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这要求积极加强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虽是错综复杂的,但深层次原因是群众对基层政府信任度缺失。固本培元,应对群体性:事件关键是预防,重点在基层。基层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冬平 《新余高专学报》2012,17(4):18-20,44
群体性事件从产生到发展直至最后爆发一般都要经过萌芽、显露、发展和激化四个阶段。政府作为主旱社会正常运行的一方,也要做到因势而为,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在群体性事件的萌芽阶段,政府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作用,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民众利益表达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的显露阶段,政府要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在群体性事件的发展阶段,政府要努力畅通政府信访渠道,妥善处理导火索的具体案件或利益冲突,依法及时做好信息公开。在群体性事件的激化阶段,要坚持尽快平息事件原则,建立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协调机制,恰当谨慎使用警力,并注意引导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3.
简论群体性事件中党的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多发,为了创造良好的执政环境,有必要从党务管理的视角来分析一下对策。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首先要通过党委和党组影响政府及其执法部门文明执法。其次,要保障有关群体性事件信息的完全公开,第一时间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另外,党要积极协调,将事件引向理性解决的道路。最后,作为执政党应当探索如何通过长期的战略政策,从根本上消除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社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处理当前群体性事件提供了理论指导,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切实做好应对处理工作,有效缓解了很多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日渐增多,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强政府”的角度考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建立权威、高效的政府是当前解决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林识音  胡姝慧 《科技信息》2011,(14):I0036-I0036,I0039
本文分别从功能主义冲突论、相对剥夺论和集体行为形成理论对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做了剖析。对"处置"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进行辩证性分析。为有效妥善处置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需建立对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健全事件发生时的应急控制机制、建立群体性事件的监控和应急调度机制、完善对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处理和事件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成因,是正确有效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前提。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根源在于“官”民矛盾,主要表现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的政策工具、干群心理及行为、基层组织控制、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等几个方面。只要找准症结,正确应对,措施得力,群体性事件就能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并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作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法律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开来 《科技信息》2010,(29):403-404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现,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这也是转型期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究其根本则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公民利益诉求的渠道不畅通所致。本文就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从法律层面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孙海龙 《科技信息》2012,(33):264-264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于利益与权利分配失衡及制度与规范缺失导致的社会不公、个人现代化失败等原因,各种矛盾正处于凸显期,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频发。文章以农村群体事件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产生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就解决经济型群体性事件提出了对策,包括引导群体性事件的良性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冲突宣泄、化解渠道,做好相关的解释和法律宣传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收集网络,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慎用警力等。  相似文献   

11.
PDCA循环的动力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PDCA循环的动力特性分析,揭示了PDCA循环发生变异的原因,提出了MSPDCA原理,改进并完善了传统的PDCA管理模式.为PDCA环无变异运转建立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肖新凤 《科技信息》2010,(27):37-38
各种针对性的测试方法和技术不断的出现,然而Web应用程序性能测试相对于软件测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难点,尤其是面对业务复杂、用户数多的大型系统,怎样使其性能达到符合用户需求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主要针对Web应用的特点和Web应用软件常见性能问题,找出了Web应用性能测试关键问题,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办法,改进了性能测试模型。根据实际项目,建立合理的性能测试指标体系。并通过性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对中国移动公司的中国移动经营分析系统(BASS)系统涉及的测试难点作为实例,进行了评测。  相似文献   

13.
可促进神经再生的胶原蛋白中空湿法纺丝成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牛胶原蛋白的可纺性厦湿法中空成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胶原蛋白不同的制备工艺参数如pH值、温度、离子强度等对胶原蛋白可纺性的影响,并着重讨论了纺丝速度、填充液压力、致孔剂含量等纺丝工艺参数与胶原中空纤维膜性能厦结构的关系。体外细胞实验的结果表明:该胶原蛋白对神经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字存贮示坡器与IBM-PC机联机通讯后,信号波形数据存在计算机磁盘中。本文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以及快速付里叶变换程序的设计,从而获得信号的幅频特性以及相应的功率谱,实现了整个联机系统的自动频谱分析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复合材料损伤与断裂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进行了损伤与断裂力学分析,建立了材料的模型,采用基体横向裂纹的剪切迟滞分析获得较好的基体开裂的定量分析结果;采用边界配置法计算各向异性材料裂纹体的应力强度因子,建立裂纹的扩展判据,并对纤维断裂进行了弹性分析.针对玻璃纤维/酚醛复合材料层板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分析,得到材质裂纹密度与刚度退化的相关曲线,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得到应力强度因子S随裂纹尺度的变化曲线和对纤维断裂和脱胶引起的刚度退化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6.
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电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在家电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分析了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工作原理,对系统整体功能构成框图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主电路结构图和EMI滤波器电路;系统设计完成了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的基本功能,实现了系统的性能设定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实验证明,种植格拉姆柱花草五年和三年的土壤与对照区土壤相比,有机质增加0.782%和0.69%,增幅分别为38.1%和25.9%;速效氮增加18.7PPM和16.3PPM,增幅达37.4%和21.3%;速效磷增加3.65PPM和6.93PPM,增幅为91.25%和176.48%;速效钾增加6.2PPM和4.77PPM,增幅为72.9%和58%;全氮增加0.025%和0.0232%,增幅分别为24.0%和17.87%.土壤内重要营养元素指标均有大幅度增加,种植年限越长,土壤肥力提高越明显。与此同时pH值上升0.34和0.22,酸性降低;土壤容重降低0.3445g/cm3和0.2050g/cm3,土壤变得更为疏松;毛管持水量增加12.59%和12.02%,土壤保水蓄水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祀,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内核。他的孝道思想对《孝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人与自然的长期对立和冲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终于使人类认识到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文分析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四种途径 :一是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是必须树立生态伦理观 ;三是必须树立绿色消费观 ;四是必须树立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传统含氟废水处理技术的特点和絮凝一气浮处理含氟废水新工艺,新工艺处理含氟废水继承了传统工艺的优点,克服了传统工艺的不足。该工艺对含氟废水去氟效率可达98%以上,而且运行成本低,仅为0.5元/t;自动化程度高;泥渣少,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