下士人窘迫、消极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对科举制度造成的士人人格的蜕变提出质疑,并试图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探索积极合理的士人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时期小说家作为封建末世士人,大多数人所走的仍然是科举道路.但在经过科举路上的挫折之后,他们开始对科举制度下士人窘迫、消极的生存状态进行反思,对科举制度造成的士人人格的蜕变提出质疑,并试图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探索积极合理的士人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11.
清代嘉道时期处在历史巨变的前夜,绵延两千年的传统学术发生着裂变重组,诗学思想也随之悄然变化。与学术精神的经世致用相联系,嘉道诗学突出诗歌的社会现实性;同学术的兼容、开放相一致,嘉道诗学不仅是对古代诗学思想的多元继承和总结,而且为诗学的近代化打开了疆界;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相一致,嘉道诗学在士人人格崛起的基础上,强调“诗与人为一”的本质论;和创新的学术追求相一致,嘉道诗学倡导求变开新。  相似文献   

12.
清代嘉庆、道光之际,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转折时期.其标志是理学经世学派的崛起和今文经学的复兴.湖湘理学经世派反对为考证而考证的乾嘉学风,主张以理学进行道德教化,同时讲求治世才能,以免理学空疏之讥.今文经学重新解释儒家圣道,为变法改革寻找理论根据.这两种学术思潮的路向不同,但都主张学术要关心现实、经世致用,都是基于乾嘉学术的困境和社会现实的危机而形成的,并对晚清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人格修养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亦是教师职业道德、理想情操、才识智能、心理品格、为人处世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和达到的人格境界。教师人格的基本要求: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尊重学生;增进与学生情感交流;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健全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格教育是避免中学生人格畸形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历史教学应在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时期,针对其人格缺陷,对其进行人格教育以改进或弥补不足,发扬其人格优势,促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乡村在我国传统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光绪《南阳县志》等志史文献为主要依据,重点探讨晚清南阳县乡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发现,晚清南阳县乡村多数为中小规模,部分村落修筑寨墙自卫。乡村人口多操农业,从事商业、手工业者甚少,乡村集市数量较之嘉庆年间有较大增长,但集市经济并无质的飞跃,其分布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自身交通区位因素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6.
郑凤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3):69-72,124
和谐人格是德性人格、心理人格和社会人格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是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塑造和谐人格的过程.健康的文化环境,为塑造和谐人格提供有利的条件;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运行体制,为塑造和谐人格提供有力的保障;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塑造和谐人格构建了精神基石.  相似文献   

17.
高职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生职业道德人格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及高职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学生缺乏道德人格培育的主动性、学校缺乏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道德人格培养体系、社会缺乏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道德人格培养发展平台则是目前高职生职业道德人格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要面对日益理性化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渴望个性自由;一方面是私人领域的“经济人”,另一方面又是公共领域的“社会人”。因此,如何在价值多元与理性化的张力中保持平衡,如何调和公私两领域的伦理冲突,塑造现代人格,按责任伦理行事的自由人格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化在个体人格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所构成的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个体人格形成产生定向引导和直接影响。但人格形成不是文化的简单复制,二者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双相协调的关系。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促进公民人格健康发展和社会良性进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